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在陈云的菜谱里面,一年365天都有豆腐

陈云素有新中国掌柜之赞誉,作为党和国家的经济先驱,他在我国财经方面的贡献十分突出。虽然陈云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但是他的日常生活却十分简朴。
陈云的厨师也经常感慨这位首长非常节俭,一年到头就吃那几样普通的家常菜。据陈云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在陈云的菜谱中一年365天都有豆腐,而且他从不吃所谓的“高级菜”。
图片
在其他方面,陈云也对自己以及儿女,也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除了在经济方面的贡献以外,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同样有陈云的身影。
一、年少贫苦、极有原则
1905年6月13日,陈云出生在江苏清浦,家庭条件十分贫苦。两岁失去父亲,四岁失去母亲。童年时期,他跟着舅舅生活,舅舅靠裁缝工作努力把他抚养成人,并送他去学校读书。
14岁时,陈云已经从高小毕业了。此时的他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没办法升学继续读书,于是他就在上海找了一份工作,即在商务印书馆里当学徒。
成为商务印书馆学徒的陈云,一直非常认真地学习各种事物。努力工作和学习的他,后来又成为了商务印书馆的店员。
当时的上海地区,可谓是中国革命事业的最前沿。身处其中的陈云也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意识到了自己未来的道路,他毅然决然地投入了工人运动,并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片
1930年,陈云以中央候补委员的身份,参加了中共六届三中全会。1934年,他成为了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在遵义会议上,陈云坚定地选择了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确立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正是这份清醒的认知,让陈云在中国共产党的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选择。
此外,勇于承担也是陈云的重要处事原则。在他确定正确主张之后,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提出正确观点,其优点就是不会把所有失败原因归结于客观无用之事上。
陈云曾经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遵义会议上我已经是很了解当时军事指挥之错误,赞成改变军事和党的领导的一个人。
在扩大遵义会议提纲中,陈云明确提出反对博古的报告。只因为博古在报告中把失败原因偏向于客观因素,没有把关键错误之处表达清楚,完全是在避重就轻,这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陈云坚持自我原则的行为,在遵义会议上和遵义会议之后发挥的作用,都是极其明显的。当然,历史也最终证明了他选择的正确性。
图片
除此以外,任何形式上的诱惑,都无法让陈云打破自己的行事原则,这样坚定不移的心之所向是陈云在为党和国家工作的过程中一直坚守的信条。
二、经济才能,运用自如
1944年3月,陈云主持了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对于当时的战争环境来说,良好的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利与否。
稳定住物价的同时,又能有效保障前线的供给,是当时陈云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在边区物价出现波动时,巧妙地运用时机,对黄金和法币这两种通用货币,进行了一系列操作。
据记载,在1944年夏天,边区在短时间内就收入了黄金万两,并借此赚取了大量金价波动带来的差价收益。边区在储备足够资金之外,还进口了大量必需的物资,可谓一举两得。
与此同时,在陈云卓越的经济才能的领导下,边区经济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也被巧妙化解。经济危机的解除,让该地区对于前线的保障供应方针,有了实施的余地。
不过,真正让陈云的经济才能发挥巨大作用的时期,还是在建国之后。建国初期,陈云负责主持财经方面的工作。
图片
对于当时的经济状况而言,最要紧的任务就是通过统一全国财政经济来稳定金融物价,结束此前混乱政权留下的,长达十多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危机,而这份工作非陈云莫属。
虽然当时我党军事、政治人才颇多,但是能够打好经济仗的人却少之又少。然而,对于当时已经逐步安定的中国来说,经济方面的稳定又十分重要,因此陈云所肩负的担子非常重。
对于主持财经工作的陈云来说,工作的紧迫性给予了他极大的压力。同时,手中的财经权力也让陈云如履薄冰。毕竟古往今来,在巨大的财富面前能够保持本心的人少之又少。
不过,陈云恰好就是其中之一。1950年,陈云提出:财政工作人员不但不能贪污,而且是不能浪费,就是说国家的物力、财力一定要用得恰当。
所谓恰当,就是把迟用、少用,多用、少用,先用、后用,缓用、急用的问题解决好。这样的原则,也是陈云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能在经济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这一点,从“共和国掌柜”这个赞誉上也可以窥知一二。当然,真正让陈云受到广泛尊敬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贡献。极有原则性的处事方式,也是让他受人尊敬的原因之一。
三、掌握财经大权,生活极其简朴
新中国成立之后,奉命进入北京城主持财经工作的陈云,住在西城区北长街58号。在这所房子里,陈云整整住了30年之久。
图片
因为这所房子本来就年龄不小了,所以在陈云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经常因为年久失修而漏雨。当时,相关部门提出要对房屋进行大修,毕竟这样的房子不太适合居住。
但是听得此话的陈云,却坚决不同意对房子进行大修。陈云认为,房子一旦大修就需要花很多的钱,这样一来不划算,只要把它修得不漏雨就可以了。
后来后勤部门再次考察房屋时,看到房间内的很多墙皮都已经脱落了,而且过道和楼梯上的地毯也已经磨光,所以他们再一次提出了大修的意见。
不过这时的陈云仍不同意大修,因为他觉得房子只要能居住,不影响办公,就没必要花钱大修。陈云之所以不同意大修房子,主要是他不想用国家的财产,来提升自己的生活条件。
因为经历过建国初期最艰难时刻的陈云,深刻地明白一点,那就是国家财政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而他本人的需求并不高,所以一些不必要的花费,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对于陈云来说,自身居住条件的大改,就是不必要的花费。就这样,一直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陈云才从自己的老房子里搬了出来,搬到中南海居住。
这是因为当时的地震,把陈云的办公室震出了1米多长的宽缝隙。而且,技术人员勘察之后发现,整个楼房的结构都有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完全不适合居住。
图片
同时,陈云又坚决不同意重新建造一幢楼。在经过一再劝说后,他同意搬到中南海去住,而在去中南海之前,他一再强调自己的房子不需要修建了,毕竟他也不住在这了。
就这样,直到陈云去世,他的房子依旧貌如往昔。除了居住方面的简朴之外,陈云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同样要求不高,甚至可以说是要求极低。
或许是受自幼生活环境的影响,陈云在衣食方面几乎没有要求,他常年只吃几道非常普通的家常菜,甚至豆腐都成为了他菜谱中最常见的菜。
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牟信之回忆时说:
他吃饭的特点就是简单说,固定时间、固定菜谱,一年365天就是一种菜谱,早上豆浆、一碗稀饭、一片面包,有时候两片小一点,加上点果酱。
陈云的保健医生孙寿娟回忆时则说:
中午吃一荤一素,晚上呢就是两个素,两个素里边有一个是一年四季365天,天天吃的豆腐。
陈云的女儿能够清晰记得他只有两条毛裤,而且已经穿了20多年,裤子上边甚至还有十几个补丁,但是他仍不舍得丢弃。
图片
据了解,陈云有一件皮坎肩,是他在辽沈战役上获得的战利品,而他一穿就是十年之久。此外,他在自己住院之时,还要求把自己用过的棉花球保留下来,并在消毒以后二次使用。
陈云还曾把一个只有7毛5分钱的刮胡刀,用了整整60年,这个刮胡刀还是他在1935年从上海乘坐轮船到海参崴的时候,让苏联船员下船帮他买的。
这样极低的物欲,在现代人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但是对于那些经历过千辛万苦的共产党人来说,这些都不过是他们曾做过的,最寻常的事情罢了。
虽然陈云为中国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足以配得上任何顶级待遇,但是他自己却从来不这样认为。在其他人的描述及其子女的回忆中,陈云一直非常简朴。
这种简朴不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连他在工作期间也同样不接受任何不必要的优待。对于陈云来说,一切所谓的“高级”事物,都是不必要的身外之物。
图片
陈云一生所拥有的物质方面的东西,都是极其少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精神方面的财富,是无人能比的。
即使只有两套由国家提供的中山装,而且这两套衣物只在接见外宾和过节、过年时使用,但是陈云从不感到贫苦,他对子女的要求也是:不追求物质需求、艰苦朴素、不许搞特殊化。
四、学习是伴随终身 的良友
在陈云的诸多优秀品质中,始终如一的学习精神,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所有与陈云有过长时间密切接触的工作人员或是亲友,都会对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的状态敬佩不已。
陈云始终认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学习是做好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事实也确实如此,即使是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我们,也不能否认学习的重要性。
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陈云同样不放弃学习的机会。在他接到经济任务时,他就提出了必须向内行学习的要求。
在国家逐步发展时期,对于新出现的一系列有关于经济方面的问题,他都坦言:需要逐步地研究、学习,以此积累经验。
图片
陈云认为进行社会主义方面的商业工作,不能没有任何政治观点和群众基础,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向外学习,才能够收获经验并以此来避免出现错误。
在工作期间,陈云始终坚持学习精神,即使是退休之后,他也依旧有自己的热爱和坚守。陈云在晚年时期有两大爱好,一是书法,二是评弹。
热爱评弹的陈云,十分关注评弹事业的发展。拥有大量空闲时间的他总会抽出时间来,与当时的艺人们一起讨论如何发展评弹艺术的问题。
陈云在爱好方面有着极强的学习精力,在研究过发展评弹艺术可能性后,陈云认为应该把这数百年的艺术历史与时代结合起来,以此来充分提高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
这样的发展观念与评弹艺术后来的发展道路,是不谋而合的。同时,陈云还提出曲艺要适应时代和群众需要,才能够焕发新机的观念。
此外,陈云坚持不懈地练了十年之久的书法。从1984年到1994年的这十年里,他每天都会抽出一小时来练字,直到后来身体条件不允许之后,才逐渐改变了这一习惯。
图片
除了自己坚持练习书法以外,陈云也要求自己的后辈练好毛笔字,他时常给子孙布置练习毛笔字的作业,并且每天都会检查。
从这些生活小事就可以看出,陈云即使步入老年,也没有改变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也正是他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