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共存 多元化经营 求突围

图片
图片
  梁丽娥表示,广州已有不少肉菜市场引入品牌经营,开展微信下单、送货上门等便民服务留住顾客。
图片
  梁丽娥
   专访
  肉菜市场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满足着街区需求、承载着烟火气,展露着城市公共空间最真实的细节,被视为“民生名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市场形势变化,消费者需求更新,传统的菜市场消费模式受到冲击。行业沉浮,菜市场如何更好地留存,融入城市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业内多有探索。
  现任广州市肉菜市场行业协会会长的梁丽娥,于2011年创办了锦达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2014年进入肉菜市场行业,参与多个社区菜市场改造项目,近日她接受了南都记者采访。
  如何应对新兴肉菜零售模式的挑战,保有肉菜市场的活力?梁丽娥对南都记者表示,广州已有不少肉菜市场选择通过优化环境、加强食品质量监管,引入品牌经营,开展微信下单、送货上门等便民服务留住顾客。她强调,进一步推动肉菜市场发展,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建议官方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推动全市层面的产业升级。
  更注重消费者体验 卫生环境有所提升
  南都:过去20年,广州菜市场经历了几轮改造升级。和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
  梁丽娥:2014年,我进入肉菜市场行业,改造的第一家菜市场是车陂北街的广氮新街市。当时在市场外面,很多人摆地摊,居民倾向在室外买东西,没人进到市场里面去。市场地面坑坑洼洼又积水,很不卫生。
  我们首先对原市场进行了硬件改造。那时候,市场整个楼体都不稳固,我们从头开始进行改造,一点点挖开地面往里面灌水泥,把支撑的柱子抬起来,足足装修了半年多。其次是软件改造,我们跟设计师、工程队走访了很多肉菜市场,综合意见后完善了改造方案。明渠很容易积垃圾,很不美观,改造之后,积水渠藏在两个摊位之间,连通下水道,地面看上去也更加齐整。另外,档口的招牌与灯箱做了统一规划调整,根据猪肉、水果、蔬菜、海鲜等不同分区,我们将所有档口招牌的颜色、高度与灯箱统一。
  这些年走过来,整体来说,现在的肉菜市场通过升级改造变得更整洁、干净了。
  南都:菜市场改造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
  梁丽娥:肉菜市场的物业大多是租回来的,不是自有物业,每平方米月租都在百元以上。之前,一些肉菜市场面积小,要充分利用空间摆摊,显得拥挤。现在经营者的服务意识提高了,他们会思考怎么做,才能让消费者更舒服。以市场内的通道为例,以前一般是预留1.8米到2米宽,现在预留的空间更加宽敞,要2.5米到2.7米。
  肉菜市场的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一些市场新设了母婴室,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虽然目前尚未普及,但很多肉菜市场开始将一些社区服务延伸到场内。
  尝试品牌化运营 试水社区团购平台
  南都:面对市场竞争,肉菜市场在经营业态方面有没有做出一些创新?
  梁丽娥:在业态方面确实有创新,经营模式越来越多元化,不改变思路真的没有出路。以天河棠发综合市场为例,该市场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由于很多档口面积收缩、档主搬离,一些位置已空了1年多。征得业主方同意后,为经营方便将卖蔬菜、肉、海鲜、粮油的摊贩聚集到一边,临街的店面改做餐饮,还将新设冷链配送中心。
  南都:目前肉菜市场有没有和网购接轨,是如何运营的?
  梁丽娥:一些档口会上线社区团购,请一些公司帮忙代理线上平台,或者选择通过配送中心开店,在团购平台上运营,每个月付给平台方一定的配送费、运营费。
  购买肉菜渠道增多 年轻人不太爱“逛菜市场”
  南都:是否有数据了解肉菜市场日均销售情况,主要受众是谁?
  梁丽娥:以2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的肉菜市场为例,猪肉摊日均销售量是20头猪,其中大部分是卖给小餐饮店,小部分是卖给周边的居民。
  根据销售品种来分,肉菜市场以卖菜为主,蔬菜摊与猪肉摊比例约4:1,蔬菜销售量会更多。来肉菜市场买菜的一般都是周边居民,市场的辐射范围最多是两公里左右,这些市场最好配有停车位,且有特色,否则距离太远,顾客会流失。现在社区店多有布局,为了省时间,不少人都在邻近的小超市、小档口买菜。
  南都:近年来,总体看肉菜市场规模在萎缩,年轻消费群体消费习惯也在变化。关于菜市场会不会消失的讨论一直受到公众关注。您怎么看?
  梁丽娥:比较大的菜市场由于成本太高,体量会慢慢缩小,小一点的菜市场经营门槛不高,压力不大,可以继续经营下去。现在小区楼盘也会在公摊位置配套引进相关卖菜的商铺。
  很多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改变了,喜欢用手机下单买菜。有一些年轻人从小跟着父母去菜市场买菜,对“买新鲜”有概念,或者想买一些特别的汤料用于煲汤,更习惯逛菜市场。
  我们不认为菜市场会消失。很多小餐饮门店的经营者主要还是去熟悉的市场进原材料。各类线下肉菜品类的批发渠道仍会保留,以满足中小型餐饮门店、学校食堂等场所的需求。另外,现阶段,肉菜市场还承担着保供应的任务。但也要清醒认识到,菜市场如果一成不变,很可能会在竞争中慢慢消亡,只有不断地做一些新的尝试,才能存活下去。
  我们也在思考,怎么去吸引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比如协会的一些会员单位,尝试过在肉菜市场里开设餐饮加工店、无烟烧烤店,消费者在市场里购买海鲜后可以即时加工,又新鲜又便宜。  
  与线上平台共存 推动肉菜市场产业升级
  南都:您对肉菜市场的发展有何政策建议?
  梁丽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菜篮子”肯定是线上线下供应共存的。作为肉菜市场行业从业者,我们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行为。
  不过,肉菜市场的经营者们也要尽快改变经营思路,往多元化方向发展。据我了解,很多保持传统的肉菜市场经营者还在观望中,有一些看到了趋势的变化,开始慢慢求变了。
  南都:如何鼓励更多的人、钱参与到肉菜市场产业升级中?
  梁丽娥:投入肉菜市场改造需要充足资金。许多肉菜市场本身市场份额缩减,在这种情况下,让经营者再掏出几百万元用于装修确实是难事。我们希望政府要出台更多引导、鼓励政策,推动全市层面的肉菜市场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