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式85mm加农炮退役:直瞄打击精度极高,称其射程15公里言过其实了

56式85mm加农炮,最早称为野炮,后来改称加农炮,全称为“1956年式85mm加农炮”,军方内部简称“85加”。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仍然是我陆军师属炮兵团的火炮之一。
当时,师属炮团的基本配置为:18门54式122mm榴弹炮、18门85mm加农炮、10门59式130mm加农炮或者是10门70式19管130mm火箭炮。
图片
除了70式19管130mm火箭炮,是卡车载的卡车炮以外(当时军方还没有卡车炮的称呼,直到国外装备了155mm卡车载榴弹炮,卡车炮的说法由此而起),其他的我陆军师属火炮都是军卡拉的牵引式火炮,印证了当时我陆军炮兵部队现代化程度较低。
56式85mm加农炮,是原苏联D-44式85mm加农炮的改进产品,由位于太原的国营247厂,原1898年诞生的山西机器局于1956年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主要用于反坦克等装甲类目标,总共量产了11700余门。
图片
85加仿制改造成功,不仅培育了我国在火炮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起了完整的火炮科研体系,而且对我军自行设计和生产火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我军反坦克等装甲类目标的能力。
本文他配图是作者在某军事纪念馆拍摄的,根据布置在馆外指示牌的介绍,56式85mm加农炮最大射程为6666米,这个数字真是太牛哄哄了,666!
图片
某些网络上的某些推文中,在介绍85加时,说其最大射程15公里。有幸看到本文的作者笑笑就是了。85加农炮85mm口径的炮弹,真心打不到15000米。
56式加农炮和54式122mm榴弹炮,是装备我军的第一代摩托化行军的火炮,堪称是一门在我军炮兵装备发展史上的著名火炮。采用“立楔式”半自动炮闩,最大射速较高达到了每分钟20发,远超54式122mm榴弹炮平均最大射速5-6发/分。
图片
炮班人数8人,包括班长牵引军卡驾驶员。85加战斗全重只有1.725吨,特别适合轻型军用卡车牵引拖运,实施机动灵活,进入阵地和撤出阵地,由于火炮重量相对较轻,都是极为方便的,等于是提高了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对于85加来说,绝非简单地打坦克等装甲类目标,还能摧毁坚固的野战工事,敲掉靠前沿部署的轻重机枪、迫击炮阵地,为己方步兵进攻提供直射火力的支援,减少己方步兵的死伤,85加堪称是战场上的多面手。
图片
56式85mm加农炮,火线高度较低,既利于隐蔽接敌,出其不意,突然打击,适合直射打击,摧毁装甲类目标。
有过战场实战的经历,曾经参与了著名的“八·二三”金门炮战,是85加的首次实战。却非炮战的主力,它的性能在“万炮齐发”的炮战中,其实并不拔尖。
图片
平均弹重只有10余公斤的85mm炮弹,射程包括爆炸威力,也要远逊色于54式122mm榴弹炮,在跨海作战中并无优势,网络上有文章将其称为炮战主力是不恰当的。
之所以85加仍能参与“八·二三”金门炮战,关键是其直瞄打击精度要高于同期的54式122mm榴弹炮等火炮。85加率先在大嶝岛秘密设伏,通过侦查将岛上的机场、码头、弹药库、指挥所等重定军事目标都搞得一清二楚。
图片
在提前测算好射击距离和装定射击诸元的前提下,在“八·二三”炮击金门中,我军埋伏在大嶝岛的85加农炮营,就基本上能做到一炮敲掉一个火力点,起到了其他重炮所起不到的巨大作用,显示出85加近距离精确打击能力。
在对方的反击中,设伏在大嶝岛的我军85加农炮营的损失也极大,遭遇了240mm榴弹炮的疯狂报复,工事顶棚的钢板顶盖,哪里经得住大口径榴弹炮的打击,85加阵地平均每平米落弹30余发。
图片
在北部边疆的冲突中,85加发射的85mm穿甲弹、破甲弹难以击穿T-62坦克的前装甲。军事博物馆保存的那辆T-62坦克,是在江面被我军预埋的反坦克地雷炸断了履带。
对方为了防止我军缴获,昼夜不停地炮击,发射了大量的炮弹,摧毁了周边厚达2米的冰层,导致这辆被炸弹履带的T-62沉入了江底。
图片
我军冒着对手的炮火以及零下30余度的低温,沈阳军区紧急和海军联系,调来了潜水人员下水,通过架设人工绞盘,配合载重卡车,最终,将这辆T-62打捞上岸。
85加无法击穿T-62坦克,我陆军反坦克压力徒增,让军方高层很担忧。从非洲友好国家搞来了T-62坦克所在国家研制的“AT-3萨格尔”,仿制成功了我军仍在装备持续改进中的著名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它是我陆军装备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
图片
有了反坦克能力较强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在此基础上56式85mm加农炮,在80年代中期开始,从各野战单位逐渐撤装。
目前,我军守备部队、预备役、民兵还有装备56式85mm加农炮。库存仍有大量85mm的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以及85mm榴弹等弹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彻底消耗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