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岛链已经挡不住解放军,第二岛链改名,注定了美国失败的结局

美国著名智库哈德逊研究所专家布莱恩·克拉克在一份报告中表示,美军在台湾问题上不能再想着用“火力决斗”击败解放军。因为在解放军的导弹优势面前,美军根本没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
图片
哈德逊研究所专家布莱恩·克拉克
所以他们建议,美军要做的并不是与解放军针锋相对,而是要避其锋芒。依托第二岛链将解放军拖入到持续性的消耗战中,在尽可能保存己方有生力量的情况下消耗解放军的士气与导弹弹药。待解放军的士气与导弹库存都被消磨殆尽后再转守为攻,发起反击。
由于在这套全新战略概念,第二岛链上的美军与基地设施被化整为零的分散在了各个岛屿,能够像云雾一样以“远看有形近无形”的状态维持运作,在遭到攻击时散开降低损失,在反攻时又能聚在一起形成合力。
因此这一概念也被称为“第二岛云”概念。
按照美军的设想,“第二岛云”相比于现有的第二岛链,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战略、战术层面上拥有极高的灵活性。
要知道在现有的岛链概念体系中,西太平洋美军的绝大多数战略资产都集中在几个大型岛屿的军事基地中,这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
图片
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
美军之所以会搞这种集中式布置,是因为在最初岛链体系中,美军对三大岛链的战略定位是:第一岛链锁死中国、第二岛链作为支援第一岛链的后勤基地、第三岛链则负责连通第二岛链与本土之间的联系。
图片
第一、第二岛链示意图
也就是说在三大岛链中,只有第一岛链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前线,承担着遏制中国的任务。其余岛链都是辅助第一岛链稳定运行的支援单位。
因此美军的建设重心一直围绕在最前线的第一岛链上,作为后勤基地的第二岛链则疏于发展,将战略资产集中布置在关岛基地也是为了方便后勤调度。
然而问题在于,在经过多年发展后,解放军早已突破了第一岛链的限制,就连日常训练也会时不时穿越一下宫古海峡。
图片
飞越宫古海峡的解放军轰-6轰炸机与歼-11战斗机
在第一岛链已经名存实亡,第二岛链荣升成为新战略前线的情况下。第二岛链的后勤基地属性就成为了西太平洋美军的致命软肋,很容易在解放军的导弹打击下被集中摧毁。
因此,美军如果想要依托第二岛链遏制中国,就必须要对第二岛链进行改革。
此次“第二岛云”的改革重点,就是要将集中布置的军事资产分散到帕劳、马绍尔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等太平洋岛屿上,将这些小型岛屿改造成拥有简易运作设施的前进基地,并用运输船和运输机来维持各个岛屿之间的联系。
这样,解放军即便能够对关岛进行饱和式导弹打击,西太平洋美军也依然能够保存较多的有生力量。
而且由于这些岛屿距离中国本土有着上千公里的距离,解放军无法通过航空兵或是海军舰队进行低成本打击。想要彻底的消灭分散在外的美军,就只能继续使用导弹进行攻击。
而美军则可以依托预警体系,提前进行机动与转移,在岛屿之间躲避攻击,极大地提高西太平洋美军在遭到解放军导弹攻击时的隐蔽性与生存性。
这样,美军就能一边保持有生力量,一边消耗解放军的远程导弹,最终在解放军耗尽弹药库存后抓住窗口进行反击。
当然,这只是美军单方面推演的作战流程。对于解放军来说,我们自然没有必要按照美军编写的剧本走。
事实上,所谓的“第二岛云”自始至终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前提上,那就是美军能够在战时维持补给线,确保各个岛屿基地能够正常运作。而现代战争中最难的就是维持补给。
因为相比于二战、冷战,现代武器装备的油料与电力消耗都增加了好几个数量级,即便只是简易基地,每天也要消耗大量的发电燃油。
如果基地还要维持雷达等大功率设备或是战斗机的正常运作,那么油料消耗量则会更多。
图片
在非机场环境下保障战机运作是非常困难的事
更何况这些精密电子设备还需要精心保养才能稳定运行。而这些维护物资都需要补给线来供应。
一旦失去补给,这些岛屿基地连一周都撑不过去。
更何况美军即便通过分散基地的方式保存了有生力量,如何组织这些部队进行反攻也是问题。
因为这些基地设施太简陋了,根本不具备组织战役级军事行动的能力。而如果将这些基地设施升级到可以满足战役指挥的程度,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根本藏不住,最后成为解放军导弹的绝佳目标。
图片
美军在天宁岛上的备份基地,堪称绝佳目标
也就是说,从西太平洋美军放弃关岛基地选择分散部署后,美军实际上就已经输掉了战斗。后续的一系列操作,最多也只是让自己输的不是很难看罢了。
当然,从他们将第二岛链当做战略前线,甚至改名成为第二岛云的时候,失败的结局就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