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妹8年绣出22米《清明上河图》

图片
  客家妹刺绣作品《清明上河图》细节。
图片
  曾丽红与刺绣作品《清明上河图》细节。
图片
图片
图片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文化馆“客家妹刺绣展”日前结束。展会上,一卷全长22.6米的刺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占据了小半个展厅,让到场的观众惊叹不已。此外,展厅内还有70余件色彩明艳、线迹精细的刺绣作品,令人应接不暇。这些琳琅满目的刺绣作品都出自“客家妹”曾丽红之手。
  据介绍,客家妹刺绣主要以纯棉布、线、纱等为原料,配置各色线绣制而成。其作品构图严谨、精密饱满、形象逼真、色彩鲜明、掺色柔软、讲究施针,绣法变化多且繁而不乱。客家妹刺绣用智慧灵巧的双手,以布为纸、以线代墨、以针代笔,绣出绚丽美画,受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喜爱。
  坚持绣8年,绣出针尖上的“中国风”  
  初见“客家妹”曾丽红,她一袭红色旗袍,正在耐心地为几名绣娘介绍绣技针法。对于刺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她介绍说:“这幅清明上河图全长22.6米、宽0.76米,有人、物810多个,牛、骡、驴60多头,轿子20多顶,房屋城楼30多座,用了68种颜色的绣线、13种针法……”谈起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曾丽红有些骄傲,也有些腼腆。这幅《清明上河图》颜色丰富,场景栩栩如生,亭台楼阁、车马巷道、形形色色路人、小贩,每个人物大小仅数厘米,动作生动自然。
  曾丽红说,自己读书时就被《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世界吸引。“在我看来,《清明上河图》里的世界是非常神秘的。我一直带着好奇的心态,想绣一个刺绣版的《清明上河图》。”
  为了更好地完成刺绣作品,曾丽红对《清明上河图》原作品更是进行了细致地观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清明上河图》中,一艘船上有一面小小的旗帜,和我在生活中见到的是一样的。”从制图到配色、绣作,曾丽红花了八年时间绣成这幅作品。“这幅作品的尺寸很特别,对布料的材料也有特别的要求。最初我是想自己织布来做,但光是织布就要花两年的时间。为了缩短时间,我测定好尺寸,到织布厂定制了一块。”
  因为作品尺寸太大,光是制图,曾丽红就画了几百次。“这么长的图,哪怕是画一条水平线都有难度,何况是要画图、点格。”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曾丽红遇到过不少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绣人物。“绣人物看着简单,两三针就能绣好,但实际上要想绣出人物的动作和立体感,是很难做到的。每次一到绣人物,我头都大了!”曾丽红笑着说。
  反复的画图、修改,再洗掉重画,她也产生过要放弃的念头。每当这个时候,家人是她最大的动力。曾丽红说:“我的家人一直鼓励我一定把这幅作品绣出来,让更多人知道这是‘客家妹’的刺绣。”  
  40年专注刺绣,完成100余幅作品  
  曾丽红出生在广东梅州的一个小山村,她的家族以制作、售卖刺绣手工艺品维生。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曾丽红开启了刺绣启蒙教育:“我的曾祖母就是靠客家妹刺绣技艺养家糊口,祖母的作品卖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我母亲也是靠这份手艺养活了整个家,供养四个孩子成家立业。”
  七八岁时,曾丽红便开始学习刺绣,“我小时候经常趁祖母干农活时,偷偷玩她的刺绣作品。每次一动就断几十根线,我玩得很开心,祖母却气得要死”。从曾祖母到曾丽红这一代,客家妹刺绣传承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随着曾丽红和父母移居韶关生活,客家妹刺绣也被带到了这里。
  曾丽红专注刺绣已经有40多年,完成了100余幅作品。刺绣已经成为她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我儿子是1996年4月出生的,我在他满月的时候开始绣《清明上河图》。绣了8年。绣好的那天刚好是9月1日,他开学的日子。”回忆起作品完成的那天,曾丽红记忆犹新,“第一感觉是很开心、很骄傲,然后就感觉很不习惯了,因为觉得手里空空的了”。曾丽红还计划着要再次挑战刺绣大画——长达16.6米的《居山图》。
  TA说
  “把客家刺绣技艺传承下去,是我人生一定要做好的事”
  曾丽红创建了客家刺绣制作技艺工作室,跟着她学习客家妹刺绣的绣娘有30多名,她们来自各行各业。
  29岁的谢勋珍是团队里最年轻的绣娘,学习刺绣已有五年,她还是曾丽红的儿媳妇、传承人。她的加入为客家妹刺绣注入了新鲜血液。武江区文化馆馆长曾建军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得知有《清明上河图》这幅刺绣作品,希望能策划一次展览。“这是我们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八年完成一幅作品,她有如此坚韧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
  作品展出后,观众反响非常好。曾建军着手收集资料,帮助曾丽红为客家刺绣制作技艺申请韶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曾丽红已经提交了非遗申请。在她眼里,客家妹刺绣不仅仅是一门手艺,她早已把传承客家妹刺绣当成了自己的责任。“我热爱刺绣,把客家刺绣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教会更多人,这是我的人生一定要做好的一件事。”曾丽红坚定地说。  
  文/图:南都见习记者 陈诚 鹿筱悦 实习生 沈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