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大桥:荒地变“油田” 小花生蝶变大产业

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在产业振兴中,注重高寒石灰岩山区地情、村情、民情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经过近几年来的连续奋战,该镇走出一条符合山区发展的产业路子,凸出茶油、花生油两个产品,改变了镇域经济发展的面貌,开启了产业振兴的新篇章。其中,把“小花生”种成了“大产业”,成为石灰岩山区乡村振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
近日,笔者在该县大桥镇石角塘村采访时,得到了一则花生丰收的消息。“这里原来是一片长着茅草、芒杆、树藤等的撂荒地,经过近三四年来的耕种,成为种植花生的宝地,2000多亩的面积,每年产出30多万斤花生油。村民说,十多年前有村民耕作,这些土地是良田,之后因劳动力转移没有耕种变成撂荒地,而今复垦耕种种植花生年年丰收,变成了‘油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钟柳萍站在田埂上说。
图片
钟柳萍讲述,她是种植花生、加工花生油、销售花生油产品的负责人。说起在角塘村开荒种花生的事,是“无意中”发现的。那是2019年5月的一天,从韶关市区前往大桥镇观光看风景,经过石角塘村时,看到村庄周围成片的土地上不是长着庄稼,而是长着郁郁葱葱的茅草。也许是从事花生经营多年的灵感,认为这些地是种植花生的好地方!之后,经考察论证,土壤土质适应花生生长。于是,她决定开荒种植花生。在2019年10月,流转土地500亩,并进行开垦,接着就是边开边种,至2020年冬,流转开垦种植花生2000亩,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每亩产油160斤,每斤油价在25至38元之间。
图片
她还说出了在石角塘村种花生的另一个“秘密”。地理环境有优势,石角塘村紧靠南岭公园,广东最高峰—石坑崆山下,属粤北生态屏障的一片绿洲,长年有清新的空气;加上高寒山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负离子高,方圆三五十公里无污染,有的是青山绿水……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种植花生,能产优质的油,健康原生态的产品。
图片
根据这些优势和利用经营花生生产的经验和力量,她于2019年把韶关市十分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迁到大桥镇,主营十分土花生油,集种植、加工、品牌运营、销售一体化等。近年来,在乳源县委县政府、大桥镇委镇政府、农业农村部门等的支持帮助下,该公司保持良好经营状况。同时,采用“花生—水稻或芋头等轮作方式,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保障花生品质,为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等起到了重要作用。石角塘村村民林长安笑着说:“开荒种花生好处多,收花生种香芋南瓜,收完南瓜种油菜,一年种三造,造造都有收入。种一亩南瓜产量有4000斤左右,种一亩油菜可产出菜油100至120斤,真是荒地变成‘油田’。”
大桥镇党委书记黄祖胜谈道:“镇委、镇政府选择花生作为乡村振兴产业之一,关键是符合大桥镇高寒石灰岩山区的实际,产生多重的效益和多重的价值。如种植花生有天然优势,镇境内的气候、土壤、温差、海拔高、空气清、环境优、生态美等特点,为生产高质量的花生、花生油等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大量种植花生,既可减少土地丢荒,又可减少山火发生,更可解决农民就业、创业、增收的问题。大量种植花生,为农旅融合打下坚实基础。横向发展一二三产业,纵向与大桥镇深厚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农旅产品等。”
如今,大桥镇着力谱写好花生产业这篇乡村振兴的大文章,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花生种植达到2万亩,打造花生产业链和花生油品牌,使大桥镇生产的花生油走出韶关、走进大湾区,认真统筹规划建设乳源大桥花生公园,拓宽拓展农旅融合的空间,促进农旅繁荣发展。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潘俊宇
【通讯员】赖南坡 谢祚焕
【作者】 潘俊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