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与美食的江湖本色

图片
重庆的味道江湖,一半烟火浓香,一半热辣滚烫。
图源|图虫创意
制图|杨曼嘉
有人给“重庆”这座城市的名字赋予了一层别样的含义,
“重,是重逢的重;庆,是庆幸的庆”。
若是能与重庆美食重逢,
那当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这里的美食和这里的人一样,充满了肆意、耿直、豪爽的江湖气息。
重庆的江湖味道,漫延在重庆人的一日三餐里。
都说“川渝一家亲”,说起重庆菜,不得不提到川菜,这二者“本是同根生”,自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川菜,起源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在川菜的发展过程中,有两大爆发式生长期。
第一个是清末民初的成都,这是川菜的正式成型期。回锅肉、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菜品陆续在餐桌亮相。
第二个爆发式生长期,则是上世纪80和90年代的重庆。改革开放初期,粤菜一路北上东进,抢夺了传统川菜馆的大部分地盘,这时起于草莽的重庆江湖菜,与重庆火锅一起,扛起了川菜的大旗。
图片
毛血旺是重庆菜的代表,将生血旺现烫现吃,以毛肚杂碎为主料。
图源/图虫创意
川渝美食家司马青衫老师将重庆菜按时代划分为:早期重庆菜、近代重庆菜和当代重庆菜。
早期重庆菜,大约在清朝和民国初年,很多已不可考,多是田席等民间菜;
近代重庆菜,从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到抗战结束,这期间各地饮食文化进入巴蜀地区,更多集中在重庆地区,出现南北菜系汇聚重庆的局面;
当代重庆菜,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江湖菜为发端,特色是重用麻辣。
重庆菜虽为川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却少了分“精致”,多了些“粗犷”,将“麻辣”吃出了万般形态。
要领略重庆的江湖味道,便要从这里的一日三餐开始。
“随手一抓,一把水面,几根青菜,三两分钟煮熟,五六分钟下肚”,许多重庆人的早晨都是被这一碗简单的小面叫醒的。
忙碌的小店,匆匆的行人,吆喝声不绝于耳,小面的香气萦绕鼻尖,任谁不想来上一碗?
“南方喜米食,北方喜面食”,自古以来便是人们的传统认知。但重庆虽处南方,却对面食情有独钟,少不了历史上几次移民的影响。
重庆人将移民过程中带来的面食与当地嗜辣的特点相结合,使小面渐渐走进了每个重庆人的日常生活。
图片
重庆湖广会馆是清代重庆作为繁华商埠的历史见证,也是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重庆的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
图源/图虫创意
重庆小面的面被重庆人称为“水面”“水叶子”,由于新鲜水面不易保存,容易发酸,往往会往里加入食用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碱水面。
面身主要分为三种,直径2毫米左右,截面为正方形或圆形的面称之为“细面”
宽度4毫米、厚度1毫米左右,形似韭菜叶子,重庆人称之为“韭叶”
宽度9毫米左右被归于“宽面”
一般店家都会有这三种面身供顾客选择,搭配作料,独具风味。
重庆小面的作料是其精华之处,小面虽小,从其作料来看,可一点也不小。
小面里的作料种类有十几甚至二十多种,包括葱花、蒜泥、姜汁、香菜、盐、味精、酱油、猪油、芝麻油、辣椒油、花椒油等等,每种调料的比例不同,最终小面的味道就不同,各家面馆通常还会分别持有自家的独门秘籍,也就有了“一家一味,百家百味”的特色风味。
图片
重庆小面没有过多浇头修饰,靠调味来取胜。
摄影/杨曼嘉
在重庆,无论街头巷尾,总能看到小面的影子。就拿板凳面来说,一人一高一矮两个板凳,矮板凳用来坐,高板凳用来放碗,路边一摆,这个吃完抹抹嘴不等碗收走,下一个已经迫不及待占好了小板凳,就这样一波又一波,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小面虽言“小”,但其实一点也不小,是时常的抚慰,满心的惦念。
什么是江湖?有人说是武侠小说中的义气,有人想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汉子,有人顿觉热血沸腾豪情万丈。“江湖”似是酒入豪肠的三分性情七分真挚,再加一群同气相求的草莽英雄。
而重庆的江湖,藏在一道道“江湖菜”里,更在一段段江湖故事里。
江湖菜诞生于1980年代,1990年代基本成型。最初的江湖菜,大多是在各种省道、国道的交通要点出现,为南来北往的大车司机们提供伙食,
于是,简单粗暴的江湖菜应运而生。
江湖菜,脱胎于传统川菜的田席(即农村乡间的筵席菜式),以农村常见的食材,如鸡、鱼、兔、黄鳝等为主,重油重辣,不讲究味道只讲究刺激。食客们大呼过瘾,江湖菜由此声名远扬。
江湖菜是草根美食、也是“独门绝技”,出自小店、下满“猛料”,敢不敢来与其过个招?
图片
古有太安镇,乃川渝地区交通要塞,涪江流经这里汇入嘉陵江,历来盛产河鲜。
一日,成群的司机路过这里,疲惫得很,纷纷走入附近小店,意欲匆匆填饱肚子,这鱼常吃也便不觉新鲜了,却不曾想这里的鱼大不相同,取一小块置于口中,鱼肉嫩如豆腐,入口即化,口感丰富,每咀嚼一下,便有一次不同的滋味,如武学高手招式之层出不穷,一层一层地炸开味蕾,细细品味,味厚而不油腻,味浓而不燥烈。
就这样,这道“太安鱼”随着司机们的奔走相告,名声不胫而走。
图片
这一日,江津区的渔民们像往常一般捕鱼归来。大鱼总是好卖些,而小鱼多半要留下自己吃,吃又吃不完,丢掉着实可惜。
发愁之际,一位渔民突发奇想,不如将鱼换出去,既不至于浪费,说不定还能换来些其他吃食,于是便拎着几条小鱼向附近村落走去,村民们一听来意,便纷纷拿出自家常吃的酸菜来做交换。
带回了酸菜的渔民好生欢喜,却不知如何烹调,索性将酸菜和鲜鱼一同下锅,尝试一番。这一尝试不要紧,“酸菜鱼”这道美味由此诞生,附近的小店得知后,一应仿效,供给南来北往的食客们,广受好评。
江湖菜的鱼类大多以红汤麻辣为主,江津酸菜鱼却以清汤微辣见长,独具一格。
图片
某天,一辆车停在来凤镇一家没有店名的饭店门口,下车的人皆绅士模样,想必是社会名流。
几人点了一道风味麻辣鱼,刚一开吃便连连称赞
,哪管绅士不绅士,只想大快朵颐,此时有人囫囵着说了一句:“老板把鱼做得如此鲜美,怎么店名也不取一个?来来来我帮你写一个。”老板拿来纸笔,此人大手一挥,留下了“鲜鱼美”三字。
此人便是著名书法家杨萱庭,而这道让人垂涎三尺的菜便是“来凤鱼”。后来成都报社将这个故事刊登在报,“来凤鱼”随之迎来了鼎盛时期。
现如今来凤鱼主要以麻辣味型、豆瓣味型、荔枝味型为主。
图片
作为厨师的朋友,想必好处就是随便给他点食材,他也能做出花儿来。
有一位厨师,他的朋友住在嘉陵江边,每次来都会带几条草鱼,但这天不凑巧,鱼带来了,可厨师家中没有其他的食材。厨师稍加思索,一会功夫,第一盆“水煮鱼”诞生了,朋友尝后赞不绝口。
历史上,水介熟化食物由来已久,但水煮方式烹饪鱼类确实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做水煮鱼,必须精准把握火候,以求能在最短时间内,给口腔带来最大的麻辣冲击,同时鱼肉口感又极富层次,麻辣不燥,闻之香浓,食之尽兴。
图片
旧时合川,有家极火爆的饭店,某天饭店打烊,还未来得及吃饭的厨师看到厨房内所剩无几的食材,便开始了“自制菜肴”。
先是把卖剩下且已经不成型的肉片,放入用鸡蛋和淀粉调成的糊中,使其完全被包裹,再一片一片地放入盛有少量油的锅内,煎至两面金黄酥脆,最后加入其他辅料及调味料翻炒出锅。
吃进嘴里,外酥里嫩,咸鲜回甘,这道“合川肉片”就这样慢慢从一家小店走向了全国。
图片
“辣子鸡”的创始者名叫朱天才,退休后的他开了一家小店,生意并不红火,利润太过微薄。
于是他便另辟蹊径,干脆就地取材,用歌乐山的农家土鸡烹炒出菜,起初在里面加入大蒜、泡椒,在食客们的建议下改用干辣椒和花椒。就这样,经过三年的时间,他的“辣子鸡”最终形成了自家独有的口味。
辣子鸡最大的特点便是“辣子里找鸡”,是食物的风味,也是食客的趣味。
重庆夜晚的江湖,属于火锅。
在一天忙碌之后,急需一顿火锅安慰这一天的疲惫心情。重庆火锅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是从“江边码头的野小子”,到“热血豪爽的少年郎”的蜕变过程。
图片
火锅是重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图源/图虫创意
重庆火锅又称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
最初,一些挑担子的零散商贩发现商机,他们买来水牛内脏,洗净煮一煮,再将其切成小块,准备一个分格铁盆,装上又麻又辣的卤汁,放置在泥炉上。江边码头的劳工们休息之余,便来此围着担子吃起来,一人一格,随吃随烫,饱腹且实惠。
直到1934年,重庆城内的一家小店将这种吃法“高尚化”,从炉上移至桌上,分格铁盆换成赤铜小锅,卤汁改为食客自行调配,更加符合不同人的口味。
而重庆火锅之所以能美名远播,还大大得益于重庆陪都时期的人口大迁徙。重庆在抗战期间和新中国成立前,具有“战时首都”“永久陪都”的双都身份。
这期间,许多来到重庆的人,无论是军政要员还是文化界名流,都对火锅颇为青睐,一时间,火锅不仅出现在专业火锅店,一些冷饮店、咖啡店也参与其中。火锅在此时遍地开花,被视为珍肴出现在各种宴席上。
现如今的火锅已不再是早前单一的毛肚火锅,口感多样、风格多样、品种多样,俘获着每个到过重庆的“胃”。
图片
如今的火锅食材更加丰富多样。
图源/图虫创意
重庆火锅最大的特点便是“麻”“辣”,由于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多山多水,这里夏季酷热,冬季阴寒,一年四季都非常潮湿,而辣椒的“辣”和花椒的“麻”对祛除湿气非常有用,于是这里的人们极爱用辣椒和花椒作为调料,便也形成了重庆火锅的麻辣特色。
除了“麻辣”的特点,人们对重庆火锅的第二印象便是九宫格
最初,九宫格是用来方便陌生食客共坐一桌的,每个食客2个格子,各吃各的,干净卫生还方便老板算账。
现在,我们再吃起九宫格火锅,那是极有讲究的。
九宫格,也就是在圆锅内放入一个铁制井字格,将锅分成九个格子。许多人以为九宫格是有九种不同的汤底,其实不然,“底同火不同,汤通油不通”,这才是对九宫格火锅的正确解读。
图片
九宫格的正确吃法。
图源/图虫创意
制图/钟阳白雪
在九宫格中,中间的格子叫“中心格”,此格火力最旺、温度最高,可以在里面烫毛肚、鸭肠、腰片等质地脆嫩、顷刻即熟的食材,烫个十秒左右即可享用。
紧挨着中心格呈十字形的四个格子被称为“十字格”,火力适中、温度适中,适合烫一些牛肉、黄喉、鸭掌等食材,2-8分钟最好,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除了中心格和十字格之外还有四个格子,叫做“四角格”,四角格火力最小、温度最低,一般用来烫脑花、鸭血、肥肠等质地紧密、耗时较久的食材,时间需20分钟左右,这样汤汁才能完美融入食材中。
在重庆,火锅不仅是一种吃食,更是一种性格,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独特的城市情感,一种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社交方式。在高档火锅城也好,在简陋街边也好,重庆人的火锅永远可以吃得热情似火、欢声笑语。
重庆的成长史,也就是3000年与山水共舞的历史。
大江与大山在此碰撞交汇,奔流不息的脚步与向上勃发的生机交织,带给了重庆无限的活力;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创造结合,缔造出独特的重庆江湖。
重庆多山,素有“山城”之称,不仅城中有巴山、金佛山、缙云山等,周边也是群山林立。北边的大巴山犹如一道天然屏障,东南部是连绵不绝的武陵山区,南边是大娄山,西北是明月山,东北还有巫山,将重庆层层包围。
图片
山中有城,城中有山,也许是对重庆地形最好的概括。
图源/图虫创意
虽有大山层层阻隔,但江水浩荡,成为冲破枷锁的一把利剑。长江干流自西往东贯穿重庆全境,向下游奔流而去。
李白曾被贬至夜郎,行至白帝城(今重庆奉节)接到大赦诏书,调转船头顺江东下,而留下了耳熟能详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长江以南的綦江、乌江等河流,从东南山地奔涌而下;长江以北的嘉陵江、小江等河流,则逶迤绵长。
江河切穿山脉,造就了众多的峡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长江三峡。至此,四川盆地内部的河流在重庆汇聚,重庆段长江又通过三峡与外部连接,终于打通了与外界的交流。
图片
 请横屏观看
图片
嘉陵江与长江在此交汇,泾渭分明。其中清者为嘉陵江,浊者为长江。
摄影/李青
除了自然的力量
人们也用辛劳的创造
为这座江湖添砖加瓦
为了在山地中
获得足够的空间
吊脚楼等建筑形式
被广泛地应用
后来洪崖洞
成为了夜色中的“千与千寻”
图片
洪崖洞建于悬崖之下的坡地,以巴渝传统建筑特色“吊脚楼”风貌为主,夜晚流光溢彩,似童话世界一般。
摄影/李青
为了适应错落有致的地形
跨座式单轨
连接起了城市各处
后来李子坝
成为了外地游客打卡的网红
图片
复杂的地形特征,为城市带来错落有致的美感,也让轨道交通更加奇幻。
图源/图虫创意
索道连接了
长江和嘉陵江的两岸
后来又有新的大桥取代索道
成为更高效的跨江通道
图片
长江索道和东水门大桥。
图源/图虫创意
遇山搭梯建楼,遇水架桥开路,依山而存,与水共生。重庆从不被人看好,认为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到如今的赛博8D超级都市,自有一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江湖之气。
“袍哥性格,江湖侠义”,这就是重庆人,自古如此。
“巴出将,蜀出相”,自古巴人尚武,想当年蒙古的铁蹄踏遍亚欧大陆,却在重庆钓鱼城下损兵折将、节节败退。
几百年后,祖国半壁江山沦陷于日寇之手,国都西迁,重庆作为陪都坚强抗争,在日军的轰炸下,陷入火海,尸横遍野。就在这样一片废墟中,重庆人在市中心立起了一座高七丈七尺的“精神堡垒”,这便是“解放碑”的前身。
图片
重庆解放碑是中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
图源/图虫创意
轰轰烈烈、永不驯服,这是重庆人的底色。想必也更让人理解为什么重庆人能做出这一道道色、香、味、情俱存的“江湖菜”。
你要夸重庆,就不能只夸重庆。
要夸美食遍地,饕客随处可憩,
夸人杰地灵,才俊自古辈出,
夸侠义豪情,热血一瞬激昂,
夸江河的壮阔,山川的秀美,
夸“巴山夜雨”的缠绵思念,
独独不提,英魂不朽,
山风千里,总有归期。
作者
Article  author
图片
毛志如
媒体从业者、独立撰稿人。
在书中寻找,在路上停留,
拿着手中的笔感受每个所到之处。
参考文献:
[1]《火锅:最重庆的水码头文化》,宋尾,中国三峡,2012
[2]《一碗小面火辣倾城——重庆小面蹿红背后的历史与饮食习俗探析》,黄玉婷,西部皮革,2018
[3]《漫谈重庆菜》,仇一、陈小林,四川烹饪,2011
[4]《与水煮鱼过招》,张小雷,食品与生活,2008
[5]《合川肉片的前世今生》,文章,四川烹饪,2009
[6]《中国饮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研究》,蓝勇,人文地理,2001
[7] 《江湖菜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司马青衫,四川烹饪,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