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乡人|黄文英:种出数千亩比乒乓球还大的滇橄榄!

图片
由阿里巴巴公益旗下“天天正能量”平台、阿里巴巴乡村振兴基金联合春城晚报—开屏新闻等60多家主流媒体发起的2022届“最美家乡人”活动候选人正在征集中!
本次评选将以“乡村振兴”为主题,覆盖全国200多个县市,重点挖掘在乡村产业、文化、教育、生态、科技、卫生等各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平凡人,通过评选表彰将他们的事迹推向全国,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优秀范本和成功经验。
征集渠道:
1.拨打春城晚报—开屏新闻热线0871-64100000进行推荐;
2.通过“天天正能量”官方邮箱zhengnengliang@alibaba-inc.com进行推荐。
近期,春城晚报—开屏新闻陆续收到不少市民的推荐,我们将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展播,快来看看。
黄文英
种出数千亩比乒乓球还大的滇橄榄
带动产业发展、群众致富
“过去我虽然在外工作生活,但一直心系家乡。能回到家乡把滇橄榄产业做起来,带动当地百姓致富,也算了了我的一桩心愿。”说这话的是黄文英,她历经20多年培育出优质滇橄榄新品种,助力当地脱贫攻坚、生态修复,带动当地滇橄榄产业发展、扶持50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图片
走进大理州宾川县滇橄榄种植基地,瞬间被树枝上密密麻麻的一串串大橄榄惊艳:硕大圆润、晶莹剔透的一颗颗滇橄榄个头比乒乓球还要大。
图片
想让滇橄榄带动地方产业发展
据了解,滇橄榄原本是分布在云南干热河谷地区的一种野果,不同于人工栽培的橄榄(青果)和油橄榄。因初入口味酸涩,后回味甘甜,又名余甘子,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以此名记录。在滇橄榄基地,黄文英向记者讲述了滇橄榄与宾川、与她的缘分。
清雍正五年(1727年),宾川知州周钺编撰《雍正宾川州志》,把滇橄榄以“物产”之“果属”载入其中。江苏常州人周钺为官多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据其记录仅在宾川见过滇橄榄。
在如今的宾川,这种野果散见于山坡野地,其中以钟英乡最多。人们常以青果或加入甘草泡制后当零食。在金沙江畔钟英乡皮厂村东的山坡上,黄文英见到一株高17米、胸径89厘米的橄榄树。据专家估测,这棵橄榄树已存活1040年以上,被当地人称“橄榄王”。其树皮皴裂,浑身布满节瘤疤痕,树干上裂开几个枯洞,沧桑老树却依然年年开花结果。
图片
看着这棵顽强挺立的千年滇橄榄树,使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培育出优质滇橄榄新品种的黄文英极为震撼,为此她在树下拍照留念。如何把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滇橄榄产业发展壮大,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和一方群众增收致富?她心中的想法已初现雏形。
图片
带动50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野生的滇橄榄树分散于山野,个头小、产量低还难以采摘。把野生滇橄榄像农作物、果树一样规模化种植发展,黄文英成功了!她说:“现在农业发展的方向早已不仅是传统种植,一方面要在品种培育等种植环节加入科技研发,并开发上下游附加值高的产品;另一方面,功能农业、生态产业、民宿康养旅居等产业的融合更是将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图片
正是基于这些构想和故土情怀成就了如今宾川的优质滇橄榄产业链。“故土乡情是每个人一生的牵挂和思念,也是我返乡创业的原动力。”黄文英说,她原是云南省农科院的科技干部,退休后,她带着农业科研技术回到家乡宾川创办农林生态企业——云南树翡翠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继续学以致用于农林产业化发展,先后引进300多个品种推广种植成功,对当地的绿色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2015年初,根据“宾川县10万亩滇橄榄种植暨产品加工建设”要求,黄文英以庄园经济模式发展滇橄榄产业,规划建设万亩滇橄榄种植基地,新建滇橄榄系列产品加工厂。加工产出滇橄榄鲜果、果汁、果脯、果酱、果粉、含片、冻干果等系列产品。先后获省级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云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以及省、州级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在产业发展中带动扶持50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带动产业相关农户、工人增产增收。
图片
滇橄榄获得了21项国家专利技术
黄文英主导的公司成立20多年来,在滇橄榄产业生产实践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先后获21项国家专利技术,在科学技术创新和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黄文英成为云南省专家协会会员、被云南省科技厅认定为“三区”科技服务人才等。
图片
如今,黄文英的滇橄榄产业化发展已初见成效,成为了大理州内首家以滇橄榄为主体的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
图片
黄文英表示,未来将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联市场”的模式,打造大理州乃至云南省第一家集生态种植、产品研发、文化展示、市场营销、民宿康养服务为一体的高品质滇橄榄产业休养综合体,把滇橄榄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带动扶持更多农户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王利绚 通讯员 杨宏毅 摄影报道
一审 杨茜
责任编辑 吕世成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