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优化措施最新权威解答汇总

图片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11月17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相关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出席介绍不折不扣、科学精准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此前,新华社刊发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二十条优化措施热点问答之一》。
聚焦防控优化措施落实过程中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正观新闻整理了有关专家的权威回应,汇总如下:
一、防止“一封了之”“一放了之”
优化调整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发布以来,各地正在迅速贯彻落实,细化执行方案,开展政策培训,加强社会动员,结合自身实际,在隔离转运、核酸检测、人员流动、医疗服务等方面采取更为精准的措施。一些地方也在及时纠正与第九版方案和二十条措施不相符的做法,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要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完整、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优化防控工作的部署举措,坚决反对两种倾向,既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防止“一封了之”,又要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防止“一放了之”,保障好二十条措施不折不扣落地落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今后只对密接人员集中隔离
今后在国内发生聚集性疫情时,只有密接人员才会集中隔离。实际上,取消对密接的密接的判定和管理,是基于感染风险大小提出的更加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对这类人群不再集中隔离,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流调、隔离等防控资源和服务保障资源。当前,个别地方出现将密接的密接直接判定为密接,进行提级管控的情况,沈洪兵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三、3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可免查核酸证明
核酸检测是疫情早发现的重要手段,是评估疫情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防范疫情传播扩散的重要前提。沈洪兵说,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主要是严格落实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的核酸检测要求,做到应检尽检,确保高质量、符合频次要求的核酸检测,不得随意不检、漏检。3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可免予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四、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应进入方舱医院
优化调整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中提出,要制定新冠肺炎分级分类诊疗方案如何理解“分级分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应对病毒的变异,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因此要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和救治资源准备。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从三个方面来加强能力建设和对患者的分级分类救治。
第一,持续加强定点医院建设。各地指定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定点医院要根据当地的人口规模,配足配齐救治的床位,同时对于重症的监护单元也就是ICU要加强建设,而且要求ICU床位要达到床位总数的10%。因此,通过定点医院的建设和提高救治能力,来满足在九版方案当中所规定的普通型重症、危重症和有高风险因素的这些患者的救治,所以定点医院主要收治的对象就是按照第九版诊疗方案收治的重症、危重症以及有重症倾向的患者,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救治水平和质量。
第二,加强方舱医院的建设。各地要按照平急结合的原则,依托现有的一些大型场馆,比如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提前做好方舱医院的准备,比如电线、相关基本设施布局、物资的准备,包括信息系统的准备,同时还有一个要准备的就是医疗医护力量,一旦发生聚集性疫情,能够使得方舱医院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能够尽快地收治患者。郭燕红说,按照九版诊疗方案,无症状感染者和一些轻症感染者应进入方舱医院,“我们建设方舱医院实际上是最大限度减少对日常医疗资源的占用,统筹好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与日常的医疗服务的保障工作。”
第三,要持续加强发热门诊的建设。发热门诊是我们发热患者进入到门诊之后甄别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重要场所。二级以上医院要设置发热门诊,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而且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一旦发现可疑的患者要尽快甄别,若是阳性感染者,要迅速转到定点医院或者方舱医院进行救治,真正实现“四早”,也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二十条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医疗资源的建设,这也是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的实际,为了更快更好更高效地处置疫情所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日常的医疗服务保障,坚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五、 各地文旅部门应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
文旅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文化和旅游行业防控工作的通知》,在优化防控措施的同时,还对科学精准做好行业防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要求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按照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要求,积极引导跨省游客主动进行核酸检测。二是要求公共文化单位、文化和旅游经营单位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落实扫码、测温、查验核酸等疫情防控措施,A级旅游景区和星级旅游饭店要继续对进入景区和入住饭店的人员查验健康码和72小时内核酸证明。三是要求公共文化单位、文化和旅游经营单位加强员工健康监测和管理。严格落实员工上岗前健康码检查核验,坚决防止带病上岗。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科学防范意识和能力。
六、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否意味着放松防控?是否会加大疫情传播的风险?
答: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而是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的新特点,坚持既定的防控策略和方针,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这些调整,是基于多地疫情防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相关评估数据作出的。近三年来,我国根据全球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结合我国疫情防控实践经验,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每一次调整优化,都经过反复研判、科学论证,确保积极稳妥、风险可控。
二十条优化措施是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符合我国国情、更加科学精准的举措。这些调整要求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防控,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该落实的落实到位、该取消的坚决取消,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防控效率。
七、有群众反映其所在地方提出“社区暴发地区”“社区传播明显地区”等,二十条优化措施提出后,风险区如何划定?
答:二十条优化措施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在科学精准管控风险区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管控范围和人员。
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实践应用以及今年7、8月份的评估,中风险区的阳性检出率约为3/10万,风险极低。为尽可能减少管控区域和人员,取消了中风险区的划定。
根据二十条优化措施,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八、密接、时空伴随等不同判定应采取什么样的防疫措施?
答:密接是密切接触者的简称,一般指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第九版防控方案共列举了9种密接人员类型,包括共同居住人员等。
二十条优化措施中明确,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同时要求,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时空伴随人员是涉疫场所的暴露人员。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对于这类人员要求在流调以后进行“三天两检”,及时排查。
不论是哪种管控方式,管控时间都是以人员末次暴露的时间开始计算。对于管控的时间,起始时间应该以判定为末次暴露的时间为准,而不应该以追踪到这个密接的时间开始算起。
九、是否需要坚持做核酸检测?
答: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发生疫情以后,基于流调研判,明确传播链清晰,没有发生社区传播,无须开展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只需对风险区域和重点有感染风险的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开展快速疫情处置。
二十条优化措施进一步强调,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
二十条优化措施还要求,制定规范核酸检测的具体实施办法,重申和细化有关要求,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
(综合新华社、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