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鲍养成记

我国传统四大海味珍馐,分别是鲍参翅肚,其中居首位的就是“海味之王”鲍鱼。鲍鱼是名贵高档食材,素有“海洋软黄金”之称。
图片
俗话说,“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福建”。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养鲍大国,2020年中国鲍鱼的养殖产量约为20.35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90%,其中咱们福建地区的鲍鱼养殖产量就达到15万吨。也就是说,全球每十只鲍鱼中就有七只来自福建!
图片
但如此喜人的数字背后,国内鲍鱼养殖产业一直以来面临着一项不容忽视的难题——缺乏优质、大规格鲍鱼品种。这使得国内鲍鱼养殖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遭遇瓶颈。
东南卫视“海洋季风”通栏节目带播出的《原来是这样》,在11月11日播出的节目中揭示了由国内科研人员所开启的一项长达十年的——“巨鲍养成记”。本期节目为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70.8海洋媒体实验室与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联合制作的科普节目系列。
图片
摄制组团队随厦门大学柯才焕教授团队课题研究组的脚步,揭秘科研人员们究竟是如何完成这项“巨鲍”的挑战。
图片
想要摆脱长期以来大规格鲍鱼依赖进口的局面,厦门大学课题组面临着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属于我们自己的大规格鲍鱼品种。想要得到新品种,首先必须筛选出最适合的父本母本,也就是“鲍爸”和“鲍妈”。
图片
自2003年起,厦门大学课题组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艰苦实验,采用选育结合杂交方法,开展了种内和种间杂交研究。经过无数次的研究组合过后,皱纹盘鲍作为母本和绿鲍作为父本的成功杂交组合,成为了新品种的培育根基。
图片
孕育出“鲍爸”“鲍妈”之后,要想成功得到“鲍鱼宝宝”,课题组需要首选出性腺发育饱满、成熟度高的鲍鱼,之后再将鲍鱼放进经过紫外灯照射过的海水——“紫外水”中,以加快鲍鱼的催产流程。
图片
图片
鲍鱼有着昼伏夜出的特性,要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才能顺利催产,于是摄制组团队在现场便开始了长达几个小时的等待。
图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珍贵画面,被我们顺利捕捉到。
图片
图片
看着微距镜头下的鲍鱼卵,很有种纵览浩瀚星河的震撼。
图片
在得到皱纹盘鲍的卵子和绿鲍的精子之后,经过精卵结合以及后期的精心培育,新生命绿盘鲍就此诞生。
图片
经过十几年间的刻苦研究实验,在解决了选种和育种的首要难题后,由厦门大学自主研发出的杂交新品种——绿盘鲍成功问世。集生长速度快、个头大、夏季养殖成活率高以及国内养殖利润空间大等众多优点于一身的绿盘鲍,甫问世就倍受关注。
但绿盘鲍在正式向市场推广前,还要接受季节的考验。福建夏季长期高温,但产自北方沿海的皱纹盘鲍,最适宜养殖的温度是15℃~24℃之间,一到夏季就会面临死亡率高的问题。那么,研发出来的杂交新品种绿盘鲍,是否能够解决夏季死亡率高的问题呢?为此,课题组开展了一场“心跳实验”,从而检测证实了绿盘鲍所具备的耐高温特性。
图片
在这场“心跳实验”中,随着环境温度的逐渐升高,皱纹盘鲍比杂交种绿盘鲍更快的出现心率衰竭,这种现象表明绿盘鲍绿盘鲍的耐高温性要优于皱纹盘鲍,在夏季具生存优势。
图片
传统鲍鱼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生长速度慢。为了研究养殖环境是否会对绿盘鲍的生长产生影响,课题组还通过了“光照实验”测试了绿盘鲍最适宜光照条件,从而让鲍鱼能够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舒服地成长。
经过长达半年的光照实验,课题组对比结果后得出,在长波长的橙光下鲍鱼的体重比在短波长的蓝光下增长了 30%,证明了在橙光条件下鲍鱼的生长速度比蓝光下要快。
图片
经过厦门大学团队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从鲍鱼选种育种的成功探索,再到通过各项实验来解决培育期间所遇上的难题,这场巨鲍养成记的技术工作,算是成功告一段落。绿盘鲍这项新品种也终于被成功投放至市场,开启了市场化的大规模养殖。在养殖基地的饲养环境下,小小的鲍鱼苗茁壮成长,变成了成品的绿盘鲍。
图片
快看这个已经3岁的鲍鱼,个头竟然和我们的古主播的的脸一般大。
这出“巨鲍养成记”,耗时十数年,凝结科研人员的心血难以计量。厦门大学团队所研发出的绿盘鲍,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鲍鱼养殖业当前所面临的多重困境,更为绿盘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夺得了话语权:打破了国内大规格精品鲍长期依赖进口野生鲍局面的同时,还创建了国内新的大规格精品鲍产业链,从而推动鲍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相信未来,通过更精确的科研手段,绿盘鲍的发展将会在市场上带来更广阔的影响力。
图片
每周五18:00,东南卫视“海洋季风”通栏节目带,15分钟趣味科普节目《原来是这样》,带你邂逅福建“海洋之最”,发现闽人蔚蓝征程新篇章。
编辑 | 何佳怡
主编 | 张素桂
监制 |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