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男子上门掌掴男童推倒老人被刑拘,父母既要管好自己情绪更不要越界

近日,一则“南京一男子上门掌掴男童推倒老人被刑拘”的新闻事件迅速被推到热点,起因是两男童疑因抢玩具打闹致一方头部擦伤,受伤男童家长上门掌掴男童并推倒老人。很多热心网友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暂且不说谁是谁非,作为学过心理学的人,看到这一事件首先想到的是有关人的情绪管理以及界限问题,同时还想到了心理学上一个有名的“武器效应”,下面我们分别来说一说。
一、做好情绪管理 ,真的有难度
做好情绪管理,控制住不随便发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是挺难的,尤其作为父母在家庭中遇到孩子肆意哭闹时,如果还能做到心平气和,接住孩子的情绪,那真得很厉害了。(如果您是这样的父母,欢迎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
这位受伤男孩的父亲在那样的情形下未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估计对于此后果也是始料未及。
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多赘述,重点说说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和接纳我们的情绪,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如何更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及我们的情绪脑、理智脑工作原理是什么样的(如下图),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相信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看待这一问题。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我们大脑存在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这三重大脑(如下图所示),根据出现的年代来看,本能脑相当于一个100岁老人,情绪脑相当于一个55岁的中年人,而理智脑则好比一个不满1岁的宝宝,可想而知,这个宝宝再聪明,在两个成年人面前也会势单力薄。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时,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三脑的发育成熟时间也是不同的:
本能脑早在婴儿时间就比较完善了,大概在2岁左右发育成熟;
情绪脑大概要在青春期早期才能趋于完善,大概在12岁左右;
而我们的理智脑发育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大概在22岁左右才能发育成熟。
而且本能脑和情绪脑占用了近80%的神经元细胞资源,所以他们对大脑的控制力更强,同时他们离心脏更近,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以优先得到供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极度紧张时往往会感到大脑一片空白的原因,这是因为处于最外层的理智脑缺血了,并已停止工作了,所以这时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说到这儿,新闻上那位受伤男孩父亲当时的行为我们大概也能理解了吧,当时的情景下,他的理智脑已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了。
情绪脑那么强大,有办法来管住他吗?办法还是有的,下面我们来说一下管理和排解情绪的方法。
说到方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下面仅供参考,可能您自己还有自己独特的更好的方法,也欢迎评论区与我交流。
图片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要及时感知自己的情绪并给予接纳,只有意识到了再说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及时情绪管理。
二、有关界限的问题
在这则新闻中,受伤男孩的爸爸找到打人男孩家里,还当众教育起打人的孩子,甚至情绪一时不能自控还大打出手。殊不知这位父亲已经越界了,他把自己的手伸向了别人家的孩子。这位父亲完全可以与打人男孩的父母来对话,表达对自己孩子受伤的心痛以及由此产生的愤怒,但在别人家教育别人的孩子实属不应该,更不应该动手。
孩子未成年时,教育孩子本身是父母自己的事,如果成年以后真是做了危害他人、社会的事可以会由社会来教育。但面对5岁的孩子,还是应该由其监护人(父母)进行教育并承担相应责任的。 说起“界限”一词,在很多家庭教育的课程中都有很多涉及。不止是与外人之间的界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更应该引起注意。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前社会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没有界限感,特别是对于到了青春期或青春前期的孩子,他们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和主张,不希望父母控制、干涉太多。如果这时父母对孩子还是管控太严格,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孩子长期感受不到自由,感觉自己不能为自己做主,时间久了就开始怀疑自己,看不到真实的自己,敏感的孩子易受焦虑抑郁情绪困扰,心理健康问题慢慢浮出水面,自我攻击、厌学、沉迷游戏、躺平等现象屡见不鲜。
在此还要特别提醒广大父母,我们不但对外人要有界限感,对待自己的孩子更要有界限感,这样我们才能养育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孩子。
三、武器效应,受伤男孩父亲也是“受害”者
有人得问了,这位父亲都动手了,为什么在这儿还成了”受害者”了呢?我们先来看看武器效应是怎么回事。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侵犯的"武器效应"理论。 他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考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 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检验以上假设的合理性,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 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被试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假被试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 实验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是相符,即被激怒的被试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 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在这则新闻事件背后,我同时也看到了“武器效应”发挥作用的影子。
打人男孩当时坐在受伤男孩父亲的对面的小板凳上,通过视频可以看到受伤男孩父亲开始还能心平气和,后来越说越气愤,越说越激动,面对坐在对面的打人男孩,估计自己孩子被打的画面一直在脑子里往外窜,还会想象到自己孩子受伤后哇哇大哭的画面,这时才忍不住向对面5岁孩子动手。
所以这时,打人男孩在此时的出现就进一步激发了受伤男孩父亲的愤怒,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武器效应,最后导致了超出预想的后果。如果这个事件中打人男孩没有近距离的坐在这位父亲对面,或是没有出现,可能也不会出现这个后果。
所以,在此提醒广大父母,在遇到这种事件时,为避免事件扩大化和严重化,最好让当事孩子回避,一是保护孩子心理不受或少受伤害,二是避免事态的严重化。
最后,希望我们广大家长在面对孩子与同伴之前的冲突和误会,可以借鉴以下几条原则:
1、换位思考,多感受自己孩子当时的情绪,理解并安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顺利度过成长中的特殊事件;
2、与对方家长积极沟通,说明自己的想法,合理的表达情绪;
3、孩子的问题还是引导孩子自己来解决,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孩子也是如此;
4、正确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及冲突,每次事件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家长做到平常心、积极引导。
我是心君,家有10岁男孩,一位终身学习的妈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高级绘画心理治疗师。关注我,一起探讨育儿问题,做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