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被盗印在商品上出售 原创者遭遇“原创证据”维权尴尬

一些画画爱好者喜欢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分享作品。偶然间却发现自己的作品被电商平台上的商家拿去印刷出售。比如印在衣服上、手机壳上进行出售。创作者维权却遭遇了尴尬,与商家交涉却被要求提供“证据”。找平台投诉,也没有专门处理盗印的选项。跟“知识产权”有关的投诉区却仅限摄影作品,还要求上传知识产权材料。面对侵权,画作创作者只能“不了了之”?
事件
画手作品被盗印 在电商平台上架出售
“真的没想到,我有一天也会被淘宝盗印”。鹿鹿万万没想到,自己画作居然被电商平台上的商家拿去印刷出售。
鹿鹿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她是一名画画爱好者,喜欢从一些游戏中的Q版人物中寻找灵感进行创作,之后会放到社交平台上供网友们观赏。
她记得9月份发布了多张作品,吸引了不少点击量。可没过多久,就有粉丝通过平台私信称,“你的画作被网购平台的商家拿去盗印了”。看到该私信后,鹿鹿觉得很不可思议,当时根本想不出来到底哪张图被用了。后来查找到了9张画作被盗去印刷在驾驶本皮套上。
图片
鹿鹿画作
图片
鹿鹿画作被商家使用
与鹿鹿同样遭遇的不在少数,微博上有关“盗印”和“挂盗印”的话题浏览量297.1万,近4000条讨论。也有的社交APP上带有“挂盗印”“盗印”标签的帖子就有38.4万浏览量,帖子共70+。
图片
小白画作
图片
画作未经授权被商家印到了手机壳上
自今年8月15日,小白就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突发灵感而创作的画作。和鹿鹿一样,她的画作也被盗印。9月6日小白发现她的画作未经授权被商家印到了手机壳上,被盗作品数量达5张。
包括鹿鹿和小白在内,多位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的创作者均称,自己发布作品的目的仅限于观赏,并不授权商用。没想到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印在手机壳、贴纸、徽章等商品上面,并以10-40元不等的价格在电商平台上出售。
维权
商家回避维权质问 避重就轻不正面回应
被感到冒犯的他们均选择私信多个电商平台的卖家“维权”,然而在此过程中却都遭遇了尴尬,卖家的一顿操作搞得他们措不及防。
鹿鹿描述,一开始,她试探性地将画作发布的界面截图,私信给商家并询问“画作是不是你们自己画的”。可商家却只是在推荐商品。当鹿鹿明确表明自己就是画手本人之后,商家却回复“那您很厉害,我们这边没有稿费”。对于鹿鹿提出的下架要求,该商家称,已转给售后处理。
然而等到第二天,商家也没有安排售后人员来处理这件事情。“我本来没抱太大希望,商家会有个比较好的态度,只是不理解下架商品和售后有什么关系。”鹿鹿说,盗印她画作的商家不止这一家,在陆续要求多个商家处理的时候,得到的回应要么是需要问老板,有的直接岔开了话题。
无奈之下,鹿鹿决定找平台投诉处理,但相关界面上并没有专门的选项来处理盗印,只得选择“违禁商品”这一选项。“截至目前,盗印的商家已经将该商品下架,但我却并不觉得自己维权成功了,因为淘宝也没有给我二次反馈,投诉如果有结果的话官方也会给我反馈的,我猜测是因为没销量才下架的。”
小白则坦言,对自己的作品还不是很满意,被盗印觉得很惊讶。她告诉北青记者,去找卖家对峙时,对方却理直气壮的要“原创证据”。可发过去后却一直显示消息未读。小白与鹿鹿一样也找了平台投诉,这个平台同样没有专门处理盗印的选项,选择了“出售假冒伪劣商品”投诉项,但没有得到回应。
本来忙于工作的小白听从家人的建议,放弃了维权。可在10月6日她又发现了一家盗印的店铺,总共盗取了6张。
投诉
创作者向平台投诉 被要求提供原创证明
与鹿鹿和小白不同,乐乐和优优还尝试了通过该电商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进行投诉。
10月18日,优优通过粉丝得知,她于7月21、24、27、30日和8月4、10、17日发布的关于游戏“原神”的画作也被商家盗用,“这些画作总计花费了80个小时左右才完成,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也仅供观赏,不授权商用。”优优说,在明确告知商家“我没有授权任何商用,请立刻下架”的要求后,对方只回复了一个“嗯”和表情包,便没了下文,再发消息就显示“已读不回”。
图片
优优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画作
图片
画作也被商家使用
可优优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投诉,也遇到了难题。该页面仅适用于摄影作品,要求提供“模特图”和“花絮套图”。优优还是尝试将被盗作品放入平台进行申述,上传了作画过程图。但平台以“贵方提交的图片不完全为原图,请重新提交全部从相机直接导出的原图的举证图片”为由拒绝了受理。
这让优优十分苦恼,电子绘画作品是没有模特和商品的,也不会有相机拍摄的图。此外,好几个电商平台会要求上传知识产权材料才可以进行投诉。
乐乐和优优均表示,“很多画作是画手出于兴趣画的,也没有想到会被商家盗取。也不可能每一张都去注册产权。如果每一张画作都去注册版权,成本也是很高的。”
聚焦
审核不清维权难?平台应完善投诉渠道
“没有赔偿至少也得有诚恳的态度,并立即下架吧。”面对维权的坎坷,多位受访者表达了相似的期望和诉求。
商品上架商品时会要求上传图片,平台会不会审核来源?对此,北青报记者分别询问了不同平台的客服和卖家。
卖家小陈表示,可能在上传图片的时候会对图片是否涉及名牌进行审核,比如阿迪达斯等。但对于画作方面没办法鉴定是否得到授权。
另一位卖家先先则介绍,有的平台也是有系统排查保护的,但也不是100%。被侵权的话应该可以选择投诉。
某平台的客服则称,审核工作有专人负责,并不清楚具体的工作内容。
难道没有申请过原创或者注册过版权的作品,就得不到保护吗?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赵晶璞告诉北青报记者,从著作权的产生来看,美术作品的著作权自该作品创作完成之日即自动产生,且我国实行著作权资源登记制度,所以不论作品是否发表、是否登记,作者著作权的取得均不受影响。然而从著作权保护的角度来看,在作者权利受到侵害时,“作品登记证书”是证明权利人权属证明最为直接且有力的证据。因此,未进行权利登记的作品依然受法律保护,但取得权利证书可以极大降低作者维权难度。
对于平台的“不作为”行为,赵晶璞表示,销售平台如果不知道所销售的为侵权产品或对商家相关商品已经到合理的审查义务,则应承担停止侵害等无过错责任即可。此外,平台应设置并完善权利人异议的投诉渠道,以便及时发现侵权行为。
建议
要有权利保护意识 协商解决最便捷、省成本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需要由创作者来证明其为著作权人。他们可以通过相关作品的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等文件来证明。”赵晶璞指出,商家未经作者同意或授权,擅自使用其美术作品进行盈利,构成著作权侵权行为,结合具体侵权情况,可能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且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没收或无害化销毁处理侵权复制品以及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或罚款等行政责任;以营利为目的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还可能承担相应罚金、有期徒刑等刑事责任。
她建议,创作者可以与侵权人协商解决、向著作权主管部门举报或向法院提起诉讼。因为协商是最便捷、最节约成本的维权方式,权利人可以通知侵权人,要求其停止侵权、下架相关产品,并要求侵权人根据授权许可使用的费用标准支付相应的使用费。
赵晶璞还提醒,创作者要提高自己的权利保护意识,例如留存好创作手稿以及完成作品的过程、时间等相关材料,作品创作完成后及时申请作品登记等。发现自己的作品被侵权的,与侵权人协商的,应留存通知其停止侵权的相关文件。通过诉讼维权的,可以通过委托公证机关公证的方式对侵权行为予以固定。(当事人均为化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实习记者 龙帅宏
编辑/田野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