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人“考古天团”集结,大型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将播出

殷墟妇好墓玉凤、
青铜器、刻辞卜甲……
11月14日,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的大型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发布首支宣传短片《文物正在讲述何以中国》,以精妙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现了从新石器时代起,跨越近8000年的50件文物及史迹。
据介绍,《何以中国》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以纵向时间为线索、以中国考古人为师、以百年中国考古的丰硕成果为依托,追溯中国的根基与发源,追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图片
图说:大克鼎
这些文物不仅展现着中华文明的璀璨与荣耀,更将中国的历史与未来串联,向千百代来成就今日之中国的祖先们致敬。它们凝聚着先人对中国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更是未来每一位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基石。
50件文物回溯历史记忆
总导演干超认为:
考古绝不止于开文物的‘盲盒’,而是要‘透物见人’,见到文物背后的人与社会、及其演进历程。”
短片中出现的红山文化玉器与同样现身的凌家滩文化玉器之间颇有渊源,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而片中的“龙”文物除了玉龙,还有鎏金铁芯铜龙、绿松石镶嵌龙形器等,这些文物正静静诉说着中华民族“龙”图腾的历史——透过短片中的每一件文物,“真实”且“动人”的早期中国社会逐一展现。
图片
图说:凌家滩玉鹰
值得注意的是,短片中出现的殷墟刻辞卜甲,不久前曾亮相上海博物馆年度大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关注。在短片中,观众可以看到在后期技术的帮助下,龟甲上的文字缓缓浮起、上升,成为历史长河中的闪烁星辰。
图片
图说:刻辞卜甲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H3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一片卜甲,32条卜辞,
其中有一条与“妇好”有关。
主创团队表示,短片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灿若星河的多元文化,还回顾了国家的苦难历史。“也曾悲歌,生灵泣血”“天各一方,生死枯荣”,尽管历经苦难沧桑,中华民族仍然初心未改——自先人起,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已然成为和平与统一的刻骨记忆。正如短片中文字所描述的,“这是祖先曾仰望过的天下,亦是我们去往的光明盛放的前方。”
图片
图说:青釉剔花牡丹纹双凤壶
讲述中华文明的创生
不同于世界其他远古文明,独立起源的中华文明能延续发展至今的内在脉络是什么?这个文明古国如此强的韧性和生命力是如何造就的?这些问题牵系根脉、事关“何以中国”。
图片
图说:三彩骆驼载伎乐俑
《何以中国》正是这样一部聚焦于考古实证、历史演进、文明溯源的大型考古纪录片。该片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任总顾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岭担任学术总制片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重要遗址考古队队长等16位中国考古人加盟组成专家团队,实现了秦汉考古、夏商周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领域的最强专家集结。
图片
中国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对《何以中国》的文本表示满意,他表示:
电视节目在普及的基础上要有提高,它本身应该有相当的文化水平,在提高的基础上再指导普及。这个片子符合这个精神,所以我觉得做得很好。”
图片
图说:双鸟朝阳牙雕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是《何以中国》纪录片坚定的支持者和积极的参与者。
以往的考古题材纪录片更多的是聚焦某个重大发现或者某个区域、某个文化,而《何以中国》则是从中华文明起源的高度,以学术为支撑,通过大投入、大制作、大融合,全方位解码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今天的时代需要这样一份文化答卷,从多元一体到多元一统,考古视角给我们呈现出清晰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该片将于不久后在东方卫视与观众见面,敬请期待。
记者:郁婷苈
编辑:叶苹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