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帮丨如果“穿越”回宋朝,你能吃到什么

没有辣椒的宋朝四川人怎么生活?“西湖醋鱼”与宋高宗有什么关系?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怎么过渡来的?宋朝有无饮食安全问题?宋朝竟然可以吃日本料理……
历史远去,但我们依然会对古人的生活产生诸多好奇。想要了解一个地方,没有比了解它的饮食更有趣的了。如果“穿越”回宋朝这个文化鼎盛的朝代,你能吃到哪些美食?
这本《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宋代饮食文化的大门。
图片
图书简介:
本书于2019年5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开周,1980年生于河南开封,曾出版《吃一场有趣的宋朝宴席》《过一场风雅的宋朝生活》《过一个欢乐的宋朝新年》《武侠物理》《君子爱财:历史名人的经济生活》《包公原来是这样》等二十余部专著。
全书共七章,分别是:穿越须知、主食为王、无肉不欢、水中生鲜、乡间素宴、果品与甜点、宋宴探秘。作者先从大处铺陈,讲述宋代的食材、饮食习惯,再切入主食、肉类、生鲜等具体菜品。其间,各种美食荟萃、名人登场。作者兼顾严谨与通俗,串联古今故事,细细勾描出大宋的饮食文化,让人在一食一饮之间,得以窥见宋人日常生活的细微妙处。
图片
穿越须知:宋代饮食习俗
人们常说:“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各地的饮食习俗各有不同,更别说千年前的宋朝了。如果你意外“穿越”回去,一定要牢记这些饮食习俗,以免在古人面前漏了陷儿。
书中写道,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过:“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宋朝时,南北方人的口味正好与现在相反。但那时候的四川人,和现在一样喜食麻辣,而且在宋朝就已经有了“川菜”这个菜系。不过,宋朝时辣椒还未传入中国,那时四川人用的是川椒(花椒的一种,青黑色,有浓重的辛香味)。
除了辣椒,宋朝人也见不到土豆、玉米、花生、瓜子、红薯、番茄。这些今天习以为常的食材,都是明朝时才引进到中国的外来物种。在宋朝的菜馆点菜时,可别用西红柿炒鸡蛋来为难店老板啦。
图片
《东京梦华录》
另外,下馆子的时间也得注意,千万不要赶在中午,因为宋朝好多饭店是不卖午餐的。《东京梦华录》中写有:“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午未就是午时到未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望子是饭店门口挑着的旗子,把它拽下来就表示店里打烊了。
为啥这些宋代饭馆不卖午餐呢?原因很简单:大部分宋朝人没有在中午请客吃饭的习惯。
唐中期以前,国人一直是一日两餐,虽然宋代时吃午餐的人已经很多了,但主要群体只限于贵族、富商和一部分市民。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或习于传统,或困于收入,没办法过上一天吃三顿的生活。南宋有个叫方回的文人,用一句话概括了当时老百姓的饮食习惯:“人家常食百合斗,一餐人五合足矣,多止两餐,日午别有点心。”意思是说,一般家庭只能吃早午两顿饭,每人每顿吃五两米,如果中午实在饿得不行,就用点心垫垫肚子。
宋人说的点心,跟我们现代人的理解也有不同。点心本来是个动宾词组:点是动词,意思是安慰,心是宾语,意思是胃(宋人管胃叫“心骨咀儿”)。“点心”合起来就是用一些未正式的饭菜来安慰饿急了的胃,它可以是早上吃剩的粥,可以是前天剩下的鱼,也可以是路边小摊的馒头、包子。总之,凡是在正餐以外所吃的食物,都叫点心。
图片
说起馒头、包子,宋朝人的馒头是我们理解的包子,而他们的包子是菜包,也就是用菜叶裹上肉馅儿而成的美食。如“绿荷包子”是在青绿的荷叶上放满熟馅儿,再把荷叶裹紧。宋人的馄饨是我们今天的饺子,汤饼是我们今天的面条,过年不吃饺子吃馎饦(只有面片没有馅儿,类似于“猫耳朵”一样的面食),喝茶习惯是点茶……如此等等,你记住了吗?
美食集萃:哪些食物最好吃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饮食作为衣、食、住、行中的一环,其丰富程度也是非同小可。哪怕是最基本的主食,都数不胜数。
图片
《武林旧事》
书中写道,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首都杭州街面上有如下“蒸作从食”(用蒸煮方式弄熟的主食)出售:
子母茧、春茧、大包子、荷叶饼、芙蓉饼、欢喜团、骆驼蹄、太学馒头、羊肉馒头、细馅、糖馅、豆沙馅、饭馅、酸馅、笋肉馅、麸蕈馅、枣栗馅、薄皮、蟹黄、灌浆、乳饼、菜饼、秤锤蒸饼、睡蒸饼、千层、月饼、毕罗、春饼、韭饼、诸色夹子、诸色包子、诸色角子。
春茧是春卷,子母茧是大春卷套小春卷;欢喜团是用面粉、米粉、砂糖、蜂蜜混合制成的球状食物,源于印度;骆驼蹄是一种重阳传统小吃,在重阳糕里裹上肉馅,捏出两个尖儿来;馒头和带“馅”的就是我们理解的各种包子;月饼是月牙儿形状的面食,没馅儿,而且不是中秋才吃的。
图片
河南登封唐庄二号宋墓西北壁壁画局部
说到月饼,宋朝没有中秋吃月饼的习惯,但有过中秋的习俗。人们会买些鱼肉、果子,安排上一场家宴,共贺中秋佳节。但在元宵时,宋人会吃汤圆。那时,他们的餐桌上美食丰富,有乳糖圆子、澄沙团子、滴酥鲍螺、诸色龙缠,还有水晶脍、琥珀饧、宜利少、糖瓜蒌、蝌蚪粉……(参见《武林旧事》卷二《元夕》)
圆子、团子都是汤圆儿,滴酥鲍螺是用奶油做的螺纹状小点心,诸色龙缠是用饴糖缠绕出来的糖果,水晶脍是皮冻,琥珀饧是麦芽糖,宜利少是散碎的小糖果,糖瓜蒌是甜瓜蜜饯。
至于蝌蚪粉,它是一种长得像蝌蚪的面食。面粉加水搅成糊糊,舀到甑(盆地多孔的陶器)中,掉在锅里的面糊都拖着小尾巴,特别像蝌蚪,由此得名。
宋朝类似的象形食物有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月饼、蝌蚪粉,还有“拔鱼儿”(像鱼的面食)、“笑靥儿”(像美女笑脸的蜜饯)、“兽糖”(用各色动物模具灌制成的糖块)、“亭儿”(用面团和饴糖捏成的亭台楼阁)等。
图片
宋人不仅在形状上下功夫,还擅长做仿荤素斋,诸如“假炙鸭”“假蚬子”“假煎白肠”“假煎乌鱼”“炸骨头”“素灌肺”“假鳖羹”“三鲜夺真鸡”……这些素菜被厨师做成了荤菜的样子,甚至做出了荤菜的口感和味道。仿荤素斋不仅是百姓无肉可吃的“不得已而为之”,也与宋代佛学的流行有关。
图片
[宋]佚名《跃鱼图》
不过,信佛也好,贫穷也罢,都不耽误宋人爱吃鱼生(生鱼片)。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阳春三月,京城西郊的金明池会开放几天,让老百姓钓鱼。广大市民钓到鱼后,会直接在岸边刮鳞去腮,切成薄片,蘸着调料食用。这种场面被叫做“临水斫鲙”,是大宋东京的一大盛景。但随着时间的演变,鱼生慢慢从国人的餐桌上消失,反而在日本被传承下来。现代人说起生鱼片会觉得是日餐,但可别忘了中国也有悠久的鱼生历史。
除了鱼生,很多宋代的美食都没有流传下来,或者是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就拿西湖醋鱼来说,传闻这是一道宋代美食,由宋五嫂发明。事实上,宋五嫂做的是鱼羹,主喝汤,和现在的西湖醋鱼关系不大。
抛开口味差异不谈,现代人的烹饪技巧远胜于宋代,我们的食材、炊具也更加丰富。把宋朝的美食端到现代人的餐桌,不一定能获得好评。但这些宋朝的菜品,都是生猛鲜活的历史,为我们讲述着祖先的故事。
名人轶事:宋代吃货苏东坡
宋代美食丰富,吃货也不少,不少宋代名人都有与“吃”相关的传说故事,最典型的要数苏轼。
提到苏东坡和美食,很多人都会想到东坡肉。不管东坡肉是不是苏东坡发明的,都有证据表明,苏东坡做猪肉的手艺十分了得。他在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写了一首《猪肉颂》来赞美猪肉的物美价廉: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除了猪肉,苏东坡还爱吃鱼,鲤鱼、鳊鱼、黑头鱼、墨鱼、鳜鱼、鲈鱼、鲍鱼……甚至连剧毒的河豚也敢吃。透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吃货的幸福日常:姜芽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图片
苏东坡不仅爱吃,还会做。他在《鱼蛮子》一诗中记述了做鲤鱼的方法:“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破釜不著盐,雪鳞笔青蔬”;在《煮鱼法》一文中向人们传授经验:“以鲜鲫或鲤鱼治斫,冷水下。入盐于堂法,以菘菜笔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掩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桔皮片,乃食。”
宋代的大文豪几乎都爱吃鱼,并且极爱吃鱼生。苏东坡曾因贪吃鱼生得了红眼病,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黄庭坚也都是鱼生的忠实粉丝。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梅尧臣家里有个刀工一流的女厨,特别擅长做鱼生。欧阳修、刘原甫馋这一口儿的时候,就会拎着鲜鱼到梅尧臣家里,请这位厨师帮忙处理。
图片
[宋]佚名《荷蟹图》
说完了鱼,苏东坡还爱吃蟹。他在《老餮赋》中描述了自己最爱吃的几种美食: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项上之一脔”是猪脖子后面那一小块最嫩的肉,“霜前之两螯”是秋后螃蟹成熟时那两只蟹螯,“樱珠之煎蜜”是蜜饯樱桃,“杏酪之蒸羔”指的是蒸羊羔,“蛤半熟而含酒”是醉蛤蜊,“蟹微生而带糟”自然是指醉蟹。这篇赋里提到的六道菜,其中两道都跟螃蟹有关。
但宋代最爱吃螃蟹的名人,不是苏东坡,而是一位叫钱昆的杭州官员。他在政坛、文坛名气都不大,却有一句话名垂青史——考中进士后,皇帝问他想去哪个地方当官,他说:“但得有螃蟹无同判处,则可矣。”可谓是顶级吃货。
图片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局部
《食在宋朝》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但足够生动有趣。透过作者的字句,我们可以体味到宋朝的人间烟火,并在古人的饮食文化中,领略中华美食的悠久与独特。
(文中配图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