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

11月12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前一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进行了权威解读。四川观察梳理了本次发布会上的“干货”。
为何要出台二十条优化措施?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雷海潮介绍,不断优化疫情的防控举措,不是放松疫情防控工作,而是强调更加科学精准,强调更加与时俱进。每一次对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都是十分审慎的,也是经过专家科学论证的,确保积极稳妥、风险可控。优化之后的举措能够明显缓解各地疫情处置当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和障碍的问题,明显缓解隔离资源紧张和流调压力。(详情:国家卫健委:优化后举措能够明显缓解隔离资源紧张和流调压力)
图片
密接隔离天数为何从“7+3”变成“5+3”?
随着病毒变异,其潜伏期逐渐缩短,在5天内发现阳性的概率很高。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少了的2天可以省出30%的隔离资源。国家卫健委副主任雷海潮表示,“7+3”变成“5+3”不但不松,反而要求更高了。
为什么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管控措施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介绍,评估显示,高风险区外溢人员阳性检出率为4.9/10万,均在风险区域划定后7天内检出。高风险区阳性人员外溢主要与风险区划定不及时、范围不准确、协查不及时有关,发生疫情的地方要第一时间精准划定高风险区并对社会公布。
为何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表示,评估显示,次密接的阳性检出率很低,大概是3.1/10万,也就是10万个人里面有3个人。通过及时判定并且管控密切接触者,能够降低次密接的阳性率。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可以节约服务保障资源。(详情:次密接的阳性检出率大概是3.1/10万,国家疾控局解读部分优化措施)
为何取消中风险区?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表示,评估显示,中风险区阳性检出率低,有风险但是不大。但中风险区划定后,导致较多人员被管控,出行和流动受到限制,同时消耗了较多基层工作人力。因此取消中风险区判定。
图片
       为何调整入境人员管控措施和核酸检测要求?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在严防外防输入的情况下,取消了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并调整了登机核酸检测要求。随着境外疫情的广泛传播,人群感染率普遍较高,在评估中发现,导致入境以后首次核酸检测阳性Ct值大于等于35的人群,既往感染的比例是非常高的,这样调整了入境人员阳性检出的判定标准。而根据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潜伏期进一步缩短,同时为防范在集中隔离点的交叉感染风险,调整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期限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当前防疫重点在哪?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当前,国际疫情形势错综复杂,防控的重点仍然还是人口密度比较大,人口集中的大城市。要做好常态化监测预警,完善当地的应急处置体系,要做好储备,并持续打造强大的社区治理防线。(详情:中疾控:当前防控的重点仍是人口密度较大、人口集中的大城市)
图片
未来核酸检测怎么做?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这次二十条优化措施中的第6条专门强调,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要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于风险岗位和重点人员进行核酸检测,不得随意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是否会逐步取消集中隔离?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对于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接人员实施集中隔离,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近三年的抗疫实践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十条优化措施对于密接、高风险区溢出的人员,以及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缩短了集中隔离期限,或者由之前的集中隔离调整为居家隔离或者健康监测,并不是说集中隔离作用必要性在降低。未来也不排除再对我国隔离措施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调整。(详情:集中隔离的作用和必要性是否在降低?中疾控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