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物种的名字,怎么越来越奇怪了

图片
最近云南人有点坐不住了,
在这个野生菌下市的遗憾时节,
飘来一个仿佛带着香味的喜讯——
我国境内又发现了4个新物种,都是鸡油菌。
这四种菌的分别被命名为白盖鸡油菌、松林鸡油菌、灰黄鸡油菌维蕃鸡油菌
前三个看名字就能把模样猜个八九不离十;最后一种维藩鸡油菌,是什么来头?这些物种的命名,又暗藏什么规则?
维蕃鸡油菌中的“维蕃”,指的是啥?
先说结论:“维藩”是个人名,还是个很重要的人名。
1973年,我国菌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裘维蕃在云南发现了国内第一个鸡油菌属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云南鸡油菌”。凭借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香气,鸡油菌迅速占领了餐桌,成为云南人煲汤和炒肉的绝佳伴侣。
图片
鸡油菌
由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教授曾念开,带领着研究组奔赴我国各地森林公园,最终在海南发现了白盖鸡油菌和维蕃鸡油菌,又在湖南莽山发现了松林鸡油菌和灰黄鸡油菌
图片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藤蔓肆意生长
为了纪念裘维蕃先生对鸡油菌研究的贡献,曾念开团队将此次发现的新物种之一命名为“维蕃鸡油菌”
图片
爱吃鸡油菌的家人们,让我们一起说:谢谢维藩。
图为维蕃鸡油菌
图源:光明日报
摄影:曾念开
为了感谢前辈学者为后续研究者打下的基础,用新物种的名称来表达对学界前辈的纪念也是一种常见的命名方法。
图片
导师互敬蟹
图源:Lee, B. Y., & Ng, P. K. L. (2020).
另有一种分布在我国沿海的蟹,被命名为“导师互敬蟹”(Hyastenus ducator),听起来十分的“客气”。这是为了纪念为我国甲壳动物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刘瑞玉院士而得名的。
起名这回事,看“脸”还是看出身?
和维蕃鸡油菌同批发表的白盖鸡油菌和灰黄鸡油菌,这两位所代表的物种命名方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图片
图片
白盖鸡油菌和灰黄鸡油菌
图源:光明日报
摄影:曾念开
它们的命名源于其子实体的颜色特征:前者的菌盖颜色偏白,后者的菌盖颜色呈灰黄色。看名字就能想象到长什么样子,又形象又好记。
因为颜色、形态等特征而得名的物种并不少,经常在礁石区活动的蓝猪齿鱼(Choerodon azurio)因为鳞片后缘有一圈蓝紫色、嘴里长着两队尖锐而突出的獠牙而得名,虽然体表大部分为红棕色,但掩盖不了“蓝”与“猪獠牙”的记忆点。
图片
蓝猪齿鱼白天外出觅食,夜晚则躲藏在岩穴里休息
而生活在浅海岩礁处的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因外形和颜色酷似马粪,被直呼“马粪海胆”,再无翻身之日。
图片
马粪海胆外壳表面布满防身的荆刺,
其貌不扬,名字很张扬
图源:CFH中国自然标本馆
这简单粗暴的拼接名字不禁让人想起前段时间的另一位网络热门视频主人公——“水母雪兔子”
就像小亮老师说的,它的名字很“不像话”,明明是一种植物,名字却是由两种动物的名拼接起来的,“就好像有一个人,名字叫猪狗。”
水母雪兔子的拉丁学名为Saussurea medusa,"medusa"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也就是可以让见到她的人石化的蛇发女妖。但在中文世界里的它,不仅洗去了妖怪的名号,反而以胖乎乎的水母和毛茸茸的兔子得名,听名字好像就宛若在雪中静立的长毛兔,乖巧可爱,让人一听就记住了。
图片
水母雪兔子是菊科风毛菊属的成员,除了御寒,水母雪兔子长而细密的毛还有防水、抵御强光辐射等作用
还有一些生物的名字,听名字就令人发笑,还有些摸不着头脑。首当其冲的就是“肥胖秃头蟹”。
听名字好像是个秃头油腻的“人设”,但人家可太冤枉了。它身上有着浓密的短毛,一点儿也不秃;论个头,也算不上胖,顶多算圆嘟嘟,再配上粉红的小眼睛,超级可爱。但在译名者的眼中,它就是“肥胖秃头蟹”,没得可辩。
再回到开头的四种新物种,最后一种松林鸡油菌,也代表了一类命名方式:根据生态特性命名,这在菌类中并不少见。
图片
松林鸡油菌
图源:光明日报
摄影:曾念开
从字面意思就能猜到,这种鸡油菌一定是因生长于松树林下而得名。去年在我国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发现的新物种“普陀条孢牛肝菌”(Boletellus putuoensis),就是直接以地名冠名,加上属名条孢牛肝菌,简洁明了。
新物种命名,要遵循“双名法”
中国地大物博,作为物种极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新发现的物种,菌类更是数不胜数。
自21世纪以来, 中国始终保持着年度发现菌物新物种最多的国家,仅在2021年度,就发现756个新物种,占全球总数的29.85%。在新物种的命名及汉译方面,中国的生物学者们有着多年的起名经验。
图片
云南昆明野生菌交易市场各种各样的野生菌
面对尚未被命名过的新物种,研究者们要做的除了查阅文献确认、保留样本之外,还要为它拟定一个拉丁文的新学名,发表在正式出版的学术杂志或书籍上。
目前,国际上统一的命名标准规定,物种的学名需由两个拉丁词构成,分别是“属名”和“种本名”(植物学中称为种加词)。第一个正确描述该物种并为之命名的人,可将自己的名字附于双名制的两个拉丁词之后,作为“命名人”。
图片
瑞典的百元纸币上印的就是著名博物学家卡尔・林奈
这是由瑞典博物学家林奈确立的“双名法”,他也因此被称为“分类学之父”。随着中国学者发现的物种越来越多,我们在物种的拉丁名称中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文元素。
如2015年在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新物种尖峰岭胡椒,学名为Piper jianfenglingense,通过种加词 jianfenglingense 就能拼出地名“尖峰岭”,它的中文名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图片
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
还有一些在国外首先发现的物种,在学术交流时使用全球统一的拉丁学名,其他情况下会使用本土的中文译名,更方便大众交流。
以螃蟹为例,物种的中文译名有的是根据拉丁学名中的意思进行意译或音译,如肥胖秃头蟹(Calvactaea tumida)的属名是用拉丁语calvus加在actaea前,意思是光滑的,裸露的,种本名tumidus为肿胀的意思,所以中文得名“肥胖秃头蟹”;
图片
携带着一大窝橙色卵的馒头蟹(Calappa calappa) 
有的根据人名或地名直译;还有的根据物种本身的形态、特点起的名字,可能与原学名并无直接关联
例如馒头蟹这个名字与它的外形极为匹配,但其实它的属名Calappa是林奈在1758年完全生造出来的一个词,具体它的本意无人知晓。
给物种翻译中文名,讲究入乡随俗
作为基础分类学的奠基人,林奈为很多物种命的名至今还在沿用,如大葱、向日葵、芝麻和无花果等。
但林奈本人把自己的私心藏在了一种靠近北极的苔原地区植物上,它的中文正式名叫做“北极花”,不过,它的另一个名字显然更响亮:林奈木
图片
北极花是全世界最矮小的灌木
这种植物的名字,其实就是林奈自己的名字——它的拉丁学名是Linnaea borealisL.,其中Linnaea就是直接将林奈的名字拉丁化了,L.是林奈本人名字的缩写。
将“林奈木”译为“北极花”,反映了物种进中国时的一道“文化坎”。
在既有的物种命名中,以发现者或分类者的姓氏命名动物、植物、微生物是西方学术界的惯例,在后续为它们翻译中文译名时,不太符合我国的文化习惯。2018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只有“普氏原羚、克氏海马鱼、达氏鲟、库氏砗磲”4 种动物以姓氏命名。
图片
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库氏砗磲
况且,汉语具有意蕴丰富、信息量大、构词灵活等优点,特别适合对自然界的生物进行简洁、生动的描述,不必强求与拉丁文学名或英文名称完全字面对应。
根据我国的文化习惯,更习惯于将Commerson's dolphin(Cephalorhynchus commersonii) 的俗称译为“花斑喙头海豚”,而不是“康氏矮海豚”; 将Risso's dolphin (Grampus griseus) 译为“灰海豚”而不是“黎氏海豚”
图片
在大海中的花斑喙头海豚
以动物举例,我国动物学界的命名传统是将地理区位、标志性状和分类地位这三个基本要素中的2个或3个灵活组合,从而创造出了很多富于美感、有利于环保宣传的物种名。
例如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 、玉带海雕(Haliaeetus leucoryphus)、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 等。
图片
迪庆滇金丝猴的深情一瞥
下次再见到物种的“怪名”,你能看出点门道了吗?
【参考文献】
[1]王晓樱、陈怡.我国发现4个鸡油菌属新物种.光明日报.2022-10-14
[2]葛熔金.浙江舟山发现全球新物种“普陀条孢牛肝菌”.澎湃新闻.2022-09-20
[3]张劲硕.一起去发现新物种!动物的名称如何确定.博物.2013年6月
[4]魏来.菠萝凤梨分不清?植物的名称如何确定.博物.2013年5月
[5]来金朋.林奈让博物学功成名就.博物.2007年9月
[6]王辰.何处有花 临雪绽放?探寻国内鲜为人知的冰雪花园.中国国家地理.2021年6月
[7]张小蜂.别嫌弃你的名字,或许你听过肥胖秃头蟹吗?博物公众号.2021-11-06
[8]王科,蔡磊.世界菌物新命名发表概况(2021年)[J].生物多样性,2022,30(08):78-87.
[9].海南发现胡椒属新物种[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8(02):21.
[10]刘伟.动物学物种译名规范的原则与建议[J].中国科技翻译,2021,34(01):18-20+41
[11]Lee, B. Y., & Ng, P. K. L. (2020). The identity of Hyastenus pleione (Herbst, 1803) and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from China (Decapoda, Brachyura, Majoidea, Epialtidae), Crustaceana, 93(11-12), 1343-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