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一村名字典里都查不到,村民却坚持要保留,只因……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侯彦平 实习记者 丁怡欣 徐一丹 徐玉凯 日照报道
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驻地东南7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神奇的村,是全国唯一使用“冫口”字做村名的村子,却因为该字在字典中无法查到,各种输入法也无法打出这个字,村子不得不改名。这个村子就是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冫口(栈)子村。
因形而赋名,却因字典中查不到被迫改名
为什么取这个字作为村名呢?带着这个疑惑,记者于11月1日来到了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冫口(栈)子村。刚走到村头,就看到一个大型的“龙门”(门楼),上面悬挂着“冫口子”两个大字。但是村委会门前的宣传栏上,该村村名却显示为“栈子村”。
图片
图片
“我们这个村名,就应该是‘冫口子’啊!这不是没办法啊,(冫口)在字典里找不到,我们才改成了现在这个栈子……”据冫口子村村民、今年70岁的傅承田介绍,他们这个村名要来源于1756年,“当时官府绘制地图,到了我们村的时候,发现还没有名字,我们的老祖给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傅承田告诉记者,当时他们村的先辈集思广益,根据造字原则以及观察地形,取了这个比较形象的村名。“冫代表两条河水,口象征着我们村。因为我们村正好是两条河口的交汇,同时还是两个入海口的交汇,相当于老祖造出来了这个字。”
村民叶庆军告诉记者,当时自己还在图书馆查阅过很多资料,得知在起这个名字的时候,康熙字典已经发行了,所以这个字没有在康熙字典里,导致后来的字典都没有录入这个字。因为字典里查不到,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使用电脑录入的时候,电脑的各种输入法就打不出“冫口”字来,以至于村里不得不选用了同音字“栈”来作为村名。“但是我们村里人心里还是认定‘冫口’字!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出面,看能不能帮我们把村名改过来……”村民们激动地说道。
近400年的村史,红色血脉赓续传承
“你看这块碑,是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立的,从这块碑推算,我们村得有近400年的历史了!”村民傅承田带记者来到了村头碑亭处。他告诉记者,这是一个记录了村子发展脉络的碑亭。“道光四年立碑,碑上刻着三位傅姓的老祖,根据我们族谱显示是傅姓第七代人,以25岁为一代,往上至少有100多年历史了。这样一算,我们村有接近400年的历史了。”记者看到,碑上详细地介绍了建村到立村的过程,上面还提到,建庄先期,来自五湖四海的贫民汇集到此无人烟地,依海而居。渐渐地聚来了“半个百家姓”,组成了一个移民集居点。
图片
图片
冫口子一村党支部书记付冠强告诉记者,如今冫口子共包括冫口子一村、冫口子二村、冫口子三村和海员村四个行政村,以傅、叶、郭三大姓氏为主,共计800余户3000多人。“我们冫口子算得上是涛雒镇第一大自然村。”
“我们村不仅历史悠久,还出了许多能人,有院士、博士,还有将军,村里的抗日模范小学更是培养了一批批人才,像叶连俊先生、张传玺先生……”傅承田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村的革命历史很悠久,村里的“抗日模范小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随后,记者在村民带领下,推开已经生锈且吱吱作响的铁门,看到曾经培养了很多能人志士、如今却已荒废的抗日模范小学的旧址,斑驳墙壁和枯黄杂草为它添加了一份沧桑感。透过屋内三三两两的旧桌子,依稀可以看到独属于教室的布局。
图片
图片
“1969年的时候我在这个小学教过两年学,当时学校生源很广,周围村的学生都慕名来此求学,我们村非常重视教育,是历史文化名村,更是‘抗日模范村’!”村民傅承田骄傲地告诉记者,抗日模范小学培养了一大批革命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小学为县中学以及师范学校输送了大批的人才。虽然现在生于和平年代,但是这份红色血脉还在流淌,铭记于每一位村民的心中。
“我们珍惜历史,尊重历史,下一步,我们将把抗日模范小学的旧址进行翻修,最大程度保留原貌。”海员村党支部书记郭长峰说,抗日模范小学是他们村独一无二的历史遗产,他们要加以珍惜和利用。“旧址翻新后,可以让我们的后代近距离地感受历史,不忘来时路,更好地将这份红色文化传承下去。”
文化自信滋养文明村风,淳朴、善良代代传承
在冫口子村村委内有一整面荣誉墙,上面摆满了“省级文明村”“乡村振兴示范支部”“市级文明村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证书和奖杯。
图片
提到村里的荣誉,村民无一不自豪满满。郭长峰告诉记者,不仅历史上冫口子村人才辈出,即使到了现代,他们村的好村风也是有口皆碑的。
图片
“我们村非常重视教育,对待村里的小孩就像自己家的小孩,村里老人看到有人做了错事,会直接指出来。长此以往,没人好意思干坏事了,风气也越来越好。”郭长峰介绍,在这样有团结力、凝聚力,严谨良好的村风下,每位村民都能安全快乐地生活。
“村里有位渔民家庭很困难,父母瘫痪在床,他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两位老人,还被评为了十大孝子……像这样的例子,我们村里还有许多很多。”冫口子一村党支部书记付冠强动容地说,因为对本村历史的熟知和认可,村民对自己的村都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并且始终以高度“道德感”约束着自己的言行。“上孝敬父母,下养育儿女,每一位村民都恪守本心,用心对待自己的小家,用爱对待这个充满团结的大家庭。”
“我们的村就是由五湖四海的人汇集起来的,老祖一直就是不欺生、不排外、善良淳朴,我们得发扬传承。”正如傅承田介绍的那样,由五湖四海的人汇聚而成冫口子村,在经过近400年历史洗礼之后,树立了海纳百川、包容善良的好村风。
在淳正村风的滋养下,如今的冫口子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冫口子一村党支部书记付冠强说道:“下一步要物质精神两手抓,让村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同时要传承好文明乡风,让世世代代不忘祖先的好传统、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