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省区媒体联动·循着足迹再出发丨滇浙共画绿水青山图

 
编者按
10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中外记者亲切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重现总书记与人民群众亲切交流的生动场景,展现总书记从人民中走来、根植于人民的领袖形象,云南网联合福建海博TV、天目新闻、广西新闻网、新甘肃5省区媒体,聚焦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循着总书记的足迹再出发,看变化、话成果、展望美好发展愿景。
图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
建设美丽中国
成为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
绿色
是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也是云南最美的底色
绿色发展,知易行难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更整洁、更有序、更生态、更文明
美丽中国将美美与共
图片
图片
余村风光
  群山翡翠,竹海绵绵,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只见一座座农家住宅错落有致,熙熙攘攘的游客穿行其间,好山好水好空气是他们对余村的第一印象。
  余村位于浙江西北部,面积仅有4.86平方公里,村子虽小,但名气很大。看到眼前绵延的竹海、漫山的茶园、五彩的花田,山峦叠翠、流水潺潺,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里还曾因开采石矿,山体满目疮痍,常年烟尘漫天,溪水污浊不堪,乡村振兴之路走得艰难而迷茫。
图片
大石碑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余村在生态复绿、环境治理方面下了大力气,原本泥泞的村路被平坦开阔的绿道取代,坑坑洼洼的矿山摇身变为“遗址公园”,复垦后的水泥厂旧址也被改建成了五彩田园……与此同时,村里的休闲产业链,也从单纯的自然观光,发展到河道漂流、户外拓展、果蔬采摘等综合业态。
  2020年3月,时隔15年后,习近平总书记重访余村,又一次提出“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图片
  按下了绿色变革的“快进键”,余村越来越多村民享受到了生态旅游带来的红利。村民胡加兴曾在村里的水泥厂做过工,也在外创过业。2008年,他见村里溪水变得清澈,抓住机遇回乡办起了漂流项目,短短几个月便吸引了1万多名游客前来体验。如今,每年前来漂流的游客更是多达6万人。
图片
余村美丽风光
  2021年,余村成功入选2021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美丽蝶变。在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同时,余村也在积极带动周边乡村一同致富。银坑村有影视资源,马吉村有红色资源,横路村水资源丰富,山河村公共配套服务齐全,余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表示,当地已联合周边村庄,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美丽经济。
图片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
  余村是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如今,在浙江,生态打底,一个生机勃勃、动能澎湃的浙江日日新。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业到农业,绿水青山尽显“金”价:自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浙江省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2021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247元,连续37年领跑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4,连续9年呈缩小态势,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之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
从绿意盎然的余村村
到洱海之畔的古生村
云岭、之江共此青绿
共画绿水青山图
图片
航拍余晖下的古生村 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村如其名,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的一切都蕴含着穿越时光的古朴味道,而田间劳作的村民、沿路的绿树红花又彰显着勃勃生机。阳光穿透层云,洒在如镜的湖面上,一股清澈的溪流从脚下石板涌出,漫过滩涂和水柳,欢快向前,峰峦叠嶂,和风如诉,身边有块金字勒石: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古生村考察时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20世纪80年代,洱海水质较好,然而,随着当地城镇化进程加速,旅游业逐渐兴盛,洱海流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前古生村的临水客栈与民宅村落建到洱海边,天然湖岸线遭到破坏,污水直排洱海。
图片
古生村一隅 新华网记者 赵普凡 摄
  2016年,云南省开启抢救性保护工作,为古生村每家每户建设污水收集池,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与此同时,为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农田污水从进水口流入村口的库塘系统,其中,水中的浑浊物经过水生植物吸附,这样的水再流入湿地,最终才进入洱海。经过“美化”,如今的古生村,水清景明、美丽宜居。
图片
海菜花 杨继培 摄
  古生村的蝶变是洱海治理的一隅。在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过度开发建设治理等系列措施推动下,洱海水质呈现向好趋势,2020年、2021年,洱海连续两年实现水质评价为“优”,曾经几乎消失的海菜花再次绽放,“小白花”灿若繁星。
图片
古生村村民在李德昌家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
  “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生村,了解洱海保护的情况,留下了‘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家门口修建了美丽的洱海生态廊道,游客增加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古生村村民李德昌说。“我们将持续推进洱海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群众增收,打造好‘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典范。”湾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军说。
  环湖截污、生态搬迁、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洱海保护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苍山一侧,洱海波光潋滟,有着千年历史的白族传统村落新生向前。
图片
抚仙湖一景 金云龙 摄
  不只是洱海,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省锚定“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沁人心脾的绿海、澄澈迷人的蓝天、明媚和煦的阳光成为云南的亮丽名片。
图片
象群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山林间觅食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绿色画卷已起笔,云岭大地,久久为功。云南各族人民将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
  云南网联合福建海博TV、天目新闻、广西新闻网、新甘肃出品
  策划:罗蓉婵 姬祥虎
  执行/编辑:代娇阳 翟芯冉 
  设计:潘思颖 余思婷
  部分内容来源于:新华社、新华网、求是网、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政府网、云南日报、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