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一种传奇叫洲头咀

珠水汤汤,在海珠岛西北角分道扬镳,孕育出洲头咀三江交汇的浩瀚江景。
风云激荡,翻开洲头咀上被遗忘的峥嵘往事,它们依旧光芒四射。
洲头咀公园的纪念碑开始,穿梭海天四望的麻石路,敲开洪德巷的竹筒屋,发生在这里的岁月芳华将被一一掀开。
图片
图片
洲头咀公园,面朝白鹅潭,分流珠江,一南一北环抱海珠岛。
每天清晨,附近的老人习惯在广州酒家饮早茶,赏江景吃美食。滨江边拍婚纱照的情侣摆着不同的姿势,满眼明媚……
图片
2021年6月30日,洲头咀公园经历了近半年的升级改造后,终于再次向大众开放。
焕新的洲头咀重新被时光历史和自然风光雕琢:公园广场上雕刻了丝路航线的雕塑和景观墙,3km的滨江景观道视野开阔,新种植的黄花风铃木也在今年春天成为“网红”。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洲头咀公园,有两座不寻常的纪念碑。
一座是苏哈尔号帆船纪念碑,见证着1200多年前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
图片
图片
公元8世纪,阿曼航海家阿布·奥贝德驾驶一艘大木船从阿曼重要商埠苏哈尔港口启航,航行6000余海里,历经千难万险抵达中国广州。“苏哈尔”号商船运来了亚麻、羊毛、金属、乳品等阿曼产品,也带回了中国丝绸、陶瓷、樟脑等物品。
1980年,阿曼人民根据历史记载精心仿造了“苏哈尔”号木船再次起航,历经8个月的航行抵达广州,这段航行再次证实了广州早在唐代就是世界名港的历史事实。
图片
广州博物馆展品:苏哈尔号帆船船模
而这座“漂洋过海来看你”的苏哈尔号帆船纪念碑也于1981年7月在洲头咀公园落成,成为纪念此次探寻古航道之旅见证,也印证着中阿两国间友谊长存。
图片
另一座则是纪念广州人民英勇反抗英国侵略者壮举的雕塑,也是海珠“十景”之一的洲头烟波。
图片
签订《南京条约》后,英国人指挥坚舰利炮侵入广州,并企图强占洲头咀为租界。软弱无能的两广总督允诺所求,但河南四十八乡的乡民们表达了强烈不满,十万人到十三行行商会馆游行示威。后来两广总督迫于舆论压力,只能宣布中止租地图谋,洲头咀民众抗英斗争终于赢得了伟大的胜利。
两座纪念碑文,记录了千百年来洲头咀的波谲云诡、千帆竞发、桑田沧海,从它们的视角,看到广州时代变迁。
图片
图片
滔滔珠江,悠悠岁月。除早茶和公园之外,与港口岁月同行的老街仍然值得逛一逛。
沿着滨江路往东走百米,名为“海天四望”的老巷萦绕着一抹港口气息。
漫步巷中,会发现岁月的沉淀在这里呈现生活本味。不网红、不喧嚣,麻石路上,两侧敞开的大门飘来腊肉的香味,小猫睡在趟栊门下,享受阳光。
图片
图片
“海天四望”深处,是一棵133岁的大樟树。穿过茂密的枝叶,可以看到一座数十米高的古老气象信号。
樟树下,还有一座古典西式建筑,红黄相间的外墙在樟树枝叶映衬下显得沧桑且具韵味。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栋建筑名叫“波楼”,始建于1885年,还有个旧名“粤海关俱乐部”。
一百年前,江岸线还未北移,波楼正处在三江交汇点上。北面是岸边滩涂,船只停靠在波楼下,底层做验货厂,楼上为俱乐部,其余为宿舍,当初供单身外籍官员居住。
图片
图片来源:南国古韵历史文化研究会
图片
波楼旁的气象台则是当年最高的建筑物,从这里用高倍望远镜最远可以眺望到珠江口的虎门。
广州人惯称江为海,因为这里登高望远,所以波楼所在的这条小街以“海天四望”得名。
图片
同时,波楼见证了广州发达的航运史,同时也见证了一段清政府丧失海关主权的屈辱往事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英国人李泰国任总税务司职位,全面控制了粤海关。因关内洋人众多,需要设置一处供他们玩乐的场所,于是便看中了珠江南岸的洲头咀,并于1910年在此建成装饰豪华、设施完善的“波楼”俱乐部。
《海珠文史》写道:“波楼里面有客厅、壁炉、餐厅、舞厅、图书室、戏台、弹子房……建造此楼,费用当然是中国负担,即使一钉一木,均由英国运来,折以高价,由中国承受”。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存放的帕内旧照片《洲头咀波楼》(帕内为波楼建造者之一。)
遭遇过台风、火灾的波楼,如今终于挂上“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牌。木质的扶手、磨损的雕花、圆拱的窗台、嘎吱作响的地板……让人依稀想象出曾经的样子。
镶嵌在东南墙角下的奠基石,是波楼的“出生名片”——即使经过百年,上面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见:“大清海关于1908年11月28日(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五日)立此碑石,建筑师为帕内和伯捷。”
图片
图片
住在波楼里的老人回忆,“当年在珠江上行驶的船只,都要看这个信号台发出的信号,很远就能看见。”近几十年,波楼前陆续修建起更高的建筑物,气象信号台的作用逐渐失去了。
百年后的今天,江岸线早已北移,波楼四周也没有了“海”的痕迹,而曾经的瞭望台,也成了晾晒衣服的栏杆和流浪猫的猫爬架。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海天四望”向南,穿过同福西马路,便来到洪德巷
一迈进巷口,老屋、旧墙、深巷、树影、石板路......无一不是扑面而来的岭南气息,一时间仿佛连空气都变得静谧悠然。
图片
洪德巷里,充满了人文温情
巷口怡然下棋的老人、霸占闲置房屋的流浪猫、放在门口的绿植和饲养锦鲤的鱼缸,把巷子装饰成园林。有时候在转角处会传来收音机播放粵曲的声音,为这处百年街巷又平添了几分古色古香。
图片
图片
洪德巷的前身,是清中期的洪德大街,名字则源于民间传说“洪圣布德”。
“洪圣”本名洪煕,是唐代一位倡读天文地理、并立气象台以观天候的官员。后来其因为辛劳早逝,皇帝追封他为广利洪圣大王。相传洪圣死后英灵不灭,屡次拯救黎民于灾难,民间很多地方因而纷纷建庙奉祀其为南海神,以表彰他的功德。
图片
提到岭南建筑,除了骑楼和西关大屋,还有普通老百姓居住的竹筒屋
洪德巷里的竹筒屋门面窄小,纵深狭长,与竹筒相似的外形也让它有了顾名思义的称谓。它还有另一个别称“商铺屋”,也印证了一段从20世纪初始广州工商业发展的历史。
图片
图片
旧时的河南地,是广州除了省城、西关外,第三个繁华的地方。
清代人口激增,“河南”四周环水,又近河北商业中心,许多富商纷纷在此兴建园林别墅,其中以十三行巨富潘氏和伍氏所建的潘家花园和万松园最为有名。
至清末,洪德一带建造的私家花园大大小小达数十处之多。如玉带般的漱珠涌流经此地,沿岸酒肆鳞次栉比,画艇多如过江之鲫。
图片
如今的洪德巷的街道格外整洁,一切都更加井然有序
小食店、水果摊、流动小菜场……充满了市井味,仿佛可从中窥见一丝往日盛象。
图片
图片
洲头咀和洪德巷,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是个有点陌生的地名;对于一些老人而言,这里留住了老广州的人情味与岭南的文化气息。
但是,作为海珠岛最西边的璀璨一角,它是略显冷清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亟待更新的老城旧巷。
图片
2021年7月,海珠区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到了洲头咀和洪德巷规划。
图片
洲头咀所在的南华西街是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重点发展会展文旅、现代商贸等产业。
今年,洲头咀公园已变成网红打卡地标。未来,广州酒家要升级成粤菜博物馆和主题酒店,波楼也要改造成文化复合店和特色民宿……
图片
而静谧的洪德巷,也将迎来更新,成为海珠老街中的一处文化宝藏。
 
图片
图片
经历峥嵘岁月的洲头咀,彰显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曾经繁盛兴旺的洪德巷,张扬着广州人务实进取的人文精神。
历史与现代的碰撞、古建筑与人情味的交融,谁能不期待这样的海珠魅力广州速度呢?
图片
编辑 /里木
片 / bensonyim&视觉中国
设计 / 盛华 统筹 / 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