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综述:文学的旋律与和声

图片
    编者按
2022年11月2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市委宣传部、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将于北京盛大开幕。这是中国作家协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部署,更是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努力构建文学事业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举措。在文学盛典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作协各媒体平台将陆续推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专题报道,这既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巡礼,也是对优秀写作者的致敬。敬请关注。
第八届(2018—2021)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以作者姓氏笔画为序)
图片
丁晓平
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青创委主任。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大校,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著有《人民的胜利》《光荣梦想:毛泽东人生七日谈》《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传)》《王明中毒事件》《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1945·大国博弈》等作品30余部,获徐迟报告文学奖、文津图书奖、中国文艺评论“啄木鸟杯”奖等。
获奖作品:
图片
《红船启航》,丁晓平 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年7月
图片
欧阳黔森
一级编剧,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获“全国名家暨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中青年徳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先后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影视剧本七百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雄关漫道》《非爱时间》《绝地逢生》《奢香夫人》及中短篇小说集等12部。影视作品《雄关漫道》《绝地逢生》《奢香夫人》《24道拐》《伟大的转折》《花繁叶茂》《云下的日子》《幸存日》《极度危机》等15部;曾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飞天奖”“金星奖”。
获奖作品:
图片
《江山如此多娇》,欧阳黔森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21年3月
图片
钟法权
空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原政委,大校军衔,陕西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四百余万字,有多篇作品被转载和年选。出版小说集《行走的声音》《脸谱》,长篇小说《浴火》,长篇报告文学《那一年、这一生》《陈独秀江津晚歌》《雪莲花开》《张富清传》等十余部。曾荣获第十一、十二届解放军新作品一等奖、第五届柳青文学奖、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获奖作品:
图片
《张富清传》,钟法权 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
图片
龚盛辉
1959年出生,湖南江永人,1978年2月入伍,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1994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北斗》《铸剑》《决战崛起》《中国超算》《向着中国梦强军梦前行》及长篇小说《绝境无泪》,发表中篇小说《导师》《通天桥》《与我同行》等。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21年度“中国好书奖”、全军优秀文学艺术特别奖,荣立二等功1次。
获奖作品:
图片
《中国北斗》,龚盛辉 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
图片
蒋  巍
满族,1947年生,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中国文联“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1968年下乡赴北大荒,历任哈尔滨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文艺报》社副社长,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先后当选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等。出版各类作品30余部。先后获全国第二、三、四届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金盾文学奖等。
获奖作品:
图片
《国家温度》,蒋巍 著,作家出版社,2020年9月
文学的旋律与和声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作品综述
张志强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与往届相比,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社会、自然、历史与人类的语境。作家们面对的是已经和正在发生着的变化,这些变化骤然突袭,振动了每个作家的神经。报告文学作家们敏感地触摸和书写着这个丰富而多向的现实,书写触及国运、民生、人性的话题。在呈现时代精神、展示大国风范之外,多了许多人文关怀、文化思考与深度的精神挖掘。
尽管338部参选作品最后获奖的只有5部,但在一轮又一轮的淘汰赛中,在评委们激烈交锋的讨论中,我们窥见到了近年报告文学作品的鲜明刻度。我们可以从题材、表现手法、叙事深度等方面看出这届参选作品的一些特征。
首先是作品题材的丰富性、广泛性。仅就获奖的5部作品看,已经覆盖了自2018年以来的诸多社会焦点的靶心,如建党百年(丁晓平《红船启航》)、航天科技(龚盛辉《中国北斗》)、时代英模(钟法权《张富清传》)等。特别是脱贫攻坚成为2020年最重要的社会现实,我们也读到了全面描写国家扶贫行动的《国家温度》(蒋巍),以及反映区域脱贫攻坚行动的《江山如此多娇》(欧阳黔森)。
丁晓平的《红船启航》穿越时间,写出了“从红楼到红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开天辟地到共同富裕”的百年建党史诗。龚盛辉的《中国北斗》以亲眼看见航天科技发展过程的经历,描写了大国重器研制与发射组合的全过程,作品宏大壮阔。蒋巍以他有力的步伐跑遍多个扶贫地区,以细腻而优美的文字完成了《国家温度》。可以说,这部作品的厚实度是近年来报告文学创作所少有的。欧阳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娇》以激情昂扬的文字,发出了贵州人民脱贫攻坚的声音,读来给人以震撼之感。钟法权的《张富清传》是一部独特而又新颖的作品。张富清是一位隐藏功名60载的英雄人物,受到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表彰,该书用细节完满地还原了传主90余年的本色人生。
最终入围前十的作品除了以上类型外,还有从一个精神病患者角度叙述精神抑郁症的作品《野地灵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李兰妮),书写曾经影响了新中国一代人的“大三线”建设主题的《热血在燃烧——大三线峥嵘岁月》(鹤蜚),描写影响了几代人的楷模焦裕禄的作品《大河初心》(高建国),全景式呈现青藏高原科考历程的《青藏光芒》(马丽华),描写隐姓埋名的志愿军英雄柴云振的《迟到的勋章》(王龙)等。
第二是表现方式的多形并重。传统的单线结构、顺时叙事不再是唯一的呈现方式。表现国企改革后工人命运的《百炼成钢》(唐朝晖),以口述实录的方式和客观冷静的叙事姿态,描述首钢工人搬迁后的遭际。在历史叙事中,有些作品不但是在叙事历史,还在历史的密林深处窥见到了历史的另一副面孔。何建明的《革命者》、徐剑的《天晓:1921》等作品正是在历史话语中攫取出独特的叙事空间,从而让人耳目一新。即使是主题创作的作品,在主观视角之外,也能够看到客观呈现和多维突进并举的状态,形式与内容、故事与话语都具有了令人惊异的表现。
第三,本届参选的作品在题材的新鲜程度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作家们在现实题材中找到了新视角,在历史话题中有了新发现。航宇的《路遥的时间》从作家朋友的角度出发,有深度、有新料,也有贴近的观察、理性的叙事,让我们看到了作家路遥平凡的真实。蒋巍的《国家温度》虽然是宏观描写扶贫,但是作家却找到了几个不同的独特的切入点,找到了宏大架构下微观进入的方式。高建国的《大河初心》写的虽然是焦裕禄,却发现了新材料,找到了独特的表述语言。作家不只是事件的复述人,更是观察与发现者,他们挖掘到了叙事对象的与众不同,并果断地以文学的方式介入现场。
第四,大多数作品在思想深度与认识高度上有了一定的提高。虽然相当多的作品只是再度重述与复现过往的题材和事件,却从深度思考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认识。古岳的《冻土笔记》,肖林、王蕾的《守山》,肖睿的《库布其与世界》,董保存的《涅槃:北京“动批”三十年》,禾素的《春天里的人们》,詹文格的《寻路中医》等作品,在事件叙述的基础之上,对事件的起因、现状有了较为专业与深度的剖析,提出了在人物与叙事之外的反思与追问。读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清晰地厘清事件原委,更能认识到事件的本质,至少提供了对事件的个性认识与剖析,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主题创作也有较深入的探索,如厉彦林的《延安答卷:脱贫漫记》、曾平标的《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叶梅的《粲然》等,虽然在主题写作方面向前走了一小步,却是点亮作品、使作品升华的关键一步。留给读者思考和回味的可能恰恰就是这一小步,正是这一小步隐秘着作家激情之外的理性与见识,让读者触摸到了事件的精神高度。
第五是作品的文学性有了明显提高。白描的《天下第一渠》、韩小蕙的《协和大院》、孔见的《海南岛传:一座岛屿的前世今生》等作品文字厚实,抒情说理,叙事精当,都有较高的文学性,体现了作家们良好的文学修养与功底。蒋巍的《国家温度》显示出作家一贯的文学素养,语言讲究,结构严密,叙事洒脱,展现出报告文学的独特品质。马丽华的《青藏光芒》语言讲究,在文学描述之中加进了更为严谨的科学思考。
从根本上来说,报告文学是报告,更是文学。语言、叙事、结构都要具备新颖独特的、美的实质。总体上看,作家们秉持文学理想,恰当地使用了叙事话语权,让作品释放出独特的馨香味道。
但众多的参评作品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某种单一性,如主题创作几乎成为大多数作品的风格。这种写法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些作品却成了简单的宣传与口号,甚至成了某种单纯的正面描述。有些撰写英雄业绩的作品,除了简单的赞美之外,几乎看不到作品要表达的社会、道德和文学意义,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省的。如果在作品中看不到作者的思考,更不能在叙述中找到震撼与启发,作品所散发出的那些“一路激情一路歌”的情绪,除了能够暂时唤起某种冲动之外,其实没有更大的价值。好的报告文学作品必须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思辨性,好作品应该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之外,具有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性。只有在主题写作之外加入个性化的、有深度的思想判断和哲思描写,作品才会丰富且具有灵性。
旋律与和声是构成音乐表现的核心,如果把文学作品比作音乐,那么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旋律就是作品的主调和叙事主题。同时,一部作品只有主音没有和声,就会失去曲调的悦耳与和谐。只有当和声加入进来,作品才具有艺术叙事性。旋律与和声是不可分的,正是两者的配合与合理的比例才使音乐具有一定的高度。文学作品亦然,含蓄性、委婉性、语言的优美性不只是其他体裁的专利,也是报告文学创作的特征。
另一个现象是作品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不够。虽然有表现比较突出的反映粮食问题的《中国饭碗》(陈启文)、《粮食,粮食》(何弘、尚伟民),表现生态保护的《治沙愚公》(陈玉福)、《荒野归途》(张赫凡)等,但还有很多作品虽然触及到了一些社会、精神层面的现象,深度远远不够。这一方面反映了作家社会责任感的缺位,另一方面说明作家创作准备的不足,甚至是仓促上阵,没有想到向题材的深度和难度探索,去寻找叙事的力量。
虽然有上述问题的存在,但从参选的作品中也能感觉到某种大可期待的未来。首先,从参选作品的数量上就能够感受到报告文学创作繁荣的态势。338部报告文学作品在所有参选的类别中是最多的,差不多都是几十万字的长篇,有的甚至是几卷本的大长篇作品,这极大表明了作家们高涨的创作热情。
其次,大时代、大事件、大眼界为作家们提供了不尽的创作来源。我们距离五四新文化运动已过百年,而今天所面临的文化变革与思想进步更加复杂、更加丰富。除了时代的变迁,还有自然、生态、社会、政治、军事等多重变革与寻路。历史交错、时代进程的大幕为作家们打开了一个个崭新的、有深度阐释价值的视域。“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在等待着作家们去真实地描写和表现,这是报告文学创作无尽的源泉与不尽的矿源。
来源:《文艺报》2022年11月18日第4版
编辑:邓洁舲
二审:刘雅
三审:陈涛、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