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聚光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深圳应有更大贡献

■李跃 晶报评论员
图片
一个文化更大发展更加繁荣的时代已然来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对不断跑出“文化强市”加速度的深圳来说,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番铿锵有力的话语,令人格外感奋。深圳正在加快建设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建设新时代“国际文化大都会”,努力建成高质量文化强市。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的上述表述,进一步为深圳提供了文化建设的指引与遵循。
尤其是,报告中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致力于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深圳来说,对致力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把加快建设高质量文化强市作为城市文化建设重要使命任务的深圳来说,既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现实命题。
面向现代化:创新与生态保护
相信这几天你一定听到了一个高频词,叫“中国式现代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今,它再一次出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发展方向也是落实未来总体战略安排的必然路径选择。
两年前的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大有可为,深圳大有可为。这些年来,深圳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深圳明白,一座城市之所以让人产生归属感、认同感,显然不仅仅与城市的高楼大厦、红花绿草有关,也不仅仅与城市所能提供的职业前景、经济收入有关,还与城市的文明品位有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高标准谋划、高规格部署、高水平推进,将文明力量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是的,一座城市让人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一栋栋高楼大厦、一串串经济数字,更是她文明、友爱、温暖的独特气质。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在迅速崛起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同时,还涵养了开放多元、温暖包容的城市精神。
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例。中国式现代化坚决抛弃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一个以自然生态良好著称的特大城市,深圳将生态保护摆放在十分显著的位置,由此涵养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活方式也已成为城市精神的一部分,成为一种面向现代化的城市文化。
面向世界:进一步构建全球叙事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就是一种文化的面向世界。
深圳是一座面朝大海、因海而兴的城市,天然具有面向世界、拥抱世界的禀赋。
在这里,不能不提及已成深圳知名文化品牌的文博会。
让古老的中华文化“活”起来并走出去,是文博会的价值与使命之一。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平台,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检阅台、风向标,文博会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从诞生那一刻起,它就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着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更成为这种影响力的“放大器”。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产品与服务对外输出的空间十分广阔。在文博会之前,我国文化产品更多的是以观赏性的艺术品呈现在各个展会上以及观众面前,是文博会让文化产品从展会的玻璃柜台后面进入了交易领域,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动漫、网络游戏等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
文化“走出去”不只具有贸易、经济指标等层面的意义,这些年来,走出国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变、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文化产品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蕴含着巨大的无可替代的文化附加值。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换回来的不只是订单、利润,更有世界对一个古老大国的文化创意的叹服与尊重。
再举一例。2014年9月,由深圳打造的大型儒家文化合唱交响乐《人文颂》首次登上纽约联合国总部,向全世界传递“人文之声”。这种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文化的能见度,让真正的中华文化被世界更多地“看见”。
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深圳故事,是一个面朝大海与世界的城市应有的文化自觉。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越是这个时候,城市话语影响力越发重要。接下来,希望深圳能进一步构建全球叙事能力,因为,我们不仅要出口电子产品,也要让我们的文化产品有足够的信心用自己的文化表情及“语法”和世界对话。
面向未来:文化的自信自强
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请注意这样的表述,在这里,不仅讲文化自信,还强调文化自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自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落脚点。
自信自强的文化,也一定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这里的“未来”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它还包含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想象,包含了我们对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期许。
深圳是一座未来之城、理想之城,面向未来的文化会怎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给予深圳的一个新定位是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到2035年,深圳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特征更加鲜明,城市品位、人文魅力充分彰显,时尚创意引领全球,建成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成为城市文明典范——从这样的描述里,你看到的正是文化的自信自强,是未来的提前抵达。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圳正立足打造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典范,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城,塑造与深圳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形象,相信深圳一定可以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晶报APP
记者:李跃
编辑:陈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