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开讲啦|大咖会聚,共话慢病管理之真知灼见

图片
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与默克公司携手打造的研医论道系列活动“开讲啦”第三季如期盛大举行,本季开讲啦共有三个版块,其中“慢病管理之真知灼见”主题会议共有近40位多学科领域顶级大咖参与,聚焦小儿、肥胖、妊娠糖尿病人群、糖尿病相关前沿进展、DRG模式下的慢病管理及药品集采五个专题,为各位同道带来精彩绝伦的学术分享,让我们一起回顾前两场的精彩片段吧!
与会嘉宾
图片
专家顺序按会议日期及角色顺序排序
小儿糖尿病专题
李霞教授指出,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T1DM)的诊治始终是临床关注的热点。最新数据显示,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愈发增加,疾病负担严重,亟需采取相关的干预措施对T1DM进行管理,11月份即将发表的《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从用药方案、血糖监测、营养支持等多个方面制定T1DM的管理方案,对T1DM的管理路径规范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信可为T1DM管理带来更多指导。
图片
吴迪教授分享了儿童胰岛素泵经过六十多年发展,在预防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目前领域内备受关注的闭环系统在改善血糖控制方面的疗效已经取得了新的突破,与智能泵相比,T1DM患儿通过混合闭环系统可以显著改善血糖控制,且不会增加低血糖的时间。
图片
讨论环节
Q1:儿童青少年T1DM的疾病负担情况如何?
张梅教授认为,除了经济上的负担,还有心理的问题,T1DM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的负担也是需要重视和关注的,医护人员的参与对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心理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Q2: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如何更好的做好过渡期管理(儿科和成人内分泌科的顺利衔接)避免患者失访?
蔡晓凌教授指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有专门的团队能够接访这些儿童医院出来的T1DM患儿,在患儿到成年期间,定期做成熟度的评估,管理团队会给准备转入成年期的糖友们详细介绍之后就医流程。刘煜教授补充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管理流程非常值得学习和提倡,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的患者会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到不同的成人内分泌科就诊。
Q3: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什么情况适合带泵?
叶山东教授认为,只要患者想提高生活质量就可以使用泵,特别是对血糖波动比较大的、容易出现黎明现象或黄昏现象的患者,用泵可能更加平稳。
肥胖糖尿病专题
都健教授指出,肥胖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慢性疾病,包括基因、环境、行为和生物因素,目前肥胖的治疗路径仍然是在生活方式的干预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中国在肥胖方面的最新研究数据和管理指南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还有不断完善的空间,需要再扩大中国人群的证据,以便于更好地进行肥胖的治疗和管理,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图片
陈晓平教授指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肥胖症的多学科管理水平也在逐步提升,肥胖管理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以往的以体质指数(BMI)为中心,过度到了以并发症为中心,美国内分泌临床医师协会(AACE)建议减重≥10%-20%以预防或改善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国际和国内专家共识已经证实多学科管理模式在肥胖管理中的有效性,这是今后肥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图片
讨论环节
Q1:中国人群BMI的界定标准?
赖晓阳教授提到,中国人群BMI的界定目前仍然是参照了中国肥胖工作组以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标准,BMI在18.5-23.9之间,是属于正常的;在24-27.9是超重的;≥28是肥胖。
陶红教授认为,中国年轻人的BMI可以参照亚洲的标准,即>25是肥胖,>23是超重,这样就可以进行早期干预,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Q2:内、外科如何携手做好代谢手术病人的全程管理?
陈树春教授认为,主要是关注肌少症的发生,对于术后的病人,最主要的是控制热量摄入,但是如果过于严格的限制热量摄入,或者应用某些促进热量排出的药物,在减重的同时会引起肌少症,进而导致骨质疏松、骨折等其他问题。
Q3:对于特殊人群,比如青少年、妊娠妇女和老年肌少症患者,如何做好肥胖管理?
巩秋红教授指出,针对特殊的人群设定特殊的标准,对于不同的人群,在进行生活方式的指导时,应该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既往的经验采取合适的运动指导和康复训练。
妊娠糖尿病专题
丁新教授以一个临床病例为起点,为我们分享一个T1DM合并妊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在孕期曾发生过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穿孔的病例的诊治过程,强调多学科指导以及病人治疗依从性在治疗妊娠期糖尿病上的重要性。
图片
讨论环节
Q1.T1DM合并妊娠并发酮症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酮症的不同特点及治疗要点?
谷伟军教授指出,T1DM合并妊娠与非妊娠治疗原则上都是一样的,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酮症的患者,可以改善能量摄入,如果病人在怀孕期间出现了严重的感染,由于感染而诱发的酮症酸中毒,治疗就和其他的酮症酸中毒是一样的。
Q2.T1DM酮症孕妇合并感染的早期识别、处理及预防?
权金星教授和王爱红教授共同指出,主要是对生命体征的监测,怀孕期间要看有没有反常的心率加快,包括胎心的监测,还要关注血糖的变化、血酮体的变化。另外,还要寻找疾病的诱因、加强自身血糖监测。
李军教授补充,最主要的是预防为主,在开始备孕的时候就要关注血糖控制以及并发症的情况,在整个围产期和产后也要全程监测,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Q3.T1DM合并妊娠的孕妇分娩时机?
王海宁教授指出,对于T1DM合并妊娠的孕妇,可能需要提前分娩,需要做促胎成熟。
糖尿病相关前沿进展专题
潘琦教授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药物也在不断研发,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多项选择,但是从最新的国内外T2DM临床证据来看,对于新诊断的T2DM患者起始二甲双胍治疗可实现更大获益,二甲双胍仍然是T2DM的首选一线用药,并且贯穿糖尿病的治疗全程,二甲双胍在提高我国T2DM患者治疗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片
匡洪宇教授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筛查流程和预防治疗等多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解读了《糖尿病相关眼病防治多学科中国专家共识》,匡教授强调,早期预防和治疗是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的关键,要鼓励患者建立信心,早期进行检查和配合治疗,治疗可以从健康教育、代谢紊乱的控制、抗血小板治疗等多个方面入手。
图片
毕艳教授指出,认知障碍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全球指南和多项国内外研究关于糖尿病合并认知障碍的规范化筛查、诊断和治疗提到了更多的进展,早期筛查是延缓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指南推荐的风险标记物、以及最新研究发现的嗅觉、行为学和内脏脂肪体积等可以预测糖尿病认知障碍的发生情况,这是早期识别糖尿病合并认知障碍的重大突破。
图片
曾天舒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国内外单基因糖尿病的最新进展,2022年《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把单基因糖尿病分为六大类,曾教授重点介绍了最常见的单基因糖尿病——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MODY起病隐匿,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递,各亚型临床差异较大,应根据分型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
图片
讨论环节
Q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从眼底出血渗出开始吗?
匡洪宇教授指出,从机制方面来看,应该是从神经损害开始,早期可以通过神经筛查、电生理方面的检查来协助诊断,如果患者视力出现一定程度的问题,就需要做眼科的全面检查。
Q2:共识推荐二甲双胍可改善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但具体作用机制未知,目前还需要哪方面的探索?
毕艳教授认为,从临床研究的角度看,二甲双胍可能还需要一些随机对照研究;其次,从机制研究方面来看,二甲双胍相关的证据也有待进一步积累。
Q3:哪些情况需要进行单基因糖尿病的筛查?
曾天舒教授认为,筛查应该基于对疾病的认识,结合现有的共识和指南,对有比较强适应症的人群要积极的进行筛查,在可及性较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更广泛的对象来进行筛查。
DRG & 药品集采专题
陆晨教授分享了目前受到国家和临床共同关注的DRG模式,DRG模式是综合考虑年龄、诊断、合并症等因素,将患者分入若干疾病组进行管理的体系,是综合评价医疗服务的质、量、效、收入、结构、安全和支付方式的工具。在DRG模式下,运用绩效杠杆拉长长板、补齐短板是保障医院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这需要每家医院对科室进行诊断、分析、总结和调整,希望未来在DRG模式的推动下,能使更多医院在管理方面获益。
图片
最后,朱明辉教授从国家集采药品、待采药品以及如何制定集采药品政策的背景出发,向我们详细解读了国家最新的药品集采政策,朱教授指出,熟悉国家最新的药品集采政策,有助于临床医生在用药过程中确保药品安全、适当、经济、有效,因此,采取相关的措施对医护人员、用药人员进行培训,宣讲相关药品的集采政策,是保障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在国家集采政策的推动下,医院管理部门、药学部门和临床多方协作,是落实合理用药管理的关键举措。
图片
讨论环节
Q1:如何评价DRG?
董陆玲教授和申晶教授共同指出,目前DRG的支付可能更能帮助医院找到一个核心的技术及发展的方向,使那些能够真正体现出技术含量的病种能够得到凸显。DRG模式能让医护人员更加规范医疗行为和提升诊治水平,是学科创新医疗的体现,今后必将成为各个医院发展的一个走向。
杨丽辉教授补充,DRG模式有助于引进更多的专科特色高端人才,希望未来国家和医院可以设置更好的奖励和保障措施,以及更具智慧性的政策和制度,实现多方共赢。
Q2:如何基于DRG规范诊疗行为和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王晓茜教授指出,目前基层医院实际上也已经开始实施DRG,目的是让医院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具体到各个科室也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王教授认为应该收治更多疑难的、有难度的病人和诊断不清晰的疾病来提高科室的诊疗技术水平和诊治能力。
Q3:如何将DRG涉及的内容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相关联?
郑欣教授谈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首先是和病案室进行很好的沟通,病案室有专门的编码员会对医生们进行指导,医生通过不断的学习,提炼关键信息在病案首页进行填写,以及和响应的管理部门做好信息沟通,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Q4:如何在“带量任务”与“临床需求”中获得平衡?
朱明辉教授指出,配合临床医生共同做好药品使用管理,需要及时对临床有需求的药品做一个专科的用药目录,对用药目录的优化是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的基础。
总结陈词
本次大会各位专家为我们带来非常丰富、精彩且充实的学术报道,从专业角度分析了糖尿病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为我们解答了糖尿病治疗的许多疑难疑惑,各位同道获益良多,希望此次活动能为大家在解决临床问题时提供更多的参考思路!
接下来“开讲啦”——“慢病管理之真知灼见”、“医疗新模式:互联网+慢病管理”、“2022年国际会议精粹”3大主题还有3场会议将于10月2911月5日11月12日陆续上线,届时将有多位大咖莅临,聚焦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在降糖管理中的应用、肾病糖尿病和甲状腺相关眼病等临床热点话题,为大家带来更精彩的学术盛宴,敬请期待!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