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排行榜第一的游戏,竟然是用表情包打牌?

「表情包」是个好文明。
它好就好在,就像体毛一样——虽然对这个世界屁用没有,但所有人都会因它存在感到快乐。
很早之前,就见过有玩家畅想:“哎呀~什么时候能有个用沙雕表情做的游戏就好了”
而魔幻的2022年什么都有。
就在不久之前,国外有款名为《Meme Challenge: Dank Memes》的游戏,突然冲上了美、英、澳大利亚等国排行榜,最高登顶IOS免费榜第1不说,并且时至今日依旧牢牢占据着GooglePlay前五名。
图片
这就是一款「完全用梗图构成」的游戏,玩法简单到离谱,但却还是「对战卡牌游戏」——玩家真的在用表情包打牌!
图片
更神奇的是,恐怕你绝对猜不到这游戏来自哪里——
——土耳其。
图片
从本质上说,《Meme Challenge》是款超休闲游戏,这类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玩法极简、上手容易,任何人只要看一两遍就能学会。
实际游戏以人机对战为主,玩家与一位电脑AI面对面打牌,每回合系统都会描述一个情景,双方需要根据描述,选择手牌中最适合的表情包打出,然后让围观观众对此打分。相互来往几回合后,哪一方获得的笑声(蓝红进度条,玩家是蓝条)更多,就算哪一方赢了。
图片
问题:当你欲瑟瑟而未遂时…
我的回答:
图片
一般来说,围观群众的反应与分数直接挂钩,根据表情与情景的契合程度不等,他们会做出笑→大笑→爆笑→笑到头晕→笑到捶地等几种反应。当然,如果你发挥不好,他们也会表现得垂头丧气。
需要说明的是,《Meme Challenge》与我们常见的连续“斗图”不同,更接近于“冷吐槽”,重点在于一张图“直击灵魂”。想要持续取胜,需要玩家有好的网感,而非单纯展示表情包库存。
图片
问题1:当你半夜2点悄咪咪起来却撞了脚趾时…
我的回答:
问题2:当姨妈该来没来让你受到了焦虑伤害…
我的回答:
波奇酱才是表情滴神!
我觉着我赢了。
游戏里表情包来源主要是开卡包,每次取胜玩家都能积赞一定新卡包进度,或者等不及也可以看广告加速。
众所周知《炉石传说》里有卡牌品质划分,而在《Meme Challenge》表情包间也亦有差距。具体来说彩卡>金卡>白卡,卡牌品质越高,得分也越高。
图片
收集更多表情是《Meme Challenge》玩家的核心驱动力,游戏的一切玩法都是围绕着“完成表情包图鉴”展开。
图片
而除了常规对战之外,《Meme Challenge》还包含一些小游戏可直接获得卡牌。
就比如如卡牌连连看,将表情包与情绪正确连线即可直接白嫖;
图片
就比如卡牌贸易,当奸商坑害无良NPC;
图片
亦或者是刮刮乐,9选3刮开得奖。
图片
相对来说,《Meme Challenge》优点非常明显,轻松好玩易上头,与互联网梗紧密结合的主题使其相当容易传播。它在英语文化圈迅速爆红正是得益于此,隐隐有之前《羊了个羊》那样病毒式扩散的迹象。
但同时,也受制于文化圈的影响,其他语言地区玩家几乎get不到《Meme Challenge》的梗,这才使得它未能进一步扩散被我们熟知。
图片
10月31日GooglePlay下载量才100K+
图片
但仅仅第二天11月1日,下载量就猛然暴涨到500K+了
不过《Meme Challenge》也并非一个完美的游戏,它存在着许多问题:
1,没有PVP。讲道理这种玩法在玩家/朋友间对战才更好玩,“我的回合!ドロー!召唤「捂脸泪笑」,对抗你的「流泪猫猫头」!”
图片
想想就刺激
2,分数判定比较迷,制作水准也很拉胯。毕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生产的,3D画面相当拉胯,虽然欧美玩家似乎不那么在乎,但讲道理多少已经丑得有些影响观感了。
图片
3,广告奇多,恶评无数。和《羊了个羊》也类似,《Meme Challenge》作为免费游戏唯一盈利点就在广告,这与游戏体验相当割裂,游戏目前的差评也主要集中于此。
除此之外,游戏还具有个显而易见的隐患——版权。
虽然表情包(或者称meme)一般被当做开放版权的互联网产品,但追根究底大多有明确的版权所属。更何况,《Meme Challenge》有大量真人出镜的表情包。
图片
就在不久前,我们人尽皆知的“蘑菇头”表情创始人,就曾在国内发起了一系列侵权诉讼。
但以上这些问题,对于游戏背后开发公司「MagicLab」来说都不算问题,当我们尝试深入了解他们,就能发现这些“硬伤”完全不奇怪。
图片
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土耳其小公司,「MagicLab」技术力似乎非常有限,此前虽然已发布过十几款游戏,但几乎清一色是流水线生产的3D超休闲小品,评分也普遍并不太高。
他们擅长的是“创造一个简单的玩法”。是在「粗糙的外表下嵌套一个(同样粗糙但)较新颖的休闲小游戏」。
就比如这款《Builder Master 3D》,同样的画面拉胯,但拟真的开吊机、挖掘机造房子的体验意外挺有意思,试问哪个男孩子能抵抗蓝翔的诱惑?
图片
再比如下面这款《Fidget Trading 3D Fidget Toys》,《Meme Challenge》的卡牌交易玩法就传承于此,重点是与电脑AI勾心斗角,以最少的成本嫖到最多的收获。
图片
并且广告也是一脉相承的。此前「MagicLab」每一作都会被吐槽广告离谱,甚至《Meme Challenge》已经算是有所收敛的了。
图片
以往游戏评价
至于版权——啊?啥版权?——我用的都是千里之外的英文国家流行梗,你还能跨过大西洋来告我不成?——真来土耳其你能告赢?——真告赢了大不了下架嘛,反正我公司小也没多少油水,《Meme Challenge》开发也没花什么精力,亏不了什么钱。
「MagicLab」的发展模式非常具有土耳其特色。在过去几年里,土耳其凭借着这种低成本、高迭代的休闲小游戏模式正在迅速发展,发展的很好,甚至一度被人称为“中东小硅谷”。
并且,众所周知土耳其不说英语的,但《Meme Challenge》却是一个仅有英语国家才玩得懂的游戏。英语国家自己没做出来的游戏土耳其做出来了,这何尝不是一种...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其实是土耳其的emoij
但另一方面来说,《Meme Challenge》营造的文化壁垒似乎也并不那么牢靠。以中文文化圈为例,我们也有许多独特的原生梗,理论上只要国内有人想做,便可以快速打造一个“本土化”的游戏来,并且大概率也能复制《Meme Challenge》的爆款路径。
除了单纯玩梗的娱乐外,《Meme Challenge》本身也兼具“百科全书”的属性,像B站视频节目《梗百科》或VRchat里的“中文梗博物馆”一样,能帮助梗快速被更多网友熟知。
图片
《Meme Challenge》的广告素材,多是以真人出镜玩梗游戏,效果显著
从这层面上说,这种游戏其实也很适合直播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当《Meme Challenge》走进国内时,究竟将会采用什么样的付费模式——哦单纯跳广告太愚了,国内应该会采取其他付费模式。
就比如:在广告之外,再加一层给转发好友,靠转发换取对战特殊道具;
亦或是:“哦恭喜你开到了「熊猫头吃惊」表情碎片*5,是否要使用「熊猫头」系列万用碎片*15,补全成一张完整的「熊猫头吃惊」表情?”
再或许:给每张卡加上养成系统,“哎呀你抽到了重复的「海子姐YBB」卡牌,重复卡牌可用于强化原卡哦~强化到3星可解锁语音'YBB'音效;强化到6星可解锁特效,打出时从牌组里检索一张「小火车托马斯」加入手牌......”
......我不敢想,这太怪了。
本文作者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