致命性类鼻疽病袭港,已致6人死亡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表示,今年8月至10月期间录得15宗人类感染类鼻疽个案,今年累计已有29宗,打破过去五年纪录。
图片
01
2022年录得29宗,致6人死亡
据资料显示,香港首宗人类感染类鼻疽个案于1983年发现,过去20年先后录得61宗类鼻疽个案,近年该病增幅迅速上升,其中2013至2017年累计录得约30宗个案。
然而,2022年8至10月全港已经录得15宗个案,全年累计29宗,涉及21男8女,年龄介乎42至93岁,20宗居于深水埗区,其余病人居于观塘、黄大仙、西贡、葵青、东区和油尖旺。
图片
目前,19名病人已出院,4名病人仍然留医,6名病人已离世(死亡率已达20.7%,根据香港2018年的报告,香港类鼻疽死亡率达到31%),包括4男2女,年龄介乎54至93岁,当中5人为长期病患者。
图片
初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8-10月间通报的15名患者大部分有长期病患及免疫力弱,病人没有到访相同的地点。
卫护中心已于区内进行调查并采集有关环境样本,所有样本均对类鼻疽呈阴性反应。
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会副会长林纬逊表示,类鼻疽细菌应该一直在深水埗社区环境或水环境存在,夏天时经台风、下雨而传播,他估计目前仅发现的个案或是冰山一角,有不少居民感染后或无求医。
02
什么是类鼻疽病?
类鼻疽是一种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人类可从受病菌污染的土壤或水源感染疾病。细菌通常经伤口或吸入感染,猪、牛、羊等都可能携带此细菌。
伯克氏菌通常存在于土壤和地表水中,在池塘、溪流、死水和稻田均能找到。而暴雨天气,水浸大地可把伯克氏菌带往其他地方。因此潮湿经常暴雨的天气,是类鼻疽高危感染的地区。
类鼻疽主要流行于南亚和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中南美洲和波多黎各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大多数类鼻疽病患者有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史,也可能和流行地区进口的受污染商品有关。
近期,美国CDC称,在密西西比州南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土壤和水样中检测到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这是美国本土首次在环境样本中检测到该罕见致病菌。
图片
03
死亡率可达90%,暂无疫苗
大多数接触细菌的人没有症状,急性类鼻疽平均潜伏期为9天。但对于经常接触水的人,症状可能缩短至24小时出现。常见症状委发热,肺炎或出现局部脓肿和溃疡。由于病症一般非特异性,因此容易误诊。
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败血症,甚至严重的脑部感染,两者均会致命。这种感染疾病的死亡率极高,在早期文献报道中,由于缺乏抗生素治疗其死亡率可达90%,而即便现在已经有抗生素治疗手段,类鼻疽病的死亡率仍高达10%~50%。
香港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会副会长林纬逊指出,肺病、糖尿病、肝病、肾病、免疫受损者都是高危人士。
另外,类鼻疽亦可造成慢性感染疾病,持续超过两个月。症状与肺结核的长期发烧、体重减轻、血痰等类似。不过与肺结核不同,类鼻疽引起的肺炎很少引起肺部瘢痕和钙化。
目前,尚无针对类鼻疽病的疫苗,主要靠做好个人防护。城大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助理教授葛展荣指出,因类鼻疽伯克氏菌广泛存在于泥土中,呼吁市民可避免接触泥土,或接触泥土后要洗手。
预防和保护建议:
1、避免接触受污染的土壤;
2、进行有机会接触土壤或泥水的活动时,穿著适当的防护衣物,例如佩戴手套,并穿上水靴;
3、接触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后进行清洗或淋浴;
4、尽快清洁伤口,并以防水敷料覆盖;
5、接触土壤和进行园艺活动后,用肥皂和水洗手;
6、注意食物卫生,不要饮用未经煮沸的水;
7、外游人士可透过户外水上活动受到感染。避免接触可能受污染的水源(例如河流、池塘或湖泊)可减低受感染的风险。
图片
综合自: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