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因为他们而感动

图片
面对本轮疫情,作为记者,我们再次以独特方式奋战在抗疫一线。在社区居委会,目睹工作人员废寝忘食反复排查住户数据,为后续精准服务打下基础;在中高风险区内,采访基层工作人员日行楼梯逾千级,为步梯楼住户配送各类物资,全力做好生活保障;在“黄码”定点医院,等候来自风险区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体验“点对点”闭环服务风险区孕产妇的安全与安心……
现在疫情防控仍处于最吃劲、最关键的时期,这既是对我们这座城市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我们每一个市民的一次“大考”。疫情之下,市民的生活慢下来、静下来,但大家仍以极大的信心和耐心支持防控工作,主动报备、主动核酸检测、主动配合流调、主动做好健康管理。正是有无数平凡“小我”的涓涓之力,才汇聚成整个社会“大我”的磅礴合力。“疫”线直击,他们逆风前行!今天,我们把镜头对准他们……
13辆车26名司机每天15个小时
“每天15个小时都在运输医疗废物的路上。”这是医废处理运输人的真实写照。当前,全市进入疫情防控关键期,每天近百吨的医疗废物要被尽快处置,身为疫情防控工作“收尾人”的他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在西宁湟水环境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医废收运处置点上,13辆车26名司机师傅就是这条特殊运输线上最为活跃的“音符”,他们每天5时开始一天的工作,一辆辆拉运车奔赴全市各大医院、核酸检测采样点及各个隔离酒店,每天最少要来回5趟的收运任务,每趟大约耗时3个小时。为了安全操作,同时尽可能减少对途经环境的影响,大家穿着隔离服,戴着口罩,不能喝水,不上厕所。此外,还要随时紧绷神经,每件医疗废物都要仔细检查,反复消杀绑扎。
图片
“我们医废运输人的年龄都在40岁左右,从今年8月份至今都没回过家,日产日清,消杀处理……繁重的工作让他们每天忙得和陀螺一样,但是没有一个人掉队。他们常说,这份工作虽然很累,很苦,但是很有意义。我听完既感动,心里也不是滋味。”湟水环境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赵剑涛红着眼说。
“看着堆积如山的医废包,他们从最初的紧张胆怯,到如今的镇定从容,每一个人都随着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医废处理固化车间的东索南是这里的老人,52岁的他和其他小伙子一样,从8月份就坚守在岗位,凌晨接到任务也是常有的事,机器设备24小时不停转,他们也一样不停工。10月29日,东索南的父亲去世了,因为疫情原因,他回不去,他把对老人家的愧疚和思念都化成了工作的动力,含着泪拼命干活。他说:“我恨这场疫情!这个工作虽然危险,但总是需要有人去做。”他说:“要让讨厌的病毒在焚烧炉里灰飞烟灭。”
图片
白胜德妻子怀孕都8个月了,他却在岗位上坚守了8个月,一次都没回去过;李文忠的孩子出生2个月了,但是至今他还没有抱过小家伙一回……太多的人,为了抗击疫情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上千上万次的操作,让每名队员对每个流程和步骤都烂熟于心,即便这样,医疗废弃物处置工作全流程依然要严格规范安全,保证每一个环节不出问题。”安全生产负责人康子健说。
马不停蹄,前沿“阵地”的坚守
“叮铃铃、叮铃铃……”6时整,连日来吃睡在虎台社区大厅里的秦文花的闹铃响起,套上前一晚借同事的棉衣,洗漱,啃口面包,戴上口罩,做好防范措施后,一天的工作正式开始了。
“先去查看下做核酸采样的5个台位,别到时候缺东少西。”秦文花是虎台社区书记,外出第一站工作就是去核酸检测采样点,样本区、登记区、采样通道……秦文花一一走了一遍,查了一遍才放心赶往下一处采样台。做完台位检查,已经是8时30分了,26个小区的巡逻正式开始了,而今天巡逻的重头戏在虎台一巷。“外省、外区人员进来要详细登记。”“紧盯紧急突发情况,及时跟社区联系。”……叮嘱查看完这些,秦文花提着一些纸尿裤、面包、牛奶等,径直向住在虎台一巷的纪师傅家走去。“纪师傅高位截瘫住院还没回来,家里的老太太牙都掉完了,生硬东西吃不了,家里条件也不好,得想想办法。”秦文花和同事将这份单独配送的“暖心包”送到纪师傅家后,及时与区残联沟通,为纪师傅争取相关政策。
图片
13时,在各小区间忙碌了一上午的秦文花开始匆匆忙忙用午餐,随后入网格工作又开始了,安排物资、入户排查、宣传工作……一眨眼,18时到了,社区所有人员赶紧回到办公室,对走访收集的情况进行梳理、填报、请示。“明天我们的工作任务:一是开展好大排查,不漏一户一人,不留盲区死角,达到全覆盖;二是对物资保障一定做好详细登记和检查,同时大家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
22时30分,刚刚坐下的秦文花又接到居民打来电话:“书记,我想开个社区证明,明天急用。”“书记,家里孕妇要生了,得送医院……”一通通电话咨询、紧急求助等群众的急难愁盼需要解决。麻利的秦文花一边耐心细致地回答居民问题,一边记录下相关电话号码,看来这个夜晚又成不眠之夜了。
秦文花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工作人员,也是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万千党员的缩影。从日出到日落,从黄昏到清晨,他们“马不停蹄”,坚守在“阵地”最前沿,他们是基层最普通的人,也是服务居民的“靠谱”人。
大伙都叫她“万能苏”
“小苏,今天的核酸采样点位有变化吗?”
“小苏,我们的核酸采样管送到哪个实验室?”
“小苏,今晚要紧急采样,快安排机动采样队出任务。”
……
她要看无数条微信、要接无数通电话、要核对上万条数据……这就是城东区核酸检测组苏晓蓉的日常工作,由于她工作一丝不苟,干起活来就像旋转的陀螺,大家都叫她“万能苏”。
图片
“郭姐,记得7点50分叫我啊,我还要报报表。”城东区核酸检测组苏晓蓉坐在沙发上眼睛已不听使唤地闭上了,但嘴里还迷迷糊糊地对着郭姐说道。此时,已是10月23日6时,这一夜,她随时上报采样数据、落实采样点位、安排采样人员和信息采集员,她一刻也没闲着。
7时40分,还没等郭姐叫她,苏晓蓉就猛地惊醒了,不停地拍打着脸庞,睁着充满血丝的眼睛。“万能苏”再次投入到工作中,每小时一上报的核酸采样数据变成了每半小时一上报,每一小时还需要上报与前一日同时间段的数据对比结果。这也就意味着,她要实时盯着电脑及时上报数据,电脑在哪人在哪,就连吃饭,也只能在电脑旁。
从早到晚,不论是喝水还是吃饭,苏晓蓉的眼睛一刻都没有离开过电脑屏幕。同事们向记者介绍这位“万能苏”的工作状态时,她也只是不好意思地说一句“哪有这么夸张,大家都很辛苦。”说完就又接着开始统计数据、上报数据。的确,正是因为核酸检测队有了像她一样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一群人,城东区的核酸检测工作在检测人数多、工作量大的情况下,无论是全员核酸检测,还是重点人群核酸检测,依然能够数据精准、人员精准、措施精准,顺利推进核酸检测采样工作。
为这个“孕妈书记”点赞
虽然是一位身怀六甲的准妈妈,但她依然每天和同事们并肩战斗,奔跑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她是东关大街街道办事处五一社区临危受命的社区党委书记马钰。
图片
“您好,爷爷!我们一直都在社区,您需要什么就来找我们。”“这几户隔离人员家里需要蔬菜包,得尽快联系采购给他们送过去。”马钰每日忙着接听居民的求助电话,忙着调配各种物资。疫情防控期间,工作急、任务重是常态,加上辖区住户每家每户情况不同,需求也不同,哪家有需要就医的、哪家到了解除封控时间了……她总有操不完的心。
图片
“有一位怀孕初期的孕妇准备去做孕检,但社区没有车辆,孕妇的家属就有些不高兴,一直在电话里指责社区工作人员,无奈之下我就把自己也是孕妇的事告诉了他们,他们听闻我是孕妇仍在抗疫一线工作后,连声道歉,还叮嘱我要多注意身体。”马钰对记者说。一个人的逆行,两个人的“战斗”,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马钰一直身处第一线,“还能行,身体好着呢!我在和孩子一起战斗!”大大咧咧的马钰每天都处于随时待命状态,她的手机从不敢离身片刻,生怕错过居民的电话,几乎每个凌晨都能听见她打电话协调工作的声音。白天,她奔走在社区,时而检查工作台账,时而协调物资调运,时而进小区查看核酸采集现场秩序情况,她从未把自己当成“特殊人员”,有时候实在累了,就原地休息一下,然后继续一头扎进疫情防控工作中去。身边的同事和志愿者看她总是跟个陀螺一样忙来忙去,也不免替她担心,但是她总说:“状况良好,等忙完这一阵儿就去休息,等打完这个电话就去休息。”这一等,就是“白加黑”的工作。
马钰就是这样一个积极乐观的孕妈,她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担当,在平凡岗位上展现着别样的风采。
闭环酒店里的“贴心管家”
“明天5点配送早餐,7点准时集合出发。”“请大家及时将抗原自测、核酸检测结果截图发群里。”“请各位老师闭环期间严格执行‘十严禁’要求。”……祁彦昕根据工作需要在工作群里推送着相关消息。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拼搏奋战的背后,有一个群体也在倾情奉献,就像一颗颗不起眼的小小螺丝钉,身处最平凡的岗位。
25岁的祁彦昕就是这“幕后逆行人”中的一员,是闭环酒店的“贴心管家”。
疫情发生后,按照工作需要,虎台街道基层党建办公室工作人员祁彦昕简单收拾行装,再次化身闭环酒店“管家”,连夜出发来到了闭环酒店负责管理服务工作,为核酸采样一线工作人员做好后勤保障,这也是自4月份以来,他第4次担任闭环酒店负责人,累计在闭环酒店入住60多天。
“在家都是父母照顾我,现在让我负责这么多人的起居生活,刚开始心里真是有点发怵,但是经过几轮疫情,我也在岗位得到了历练和成长,现在我也快成半个‘专家’了。”祁彦昕说。72名医护人员、49名信息采集员、49名空气消杀员、9名样品转运员、5名生活物资采购员、2名大巴车司机,一共186人的管理保障工作落到了这个25岁的年轻人身上。
工作开展以来,祁彦昕在上级领导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制定了详细的一线人员入住流程、进出酒店流程、入住管理制度、环境消毒制度、车辆调度制度、三餐发放流程、健康监测登记制度等。同时,在酒店设立了专用出入通道,严格执行“一日两次抗原自测+一日一次核酸检测”制度、一日三次的公共区域地面物表消毒工作等。为了将闭环管理工作做到事事心中有数,祁彦昕还反复学习省市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置工作指挥部发布的通告通知等,认真排查隐患,及时查漏补缺,完善各项工作。
祁彦昕每天还要进行防护物资、消毒物资的接收分发,日常生活物资转送,医疗垃圾回收等工作。每天从5时开始送餐、消毒,到24时查验人员核酸结果无误,确保没有一人脱出闭环之外才能安心休息。他说:“虽然没有战斗在防控第一线,但能为一线工作人员做好全方位的生活服务保障,为疫情防控尽一份绵薄之力,一样倍感光荣。”
爱心接力,双胞胎婴儿和家人团圆
从西宁到乐都,并不遥远的距离,却因为疫情变得有点遥远。可是在这特殊的时期,有些遥远的距离,因为一群特殊的人,不再遥远。11月7日下午,在青海红十字医院出生的双胞胎婴儿,在爱心人士的护送下,在海东收费站和等待他们的家人团圆。
图片
刘成是一名爱心车司机,他所在的车队有近50人,全部都是自发参与到抗疫行动中。护送双胞胎婴儿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刘成介绍说,这对双胞胎出生在青海红十字医院,出生后因为疫情一直在医院里,在乐都的家里人一直盼望能和孩子、产妇见面。但是疫情阻隔了这个幸福家庭的愿望。
图片
“我们能感受到家属的情绪,谁家有这样的好事都会很高兴,但是疫情却暂时不能让他们享受这种快乐。”刘成说,车队接到110通知护送这对双胞胎和家人团圆的时候,心里特别高兴。他说,车队每天的任务就是帮助那些独居老人、弱势群体、孕产妇、病人,帮助特殊群体购物、购药,护送双胞胎还是第一次。
图片
“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安全地将孩子和她的母亲一起送到了收费站。”刘成说,他们家人看到孩子的时候,喜笑颜开,特别高兴。当了这么久的志愿者,自己也非常感动。
记者了解到,刘成所在的红海爱心车队自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就有47辆车自发加入。他们自费吃住、自己出油费,协助110指挥中心,帮助紧急病情的病人住院就医,帮助婴幼儿送奶粉,帮助弱势群体送物资……他们的身影留在了城市的角角落落,留在了这个城市最困难时期的每一次温暖故事的背后。
“每天帮助200到400人次,累,但是很开心。”车队司机们告诉记者,一定会坚持下去。
爱心车司机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背后是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爱。“不管困难多大,我们还剩多少人,也一定坚持到全市抗疫胜利。”车队司机们信心十足,他们表示,多一个人参与到里面,抗疫的胜利曙光就会近一些。
来源:西宁晚报
监制:刘幸海
责编:冯丽晨
编辑: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