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革命后,万人追捧的克伦斯基任总理,为何仅几个月就失掉民心

二月革命胜利后,克伦斯基担任临时政府的总理。不管他走到哪里,蜂拥而来的妇女们,都把鲜花撒在他的身上,以表达对他的崇拜之情。媒体也把他塑造成了“俄国救世主”的形象。就连被他推翻的尼古拉二世,也在日记里评价道:“这个人在当前时刻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得不错,算是他的政权中最精明能干的一个了。”而且工农群众也对他很有好感,积极支持他。然而仅仅几个月时间,他就彻底失去民心,开始了流亡生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图片
克伦斯基出生于高知家庭,他的父亲费多尔是一位教育督学,也是一位拉丁语言学家。1889年,由于在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获得世袭贵族的头衔。
受父亲的影响,克伦斯基从小学习就很努力。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圣彼得堡大学。先攻读历史-语言系,后来转入法律系,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律师。
跻身贵族青年的克伦斯基,身材挺拔,知识渊博,职业体面,因而在贵族社交圈里,赢得了不少贵族小姐青睐。
不过,作为贵族,克伦斯基对工农群众的悲惨境遇一直心存同情。他常常利用律师的身份,帮助受沙皇政府迫害和剥削的工农群众伸张正义,做了不少大好事。
也就是在不断和工农群众接触的过程中,他对革命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同情。
1910年,一批反政府武装的革命党人遭到逮捕。由于没有律师敢为他们辩护,法庭很快就判处他们死刑。才晋升为大律师不久的克伦斯基,自告奋勇做起了革命党人的辩护律师。他凭着雄辩之才和充足证据,证明革命党人的反政府武装是正当行为。最终,法庭撤销了对这几个革命党人死刑的判决。
像类似的案件,克伦斯基还接手过不少起。在他的帮助下,不少革命党人因此逃过一劫。克伦斯基因此在民众中呼声很好,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等激进政党,都把他视为革命同志,称他为“革命之子”。
克伦斯基的做法,自然为他招来了许多麻烦,秘密警察常常跟踪他,他还曾被逮捕流放,甚至因“藐视法庭”罪被关进监狱。
不过,这些履历,恰好成为克伦斯基的政治资本。1914年他加入社会革命党后,便凭着无人能及的威望,进入国家杜马议会,开始了他的政治人生。
克伦斯基在国家杜马议会中,代表工农群众的政治利益。他擅长演讲,也善于揭露专制制度下的腐败贪污等。他一直主张推翻沙皇政府,建立一个全新的政权。他的政治主张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也让皇室贵族惊惧不安。亚历山德拉皇后就多次公开表达了对克伦斯基的厌憎,称他是“最讨厌和最不可信任的”。
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尼古拉二世率领军队前往前线作战,国内政务则交给了亚历山德拉皇后打理。
亚历山德拉皇后没有什么执政能力,她对妖僧拉斯普京信任有加,把政务都交给了他。由于两人把俄国政局搅得一塌糊涂,最终,皇室贵族忍无可忍,暗杀了拉斯普京。这让沙皇的个人威望一落千丈,再加上俄军在前线不断打败仗,大批的将士死在战场上,因此民众的厌战情绪和对沙皇的仇恨,都达到了最高点。
克伦斯基领导的社会革命党及国家杜马里的资产阶级,眼看时机成熟,立刻领导工农群众发动起义。在这场伟大的革命起义中,还有一支革命队伍,就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
沙皇政府被推翻后,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党派,建立了新政府。当时的新政府,出现了资产阶级政权和苏维埃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政权归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有,苏维埃政权以议会的形式存在。
此时的克伦斯基风光无两,他乘坐汽车在街上穿过时,妇女们总是把美丽的鲜花洒在他身上,以表达对他的崇拜之情。媒体更是对克伦斯基不吝赞誉之词,把他称为“俄国救世主”,歌颂他的文章层出不穷。就连尼古拉二世,也在日记里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但让克伦斯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切只是昙花一现。
克伦斯基起初只是司法部长。不过临时政府第二次改组时,他高票当选为总理,成为临时政府的核心人物。
图片
克伦斯基是主战派,他不顾民众的反战情绪,继续坚持与德奥帝国的军队作战。为了鼓舞士气,他还多次到前线去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讲。然而,在德奥军队的猛烈攻势下,俄国军队频频战败,死伤人数更是居高不下。就算如此,克伦斯基仍然坚持战斗到底。这样一来,军队对克伦斯基普遍很讨厌,甚至还发动过多次兵变反对他。这是克伦斯基最终失去民心的第一个原因。
除此外,克伦斯基在政治上,也表露出了很多问题。他的一些无效政策,不仅没让工农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反而让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加严重。这是克伦斯基失去民心的第二个原因。
这时候,列宁提出“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号召工农群众推翻临时政府。列宁的做法,让克伦斯基大为光火。他宣布列宁是“德国间谍”,企图把民众对战争的不满和仇恨,转嫁到列宁身上,并对列宁实施抓捕。
在抓捕列宁的过程中,克伦斯基对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武力镇压,大批的工农群众,因此受到了牵连。
这时,克伦斯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还默许陆军司令科尔尼洛夫率领军队,对彼得格勒的苏维埃政权发起军事政变。结果,工农群众和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士兵联合起来,击败了科尔尼洛夫。
克伦斯基见此,为了撇清关系,不担罪责,声称对兵变一无所知。可是,他又在处理科尔尼洛夫时,表现得非常宽容。这极大地激化了他和布尔什维克党之间的矛盾。
同年10月,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联合工农群众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苏俄政府。
克伦斯基乘坐美国大使馆的小汽车,仓皇出逃。
图片
列宁成为苏维埃政权领袖后,并没有对克伦斯基赶尽杀绝,只是把他驱逐出国。关于这一点,有俄国历史研究专家认为,这与列宁和克伦斯基两家的私交有一定关系。
克伦斯基的父亲,曾是列宁和哥哥亚历山大的老师。亚历山大因为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被处以绞刑,列宁的父亲悲痛去世。于是,作为校长的克伦斯基的父亲,便承担起了照顾列宁一家人的责任。列宁考入喀山大学,去读书的路费,还是克伦斯基的父亲帮助解决的。多年后,列宁每每提及此事,都还对克伦斯基的父亲感激不尽。
克伦斯基比列宁小11岁,和列宁的交集并不多,但是念及克伦斯基父亲对列宁的恩情,因此列宁对克伦斯基多有照顾。
除了私交外,列宁对克伦斯基比较温和,还在于两人在政治主张上,都坚持推翻沙皇。而且克伦斯基在担任总理期间,对布尔什维克党并没有做出太出格的事情,因此他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仇怨并不大。
不过,从那以后,克伦斯基直到去世,一直在国外过着流亡的生活,没有机会回家。
1970年,89岁的克伦斯基在纽约的寓所中去世。在他去世后,美国的白俄党和东正教会,由于一直认为他是让沙俄帝国衰败的罪魁祸首,因此拒绝让他安葬在东正教墓地。几经波折,克伦斯基的遗体最终才被葬在英国伦敦郊外的公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