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今日访华,中德经贸合作何以互利共赢

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将于今日(11月4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成为自2019年11月以来首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
行前自述
朔尔茨谈中国之行:我们不想“脱钩”,不想与中国“脱钩”
“我们寻求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我们不会忽视分歧。这是德国和中国开诚布公交流的一部分。”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前夕,《法兰克福汇报》2日刊登朔尔茨自述文章,阐述此次中国之行的意义。
朔尔茨表示,距离德国前任总理访问中国已经三年之久。在此期间,挑战和风险加剧,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因为新冠疫情,另一方面则因乌克兰危机对国际秩序、能源和粮食供应、全球经济和价格造成严重影响等。这使得前往北京进行直接对话变得更加重要。
朔尔茨称,今天的中国已经与五年或十年前的中国不一样。当中国发生了变化,德国与中国的交往也必须改变。
他指出,对中国而言,这个拥有14亿人口和具备经济实力的国家,当然会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然而,这并不足以成为一些人呼吁孤立中国的理由,比如声称中国霸权统治,甚至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
朔尔茨表示,即使环境发生变化,中国仍然是德国和欧洲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伙伴。“我们不想‘脱钩’,不想与中国‘脱钩’。”
朔尔茨指出,自己是以德国总理身份,同时也是作为欧洲人前往北京。虽然不代表整个欧洲说话,但德国的对华政策只有嵌入欧洲的对华政策中才能是成功的。因此出访前,他们与欧洲伙伴,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等进行了协调。
朔尔茨表示,必须通过接受竞争,认真对待竞争的后果,并将这些后果纳入政策考虑来解决问题。同时,必须探讨哪些方面的合作仍然符合双方利益。毕竟世界需要中国。
朔尔茨指出,中国在结束全球粮食危机、援助高负债国家以及实现联合国发展目标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国不采取果断的减排行动,就无法赢得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我主张中国与我们一起在国际层面为气候保护承担更多责任。”
关注焦点
访华德企“阵容豪华”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0月28日报道,随朔尔茨访华的德方经济代表团阵容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据德国《商报》此前报道,共有12名德国企业代表将陪同朔尔茨出访,包括大众汽车总裁、西门子总裁、默克集团首席执行官、德意志银行首席执行官和巴斯夫首席执行官等。
《商报》指出,申请加入经济代表团的约有100人。
大众汽车向媒体证实已收到随团访华的邀请。该集团表示,受新冠疫情影响,双边已有一段时间没有直接交流,“鉴于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形式发生变化,访问北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巴斯夫方面表示,对中国的访问是一个“良好的信号”,这表明“我们对对话保持开放态度”,以及“我们持续对与中国的联系感兴趣”。
另据德国《商报》网站10月28日报道,尽管德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计划引发争议,但西门子公司仍打算继续扩大其在中国的业务。
图片
西门子展台
据报道,虽然该公司暂时不会把某个子领域完全转移到中国,但工业软件和工厂自动化等最重要和最敏感的“数字工业”领域将更加面向中国。
本报获悉,西门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博乐仁专门为这项计划设立了一个项目。这涉及在中国大规模投资以及在那里开发新功能。
该项目被称为“马可·波罗”,以700年前游历中国的威尼斯探险家命名。博乐仁和他一样热情。
德国公司的投资计划一直受到密切关注。斥资100亿欧元在中国湛江新建工厂的化工巨头巴斯夫公司最近就感受到了这一点。
据德国《商报》得到的消息,虽然博乐仁暂时搁置了“马可·波罗”计划的部分内容,例如可能将部分领域完全转移或开设另外的总部,但这也许不会持续太久。一名内部人士说:“中方知道这些计划,并希望看到它们付诸实施。”
博乐仁原则上坚持投资计划。他希望到2025年在华“数字工业”部门的销售额比2020年翻一番。一名发言人在回答本报问询时表示,在华产能建设遵循“多元化战略”,以便在“全球本地化”的意义上减少地区之间的依赖,包括供应链方面的依赖。
西门子把自己的增长寄希望于中国。“不管你喜不喜欢,世界很快就会按照中国的规则行事。”西门子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飒在2018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曾这样说。他的继任者博乐仁显然想遵守这些规则。
专家解读
中德经贸合作何以互利共赢?
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面临动荡的当下,朔尔茨此访传达出怎样的信号与意义?中德双方应以何种建设性态度推动经贸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欧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员史世伟近日接专访,对此作出探讨。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记者:您如何看待朔尔茨此访传达的信号与意义?
史世伟:德国新一届联邦政府上台以来,在其“施政纲领”和一系列公开讲话及行动中,表示要对德国的对华政策进行调整。目前,德国联邦政府由三党组成,内部在对华政策上还有分歧,准备近期出台的德国政府对华战略仍在讨论和酝酿中。根据德国宪法,联邦总理有大政方针决定权,即如果联邦政府内部出现分歧,联邦总理可以一锤定音。
朔尔茨将对中国进行其担任政府首脑以来的首次访问,与中国高层直接面对面交流,这对于双边关系的下一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图片
朔尔茨2021年9月27日在柏林社民党总部出席大选后的记者会。彭大伟 摄
记者:如何看待《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对包括中德在内的中国和欧洲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性?在推动协定重启生效方面,德国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史世伟:中国目前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则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不过中国也是欧盟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从中国立场看,《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是一个双赢的、高水平的协定。中国与欧盟当局历经7年艰苦谈判,于2020年12月30日,在当时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的主动协调下,宣告协定谈判最终完成。但是欧洲议会却以政治理由无限期冻结了《协定》的签署进程。从经济上看,推迟协定的生效对欧盟的实际伤害更大。因此,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的德国应发挥其影响力,敦促欧洲议会尽快完成协定签署生效。朔尔茨访华为中国政府重申这一立场提供了机会。
记者:经贸关系一直是中德关系发展的稳定器。中德建交以来,两国经贸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双边在哪些领域合作基础良好,前景可期?
史世伟: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由于经济水平低,技术落后,中德经贸关系发展缓慢。中德经济合作真正的大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1993年10月,德国联邦政府发布了《亚洲政策纲要》,指出亚洲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认为德国亟须在这一地区加强投入和影响,明确经济关系是德国亚洲政策的中心,中国则是德国亚洲政策的重点。《纲要》的另一个重要承诺是为建立政治互信而加强领导人之间的个人联系,这为以后中德最高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奠定了基础。与《纲要》的发布相呼应,多家德国经济协会成立了“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
德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大国之一,经济以出口为导向,而中国作为后起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急需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双边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向德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从德国进口先进工业设备成为双方合作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中德货物贸易年均增长16.1%;2000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为22.7%;2011年至2021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双边贸易增长有所放缓,但是仍然增长了70%,2021年达到2453亿欧元,中国连续6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目前有5000多家德国公司在中国活动,直接投资共计350亿美元,为欧盟中对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2021年德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占到欧盟对华投资的46%;2017年至2021年平均值为43%。中国目前在德投资的企业超过2000家,投资共计150亿美元。今年来看,尽管有新冠疫情影响,双边贸易和投资均获得了较大幅度增长。
图片
2019年11月30日,2019中德高端制造峰会在浙江绍兴举行,来自中德两国政府代表、制造业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等500余人参会。王刚 摄
记者:在对华关系方面,德国联邦政府内部存在争议声音。有关“对华经济依赖”的担忧缘何产生?应如何理性看待?
史世伟:这种担忧主要出自两方面:一是认为德国支柱产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过高。但这是站不住脚的:从德国法兰克福股票市场达克斯指数公司(德国营业额最高的30家集团公司)在华销售额(含港澳、台湾地区)来看,超过其全球营业额30%的除半导体制造商英飞凌外也只有德国三大汽车生产商。因此,德国经济对华(含港澳、台湾地区)的销售额实际上与其在世界市场的份额相当,德国优势产业(汽车、化工和机械制造)的大型企业在世界其他各地也有相应的销售额与投资(比如美国)。二是所谓的“地缘政治风险”,其逻辑是:如果台海问题升级,德国则不得不中止与中国过于密切的经济往来,将对德国产生巨大冲击,所以德国应从现在起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可以看到,德国对中国经济“过于依赖”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德国一些政客和智库缺乏事实支持的炒作,以达到将经济“政治化”的目的。
记者:目前,德国企业在中国发展状况如何?中德两国企业在经贸合作方面存在哪些机遇?
史世伟:根据德国中国商会《在华德企信心调查2021/22》,60%的在华德企2021年的经营得到改善,超过50%的德企认为2022年其所在行业在华将有更好的发展。中国将继续是德国企业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71%的在华德企表示将扩大在华投资。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导致供应链受阻,使全球布局的德国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面临挑战。因此,供应链多元化和本土化成为在华德国企业采取的新战略;而在一些主要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上,更紧密地与中国供应商和技术提供商合作,将供应链和研发体系本土化。
图片
2020年11月19日,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交流大会暨2020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在济南开幕。沙见龙 摄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一些企业和技术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德国企业的水平,比如车用电池。因此,在一些领域,中德企业在平等基础上各尽所长地紧密合作成为中德经贸关系的新机遇。另外,中德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开展合作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庞大的中产阶级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也为德国高质量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广阔前景。
图片
2021年10月19日,2021中德汽车大会在吉林长春举行。中外汽车领域的专家学者、知名汽车厂商及汽车零部件企业代表和政府官员,围绕“创新引领 绿色未来”主题展开探讨。图为中德汽车大会会旗交接仪式。高龙安 摄
记者:中德双方应以何种建设性态度推动未来经贸合作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史世伟:经济合作本质上是互惠互利。尽管遇到一些困难,中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仍将是世界上增长较快的经济体。中德经济相互依赖:德国需要中国的市场,中国需要德国的技术和经验,中德经济合作在过去30多年为双方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这些今后依然有效。
由于能源危机,德国经济目前遇到巨大困难,权威机构预测明年将会出现衰退。因此,作为德国务实派政治家,朔尔茨此次率领经济界代表团访华,其目的是加强政治互信,寻找继续扩大双边合作深度与广度的机遇。预料德国政府不会全面改变与中国的经贸联系,更不会追随美国实行与中国经济的“脱钩”政策。
受访者简介:史世伟,德国波茨坦大学经济学与社会科学博士。目前担任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欧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欧洲学会经济分会理事、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外聘研究员等。主要从事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德国与欧盟经济以及中德经贸关系的教学与研究。)
媒体观察
​朔尔茨访华:美国高压下的德国战略刚需
图片
记者:德国总理朔尔茨行前特别在德媒发表署名文章,重申不希望与中国“脱钩”,你对此访有何观察?
特约评论员 管姚:朔尔茨此次访华行程只有一整天,可谓旋风式访问,但确实影响与意义格外重大,各方高度关注。媒体也都在强调此访创下的几个第一:这是中共二十大闭幕后,北京“密集双边外交周”迎来的首个西方大国领导人,是朔尔茨本人就任德国总理后的首次访华,他也是新冠疫情暴发后,首位抵京访问的西方领导人,等等。但我个人观察,对德总理访华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还可用三个关键词补充概括:首先,朔尔茨进行的是一次“高压访问”。也就是说,朔尔茨来华,是顶着国内外的压力与反对声成行的,这种压力与反对,也正是当前中德乃至中欧关系现状、乃至百年未有大变局下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这一外部大环境的真实投射。
我举一个眼前例子,这次朔尔茨访华,外长大概率是不随行的,一国新总理访问另一个重要大国,而且是第一次,但作为国家首席外交官的外长居然不在访问团中,而且时不时还会就总理的涉华表述唱两句反调,放到全世界范围来看,这都是相当罕见的。朔尔茨曾被人戏称为“政坛男版默克尔”,但对照前任默克尔在创纪录总理任期内几乎年年访华的过往,朔尔茨访华所面临的这种压力与反弹,完全无法想象,也完全不可类比。
图片
记者:那么你前瞻朔尔茨这次访华行程的另两个关键词是什么,有何具体意涵?
特约评论员 管姚:虽然面临国内外重重压力,但朔尔茨还是来华访问了,这就牵涉到我要说的第二个关键词:“刚需访问”。在我看来,访问中国,是朔尔茨的战略刚需,也是德国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战略刚需。德国总理访华势在必行,也是势所必然,我认为这才是朔尔茨作为政治家,敢于抗压访华的真正动力,也是底气所在。
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德国现在面对怎样的时与势? 一言以蔽之,俄乌冲突外溢冲击的头号重灾区,正是德国,正是德国建基于能源安全与全球产业链有效保障的产业体系。随行朔尔茨访问的那些大企业老总,对此无疑最有发言权,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的本土生产企业,居然因为天然气供应与成本问题,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了,你说企业老总们急不急,德国总理急不急?
朔尔茨周三在《法兰克福汇报》的署名文章中强调,德国无意与中国“脱钩”,这正是他就任总理后反复强调的政策主张,正深陷内忧外患的全球第四大经济,还指望着通过与中国的实质合作来纾危解困呢,怎么会有又怎么能有动力,基于大国竞争地缘政治的需要搞“脱钩”?朔尔茨随行访问团“一席难求”,过百家德国企业报名争夺十来个位置,就是这种访华刚需的数字体现。
有鉴于此,这也一定会是让朔尔茨不虚此行的“成果访问”。已经有观察家注意到,这次随同朔尔茨访华的可谓“德企天团”,包括巴斯夫、德银、大众汽车等众多产业巨头, 相信都会在这次访问行程中收获大单。德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对华单项投资,不就来自巴斯夫吗?投入逾100亿欧元的重化项目,今年稍早前花落广东湛江。
同时,按照彭博社今天的转述,朔尔茨在德报文章中还特别有这一表述,When I travel to Beijing as German chancellor, I do so also as a European,当我作为德国总理抵京,我也是作为欧洲领导人访华。强调欧洲身份的潜台词不言而喻,这也是德国作为欧盟第一大国刻意对外传递的信息:以朔尔茨此访为契机,再度为德中关系乃至为欧中关系校准方向,注入新动力。所以我认为朔尔茨的 “成果访问”,确实可以再看高一线。
图片
记者:G7外长会在德国揭幕,会前美方有匿名官员直接拿汉堡港投资合作议程说事,警告德方提防并阻止中方获得本国企业控制权,你对此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管姚:彭博社的电稿标题很有意思,刻意把布林肯与朔尔茨的行程作强行关联:Blinken arrives in Germany as Scholz is about to head to China,在布林肯抵德之际,朔尔茨即将飞往中国,彭博社引述匿名官员称,“在美方施压下,中方削减了对汉堡港的投资占股”。我前面提到,朔尔茨访华面临国内外的重重阻力,这外部阻力到底来自哪里,现在大家有目共睹。
中企基于合法合理商业利益与规则,对德企进行正常合规投资,美方对此施压干预,这是对德国经济主权的直接干预与损害,当然也损害中企的合法利益。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应询回应时,也抨击美方没资格插手,暴露一贯的霸权主义心态和胁迫外交恶习。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匿名官员警告所指,如彭博社标题所渲染的,US Warns Germany, Other Allies,警告对象既包括德国,也包括其他盟国。这也意味着赵立坚揭露抨击的美方霸权心态和胁迫外交恶习,还将持续上演,我个人认为,美方这种干预与胁迫,尤其在美方视为对华大国竞争核心方向之一的高科技场域,将会愈加激烈化,也将愈加无底线。美国所谓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已明确,严格管控对华高能芯片出口,限制中国在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领域的能力发展。一本名为《芯片战》的新书,近来在美国火出了技术圈,成为大众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这也是诸如荷兰光刻机制造商ASML、 韩国三星、海力士等芯片商,越来越感受到美方压力的原因所在。
G7外长会会期两天,一定程度上为德国外长缺席总理访华团提供了借口。但很显然,在美方着力推动下,或者至少在美国媒体的鼓噪下,这次外长会已经摆开协同制华的架势,美联社今天发自会议举办地德国MUNSTER的电稿说,本次会议聚焦两大议题,Ukraine war, China,G7外长如何会商,在涉华议题上的动作与炒作,会不会对德国总理校准德中欧中关系的努力,带来新的内外压力,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管姚,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
各方观点
德国工商大会总干事:“没有中国,德国会更穷”
德意志广播电台网站10月30日发表题为《“没有中国,德国会更穷”》的文章,作者是西娜·弗勒恩德里希。
图片
德国柏林资料图,图源新华社
全文摘编如下:
德国工商大会总干事马丁·万斯莱本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依赖中国,更加独立于中国将导致我们的繁荣受损。
德意志广播电台记者西娜·弗勒恩德里希问:万斯莱本先生,本周关于中国的讨论有很多。德国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有多紧密?我们有多大的依赖性?我们应在多大程度上允许中国公司在德国经营?此事的背景是:中远集团被允许收购德国汉堡港一个码头24.9%的股权。
万斯莱本答:没有中国就没有世界,有世界就有对中国的依赖;同样,也不存在中国不依赖其他国家的世界。我相信,中远集团和汉堡港的话题现在已经成了一场象征性讨论。归根结底,中远集团的入股,少数持股一个码头并不能真正决定德国或欧洲的经济独立和未来。然而,它清楚地表明这个问题很重要,欧洲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应对这一问题。
问:但您刚刚说这是一个象征,那么,如果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反对中远入股并在下周末带着这条明确的信息前往中国,这不也是一个信号吗?
答:弗勒恩德里希女士,我说得明确一点。我们现在的表现就好像过去在对华政策上一直很天真一样。我相信,我们现在对自己这种天真的回答不应是变得片面。从经济界的角度来看,整个中国问题至少有五个方面。这是经济重要性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供应链多样化的问题,即单个公司乃至整个德国以何种形式依赖中国的问题。这当然也是安全政策问题,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最后,我们当然还有一个角度:我们迫切需要中国来解决世界上的哪些挑战?仅以气候、世界人口发展、粮食安全为例。没有中国,我们永远无法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与中国脱钩,我们需要与中国打交道。因此,德国经济界对总理愿意作出不受欢迎的决定感到高兴。我们认为,中远集团能以这种方式入股汉堡港是正确的选择,汉堡的商业界也在极力争取这一点。但我想明确的是,我认为我们对此进行认真讨论也是正确的,不仅站在德国的角度,而且至少也站在整个欧洲的角度。
问:再问一下德国政府的对华战略:政府现在不需要迅速制定对华战略,以明确我们在与谁打交道吗?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项不那么受到商业驱动的战略,而是一项真正的地缘政治战略?
答:嗯,我们无疑需要一项欧洲战略。德国当然必须确定自己的立场。但我们德国,我不想说无关紧要,但终究还是太小了。我们有8000万人口,而中国有14亿人口。但我想跟您一起探讨一下这几点。我们从经济开始。中国是最重要的销售市场之一,对德国工业来说也是如此。中国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商之一。而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现在已跻身德国公司在全世界最重要的竞争对手之列。
因此,在中国投资,与中国做生意,也像在健身房一样。我必须在现场观察和了解我的竞争对手,从而知道他们在世界范围内的运作方式。此外还有许多行业市场,比如化工、汽车和金属板材加工,仅举这三个例子,中国在这三个领域都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创新方面。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忽略中国。 
问:但是,难道不应该也考虑到地缘政治风险吗?特别是在吸取了俄乌冲突的经验教训后。
答:现在考虑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如何才能创造替代方案?然而,在我们拥有替代方案之前,有一件事很重要:独立于中国必然会导致我们的繁荣受损。所有人都必须清楚这一点。
因此,我们永远都不会陷入这样的境地:中国,好的,无所谓,我们脱钩吧。没有中国我们也能行,但没有中国会更加困难。目前仅仅是能源价格就已让我们体会到了贫穷的滋味,没有中国,德国则会变得更穷。 
法国学者:德国“向东看”将重塑法德关系
法国《世界报》网站10月25日刊登题为《德国向东看使法德关系相对化》的文章,作者是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历史学家雅克-皮埃尔·古容。
图片
全文摘编如下:
原定于10月26日召开的法德部长会议推迟。这是该机制自2003年创立以来首次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一个让人担心的政治信号。在法德之间近期有分歧的话题成倍增加之时,这既关乎法德关系本身,同时也事关长期以来进展依托法德共同倡议的欧盟。
不过,法国和德国之间的紧张时刻是一向存在的。但是今天,在俄乌冲突及其所带来后果的背景下,随着“法德领导地位”在欧盟内部受到质疑,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加尖锐。质疑它们的国家包括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波兰总理甚至称它们是“寡头”。
法德双驾马车从外部受到削弱,这尤其是因为最近两国与俄罗斯保持了太近的距离。不应冒着使欧盟崩溃和分裂的风险,从内部削弱自己。读一读德国媒体对10月21日和22日举行的欧洲理事会的报道,能感受到一种紧迫。媒体对法国总统的言论很严厉,认为其试图孤立德国总理,迫使他在天然气限价问题上屈服,但未能成功。
10月21日德国《世界报》强调,法国总统试图利用这样一种看法,即在欧盟国家中,“德国作为最富有的、同时有着特殊历史责任的国家应该表现团结,不要以独立的方式行事”。
但在这些目前的不和之上,应当抓住德国的演变从而理解这无疑涉及的是可以或多或少从长期打破欧洲平衡的一种深层次问题。当下不满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这涉及两个关键话题:防务和能源。欧洲共同防务计划没有进展,比如第五代未来战机或者新一代的坦克。这里有法国和德国产业之间存在分歧的背景。在没有法国参与的情况下,德国推动涉及同样也是北约成员国的欧盟14个成员国实施“天空之盾”倡议。它依托的是美国和以色列的设备。这在巴黎引发了困扰和愤怒,因为它似乎违背了欧洲主权的概念。
在能源领域,德国尽管接受了天然气共同采购的原则,但它继续反对实施天然气价格上限。但是,这些本身相当重要的局部性分歧应当从一场更为深入的演变的角度来看待。这种演变可以修改法德关系的性质。
实际上,德国在越来越多地向东看。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德国重新认识到其在欧洲的中心地位以及德国向东看,都使得它同法国的关系相对化。8月29日在布拉格发表的演讲中,德国总理朔尔茨没有提到法国,但他表示,随着“欧洲中心向东转移”,“作为欧洲大陆中心的德国将竭尽所能以拉近欧洲东方和西方、北方和南方的距离”。
在默克尔时期就已经能感知到的这种定位,在知识分子尤其是历史学家群体中也掀起了一股热潮。比如政治学家赫弗里德·蒙克勒在自己的著作《中间力量:德国在欧洲的新任务》中称,德国基于其强大的经济和欧洲中心的位置,应当“行使近乎于制度化的平衡作用并承担斡旋者的责任”,尤其是在东西欧国家之间发挥这种作用。要提醒人们的是,正是德国总理科尔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打算要向东扩展。这很快就进入了欧盟议程之中。这一战略在2004年5月1日取得了成果。
在当时,德国的这种枢纽作用同一个强力的法德关系之间是相容的。现在构造板块正在移动。毫无疑问,有必要在不削弱法德关系的同时重新思考法德关系的本质。
(综合中国新闻网、参考消息网、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