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科学家都梦寐以求的“尤里卡时刻”,如何才能找到

“Eureka!”据说阿基米德在获得测量皇冠体积的灵感后,一边惊喜地跳出澡盆,一边喊出了这句让后世两千多年来的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尤里卡”
“鼓励科学家在未知之境中勇于探索属于自己的‘尤里卡时刻’。”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红杉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的这番致辞,让“尤里卡”再次成为焦点,开启了本届论坛脍炙人口的一个热门话题。
图片
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 图 | WLA上海中心
顶尖科学家如何邂逅“尤里卡时刻”?
第五届顶科论坛期间,很多科学家分享了自己醍醐灌顶的“尤里卡时刻”。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教授记得那是一个下午,皮特(教授的一位学生)从实验室激动地打来了电话。通话过后教授心想:“我接下来20年的事业就此开始了”。
图片
诺奖得主兰迪·谢克曼教授 图 |WLA上海中心
兰迪·谢克曼教授最初的研究领域“遗传学”并非他专长,但他和学生也在进行一些“阻断细胞在蛋白输送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的研究。某次实验时,他们发现了细胞凋亡的情况。凋亡的细胞出现了致命突变:细胞内部无法分泌蛋白,“但我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直到那天,他们拿到“这张含有数千个细小膜细胞的图像”,发现了“过程的基础”。“尤里卡时刻”降临了!
图片
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得主迪尔克·格尔利希 图 | WLA上海中心
2022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迪尔克·格尔利希的“尤里卡时刻”出现在一个圣诞前夜,当时他在做“如果将膜蛋白放在细胞膜里,会对分泌蛋白产生什么影响”的博士后研究。他在实验中对潜体进行标记,并对相关影像进行观察,然后发现“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其他人不相信、不认为能成功的事情,我们做到了”。这个圣诞前夜成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之一”。
2022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得主迈克尔·I·乔丹的“尤里卡时刻”大多出现在和数学有关的思考中。他是一个多才多艺十分跨界的科学家,“很多工作是量变性质的,以前的一些灵感会忽然派上用场,可以把非常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以优美的数学表达出来”。
追寻“尤里卡时刻”,得足够好奇
2001年、2022年两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卡尔·巴里·夏普利斯教授已经81岁了,在本届论坛的开幕演讲中,他说自己依然有着“在元素周期表上‘钓鱼’”的好奇心。这位点击化学开创者说“自然中有很多完美的反应”,而他“幸运地注意到了自然界中被其他人忽视的、有用的东西”。
图片
两届诺奖得主卡尔·巴里·夏普利斯教授 图 | WLA上海中心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盖姆教授那旺盛的好奇心更是世人皆知。盖姆获得诺奖的原因是在石墨烯及其他二维原子晶体材料领域的开创性成就,而起初他只是好奇“石墨能做得多薄”?于是,他和同事们在一张涂满铅笔笔迹的纸上,用透明胶带反复粘,竟剥离出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也就是石墨烯。铅笔笔迹、纸片、透明胶,“这些看起来只是废弃物的东西,让我迎来了自己的‘尤里卡时刻’。”
图片
诺奖得主安德烈·盖姆教授 图 | WLA上海中心
盖姆获得另一个“诺贝尔奖”同样是因为好奇。“如果把水、甚至生物体丢进20特斯拉的强磁场里,会发生什么”?就这样,一只青蛙“飞”了起来,2000年“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当仁不让落在了盖姆的头上。
几乎每位参加论坛的科学家,都强调了好奇心的重要性。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院长聘教授董佳家认为,在亚洲文化中我们往往会奖励完成任务的人,而不会奖励虚无缥缈的好奇心。但恰恰是不着边际的好奇,驱动科学家探索未知、改变世界。
图片
董佳家教授 图 | WLA上海中心
他引用了爱因斯坦的名言,“对世界永葆好奇是上天最好的礼物,而行动是后面跟着的沉默的仆人,我们的社会选择了奖励仆人却忘记了最宝贵的恩赐”。
但只有好奇是远远不够的
“尤里卡时刻”只青睐那些在自己的领域内已经耕耘了很多年的人,曾邂逅过自己的“尤里卡”的科学家们莫不如此。然而现代科学的领域划分越来越精细,科学研究的道路也远比以前拥挤,追寻“尤里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兰迪·谢克曼的博士后离开他准备“单飞”的时候,教授总鼓励他们“另辟蹊径,做一些前人没做过的事情,而不要循规蹈矩”。
图片
“尤里卡时刻”是本届顶科论坛热词 图 | WLA上海中心
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马剑鹏教授最近在读《无用知识的有用之处》,这本“很好的书”对应了他最近经常思考的基础科学的“有用和无用”的思辨。
很多科学现象发生的时候,有的人会熟视无睹,也有的人茫然无绪。2014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得主阿里姆-路易斯·本纳比教授,喜欢那些会提出问题的人,他们会问“我们为什么会看到这个?这意味着什么?”在一段时间的研究后,他会在某一天突然明白“为什么,以及今后可以做什么”。
迪尔克·格尔利希也认为“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一场失败的实验可能会让一位研究者非常气馁,但也可能向另一位研究者“暗示意料之外的科学发现”。迪尔克·格尔利希并不赞成过于紧张、有压迫感的日程表,他认为这对创造性是不利的。
过度计较和偏执,反而可能导致“尤里卡时刻”的擦肩而过。所以,迪尔克·格尔利希享受松弛、沉浸的森林漫步,他觉得“在大自然当中有太多值得发现的东西”。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的科研生涯中,“最令人快乐、最有魅力的当然是‘尤里卡时刻’”。然而“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线索”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你必须走进实验室,“用双手去做实验,去证实你的结论”。这就是科学创新的基本过程,只有经得起实验反复检验的才是真正的“尤里卡”。
开放合作,“尤里卡时刻”的另一个维度
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教授是在前辈科学家Brenda Milner教授的启发下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她认为,“作为科学家,我们要一起携手,分享我们的想法,分享我们彼此的研究,这是我们能创造更好的世界的希望”。
图片
诺奖得主梅-布莱特·莫索尔线上参加论坛 图 | WLA上海中心
阿里姆-路易斯·本纳比有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想法,或者一个新的项目,他很希望“能跟世界各地的优秀同行探讨一下”。
人工智能研究对全球合作的需求更加直观,迈克尔·I·乔丹教授说,“你需要能够根据每个国家每个环境来采集相关的数据……这就是本质所在”。
图片
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得主迈克尔·I·乔丹教授 图 | WLA上海中心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教授詹姆斯·罗斯曼,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描述了一场“持续了一个世纪的科学接力”。从20世纪初开始,德国科学家、美国科学家、日本科学家……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前后传承,众多科研成果和智慧集于一身,才成功地研发出了心血管疾病药物。
图片
诺奖得主詹姆斯·罗斯曼 图 | WLA上海中心
把每一位参与其间的科学家个人的“尤里卡时刻”,放置在全世界、全人类的时空维度和文明坐标中去观察,也许能带来更多不一样的感悟。
编  辑:马  俊
责  编:小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