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核酸检测企业上市,开盘大跌超12%

10月25日,康为世纪登陆科创板,资本市场又迎来一家核酸检测企业。
不过,康为世纪首日开盘报42.96元/股,较发行价48.98元/股,下跌12.29%。
疫情三年,“造富”了不少核酸检测企业,比如2022年第一季度挣得盆满钵满的“妖股”九安医疗,以及后来的圣湘生物、之江生物等,都在疫情红利下迅速抢占市场。
而近日才上市的康为世纪,看起来已经错过了”风口“。
康为世纪还“能打”吗?
Guide View
康为世纪的创始人王春香是国内核酸提取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曾先后创办2家生命科学工具领域企业,如今其中一家被全球生物巨头凯杰生物(Qiagen)收购,而另一家便是今天登陆科创板的康为世纪。
招股书显示,康为世纪的核心产品包括分子检测酶原料、核酸保存试剂、核酸提取纯化试剂以及分子诊断试剂盒。相较于其他试剂厂商,康为世纪的疫情相关收入并非主要来自新冠检测试剂盒,而是原材料。
过去3年间,康为世纪的核酸提取纯化试剂带来营收数额保持快速增长;到2021年,康为世纪成为国内核酸提取试剂第4大国产供应商。
2020年和2021年,康为世纪在海外销售的3款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盒分别带来收入87.38万元和1143.04万元。
同期,康为世纪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业务分别实现营收约3074万元和5930万元,占当期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18%和17.52%。
而在国内,康为世纪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盒都正处于注册检验阶段,尚未进入临床,其目前用于新冠检测的核酸试剂盒主要来自外购。
尽管如此,康为世纪依然靠疫情赚了不少钱。
图片
图片来源:公司财报
主营业务为核酸试剂保存剂等分子检测产品的康为世纪,营收从2019年的0.74亿元“暴涨”至2021年的3.38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也从0.09亿元增长至1.26亿元。
2021年,新冠核酸检测收入已经占康为世纪总收入的58.59%。
除了核心优势领域“核酸保存”外,康为世纪的研发团队还先后起草3项游离DNA保存相关的行业标准和 1 项团体标准,其开发的游离DNA保存试剂,是市场上首个预期用途为“用于保存血液中游离核酸”的二类医疗器械产品。
图片
核酸检测企业的光鲜,都是虚的
Guide View
今年4月中旬中国卫健委发布数据,自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已完成约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
在核酸检测如此常态化的今天,核酸检测渐渐成为了一条赛道,部分机构甚至给出了千亿以上规模的判断。从我们A股核酸检测业务的上市公司财报来看,2022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平均增速都超过了100%。
巨大的市场机遇来袭,梦想着“一夜暴富”的企业纷纷涌入。
中国的体外诊断市场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无论是研发投入上,或是研发成果方面,国内的体外诊断市场长期以来一直于国际上有很大差距,但疫情的出现,却阴差阳错地拉小了这一差距。
尽管看起来,核酸检测这条赛道仿佛前途无量,但很多核酸检测企业,即便营收、利润都很高,现金流却普遍存在问题。
企业没有回款,而试剂盒、人工的成本需要按时支付,运营难题就不难理解了,这也当下整个行业说不出的苦。
另一方面,2022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10%左右,与此同时,核酸、封控各种公共卫生和公共治安开支却居高不下。地方财政吃紧,也决定了各大核酸企业无法再获得更高的效益。
康为世纪的“转身”
Guide View
新冠疫情总会稳定下来,在鱼龙混杂且常年被国外巨头垄断的体外诊断行业,靠着核酸检测”一招鲜吃遍天“是不可能的,红利期总会过去,如果没有新的增长点,也不过是”坐吃山空“罢了。
分蛋糕能够持续的前提是蛋糕越做越大,可现在蛋糕的尺寸却持续萎缩。
图片
图片来源:公司招股书
如今,康为世纪也试图在核心业务上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并加速布局产业链下游,以占据临床应用的市场份额。
目前,康为世纪依托分子检测底层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成为了国内少数实现分子检测核心环节完整业务布局的生物科技企业。
2020年至2021年间,非新冠相关产品带来的营业收入和毛利增长速度都快于新冠相关业务,毛利率水平也持续增加。
图片
康为世纪在研的产品管线
康为世纪将应用场景转向聚焦以幽门螺杆菌检测为代表的消化道系统疾病,并向下游的检测试剂延伸,其自主研发的幽门螺杆菌分子检测技术,能够通过检测粪便样本,在确定有无染菌的同时,获得耐药性等多方面信息。
幽门螺杆菌相关的产品,也是康为世纪接下来的开发重点。
总结
我国坚持动态清零的防疫政策,对疫情防控常抓不懈,新冠检测是市场刚需,红利依然还在,但随着竞争加剧、价格下调、疫苗普及、药品上市,检测红利已大不如前。
新冠检测只是阶段性的产物,依靠检测带来的业绩爆发和增长不可持续,企业长期稳健发展要回归主营业务,不断研发创新,开发设计新产品,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
制作策划
策划:雯山  /  审核校对:chem、拂兰
撰写编辑:雯山 /  封面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