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黎巴嫩学者瓦埃勒: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现实正加速改写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中国共产党具有战略信誉。它对中国富有道义的领导和对国际原则的坚持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共产党乐于履行对朋友、伙伴以及对手的承诺,这使信任得以建立起来。”近日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时,黎巴嫩独立智库中东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瓦埃勒·哈利勒·亚辛表示,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了重要的信任基础,这是各国和合作伙伴乐于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原因之一。
图片
在瓦埃勒看来,在这样一种合作形式中,各国自愿与领先的国家共同前进。这非常接近中国基于“大众威望和信任”的权力观,而不同于西方基于“隐性威胁”的权力观。
从内部来说,中国共产党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互利包容的对外政策也会影响到内部环境,中国共产党因此必然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这位中东学者表示,在数百年的殖民历史中,西方基于霸权和双重标准建立起了今天的国际政治现实。美国的霸权也在他们政治和社会理论的支撑下得以延续。“西方把持了国际话语权,不断遏制发展中国家。”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瓦埃勒表示,世界正在见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现实正加速改写。“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和渴望解放、摆脱西方霸权枷锁的中东国家正走向复兴。通过建立基于多元与合作的新理念,为全人类建立更美好的共同未来。”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明年将迎来10周年。“‘一带一路’以发展和互利为目标,成为中国一系列伙伴关系战略的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中国式理念,早已认识到了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而霸权和干涉以及任何试图将制度模式强加给他人的企图都是徒劳的,还将带来衰退和落后。”
许多中东国家常年受到战火摧残,处在动荡之中,严重影响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瓦埃勒认为,中国始终是中东国家实现稳定、加快发展的坚定支持者。他列举了近年中方在中东问题上提出的一系列倡议,如维护中东和平稳定的五点倡议,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四点主张,以及以支持“两国方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等。
瓦埃勒认为,中国在“结伴而不结盟”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对中东国家的承诺亦基于此。中国依据道义行事,不因支持中东任何一方而牺牲其他各方,拒绝结盟和建立集团。
“军事联盟往往带有冷战色彩,加剧局势的紧张并增加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这与中国的战略是相矛盾的。”瓦埃勒指出,中国更重视建立广泛的战略合作伙伴网络,并拒绝设置代理人和施加影响力的战略。
他援引2016年1月中国领导人在阿盟总部发表演讲的内容:“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
1956年,埃及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瓦埃勒说,66年来,中阿友好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阿关系成为国际榜样,双方也积累了重要的经验。中阿致力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历经国际风云变幻、危机重重,始终是兄弟、朋友和伙伴。
图片
瓦埃勒说,中阿双方致力于互利共赢的共同发展,无论双方内部形势如何变化,都追求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中阿共同努力,促进对话、交流和人文合作,跨越意识形态差异,并尊重彼此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