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用户体验基础篇·认知

上一篇《用户体验基础篇·人体结构特性》中,聊了关于人的特性中「 硬件 」的部分,即视、听、触觉以及肢体动作的内容。这一篇聊聊关于「 软件 」的部分:认知。
关于认知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指通过思想、经验和感官等,接收外界输入的信息,然后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获得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行为。
认知行为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感觉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颜色、形状、明暗、声调、味道、粗细、软硬等。
知觉
知觉,是对事物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对事物的整体、联系和关系的认识。如看到一个圆形的球、听到一阵吵闹声、踢到一块坚硬的石头等。
记忆
记忆,是大脑将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等信息进行编码和存储在头脑中,然后在需要时进行提取和再现。如记住一串密码、记住一台机器的使用步骤等。
思维
思维,也指意识行为,分为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以感知为基础,感性思维指凭借以往的经验、直觉来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判断。而理性思维是基于事物的客观属性,探索、发现事物的表面联系、内在联系和规律,进而对面临的问题进行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
想象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
语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人们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或接受别人的经验。语言活动和其他认知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类抽象思维最直接的代表。
认知差异
个体间的认知差异,跟个体本身的能力、经验以及所处的环境差异有关。
个体
知识水平
也可以说是学习程度。对某领域深入研究学习过的专业人士,跟没有涉足过该领域的的人,在对该领域的一些事情上的认知一定是不同的。
如专业的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普通人们的认识、软件开发人员对软件运行逻辑的理解和普通用户的理解,都是有很大的区别。
在进行某些特定行业的产品设计时,对这一块会感触比较深。产品用户如果是某一领域的专业/资深人员,那么进行产品设计时,需要对相关行业进行深入的了解,了解其高阶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化和特殊的表达形式等。和toC产品所需的大众化表达有所区别。
学习能力
也有说智力差异,但我觉得用学习能力更合适一些。学习能力不同,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掌握程度不同。
这方面也跟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能力、记忆力等会相应退化,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智能应用「 适老化改造 」的原因之一。
而体验设计中关于简单、人性化帮助等原则,也是为了让学习能力不一的用户都可以顺利地使用产品。
阅历
个人的生活经验、经历过的事、接触的人等等的多样性,同样会导致个体间的认知差异。
好比一个对各类新型产品技术都感兴趣,并乐于体验的人,和一个只保留生活基础所需的活动的人,各自拥有的经验、收获的东西肯定是有所不同,进而对相同事物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会不同。
所处环境
家庭
成长的环境、家庭的氛围、亲人的思想观念等,也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这一方面跟阅历对应。
文化
不同的传统习俗、文化、信仰,会赋予同一事物不同的意义。
比如同样的颜色、手势、形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看来,是有不一样的寓意:竖起大拇指的手势,在一些地方表示「 赞许 」,在另一些地方则是「 挑衅/侮辱 」的意思;红色,在一些地方表示「 幸运 」,其他地方却意味着「 灾难 」。
所以在产品设计中,特别是一些地域、文化跨度较大,用户群体丰富的产品,需要留意这些差异。
时代
时代导致的认知差异,主要是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同带来的差异。
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家看到手机、视频通话等等会惊叹的说:现在的人太厉害了。给他一个手机,他会不知所措。而一个五岁的小孩子拿到手机,却很娴熟的知道这个是微信,那个是小游戏,以及怎样操作。
反过来,一辆凤凰牌经典款自行车会触发6、7时年代的人的特殊情感和回忆,但对一个00后的小孩,可能就只是一辆普通的单车,甚至有点不够酷。
不过认知差异通常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引起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认知差异是可以通过主动学习来缩小 的。
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是指学习者获取、处理信息的模式
唐纳德·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 把认知划分为两个模式:经验认知和思维认知。
经验认知
指人们对过往的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然后在认知活动中有效地、轻松地观察、操作和响应事件。
经验认知要求人们具备某些专业知识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如驾驶汽车、操作软件、打字等。
思维认知
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需要进行思考、比较和决策。这种认知模式是发明创造的来源,如艺术创作、设计、写作等。
而人类更容易适应以「 经验认知 」模式进行认知的工作方式,因此好的人机交互系统应该让用户能够以「 经验认知 」的模式进行工作。产品交互设计中大家常说的「 培养用户习惯 」,也是在利用这一认知模式。
认知心理学
我们常听到的「 设计心理学 」,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是属于认知心理学。
广义上,认知心理学指对注意力、使用语音、记忆、感知、解决问题、创造和思考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狭义上,相当于当代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即信息输入和输出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在设计中我们提及的用户认知,更多时候是指信息加工层面的。
一些交互体验法则,也是基于心理学家们对认知本质的研究成果。
如格式塔原理中的「 封闭性 」,就对应了知觉特性中的「 整体性 」:当一个残缺的部分呈现在眼前时,人脑中的神经联系会被激活,并基于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把「 知觉对象 」补充完整。
了解了人跟外界沟通交流的本质,才可能做出合理的设计。而类似认知心理学等的研究成果,则给我们提供了设计的依据和参考。
最后
当有些问题想不明白,解决不了时,不妨试试看回一些基础的东西,说不定会有些收获和突破...
以上就是体验设计中关于人的「 认知 」部分。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后发表评论~
已显示所有评论

热门应用

腾讯新闻·电脑版
腾讯新闻·电脑版
24小时陪你追热点
点击下载
QQ浏览器
QQ浏览器
4亿人的AI浏览神器
点击下载
腾讯新闻·电脑版
腾讯新闻·电脑版
24小时陪你追热点
点击下载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