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以竹代塑”,粤东西北有何可为?

11月初,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上,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在会上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启动制定“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
倡议的发出,意味着“以竹代塑”已上升为国家行动,“竹产业”将在新时代的“绿色革命”中迎来新机遇。“‘竹产业’的发展将进入快车道,我们要积极做好准备,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广东健态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兰明说。
近日,广东省林业局、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等十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广东竹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广东全省竹产业综合产值达600亿元。
图片
信宜竹林种植面积保有量超20万亩。冯光钦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事实上,拥有丰富竹资源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竹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有着不俗的发展潜力。在“以竹代塑”逐渐走向现实的过程中,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各个竹业特色区县,将迎来新一轮的产业发展,同时也将迎来新一轮的产业链升级。
为什么要“以竹代塑”?
当英国铁匠约翰·韦斯利·海厄特将樟脑与一定量溶剂相混合、加热后得到一种可以改变形状的材料时,塑料的原型——赛璐珞诞生了。从那时起,塑料就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当塑料开始被大量生产并进入人类生活,塑料所带来的污染也成为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和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一道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环境。
据统计,全世界总计生产出的90亿吨塑料制品中,被循环利用的目前只有9%,12%被焚烧,其余79%最终堆积在垃圾填埋场或流入自然环境中。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1950年至2017年间,全球范围内累计生产了92亿吨的塑料制品,其中约70亿吨成了塑料垃圾,而这些塑料垃圾的全球回收率不足10%。
图片
国际竹藤中心科研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反复地实验、研究,相关人员发现,塑料垃圾的环境外溢导致了食物链里的微塑料污染,塑料颗粒已经无处不在。“无论是喜马拉雅山还是马里亚纳海沟,无论是植物体内还是胎儿体内,都有微塑料的身影。”
为了应对塑料污染,许多国家出台了禁限塑令,提出禁限塑时间表。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明确出台相关禁限塑政策,我国是其中之一。
虽然禁限塑已然成为趋势,但许多网友却表示替代塑料并不现实。一些声音认为,塑料用途广泛,寻找替代品的过程中会影响群众生活;另一些声音则指出,塑料是可塑性很强的原料,其性价比是其他材料难以替代的。
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明确了在源头减量的同时,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
寻找塑料替代品刻不容缓,在这个过程中,竹子成为众多科研人员认同的“天选之材”。“竹材用途广泛,可实现全竹利用,几乎没有废料。目前已开发的竹产品种类超过1万种,涉及衣、食、住、行等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刀叉勺、吸管、杯子和盘子等一次性餐具,到家居耐用品,再到工业领域如冷却塔竹格填料、竹缠绕管廊等工业产品,竹制品在很多领域都可以替代塑料产品。”国际竹藤中心主任费本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据世界竹藤大会披露,全球已知竹类植物1642种,已知有39个国家竹林面积约5000万公顷,年采伐量超过8亿吨。如果全球每年使用6亿吨竹子替代PVC(聚氯乙烯,一种塑料装饰材料)产品,预计将减少4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粤东粤西粤北如何抓住机遇?
“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粤东粤西粤北作为竹资源丰富地区,在“以竹代塑”的行动中大有可为。
连日来,在茂名信宜竹编企业加工车间,生产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每年9月至来年2月是信宜竹木草制品出口的旺季,期间供需两端持续走强。“我们在信宜做竹编产品出口已经四十多年了,这些年深受海外市场青睐。” 信宜市宏兴工艺制品厂有限公司经理周明霖说。
在今年举办的第132届广交会上,信宜竹编产业同样大放异彩。现场,广东交易团的竹编及藤铁工艺展区基本都由信宜的竹编企业构成,展示了多品类、多花色的竹编制品,吸引许多海外客商的关注。
茂名市的信宜竹编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信宜竹器编织工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980年,信宜竹编企业就应邀前往美、法、日等国考察并作编织表演,受到外宾赞许。
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带动下,信宜竹编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覆盖全市20个镇(街),辐射带动了当地运输、包装、饮食等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
图片
信宜怀乡,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有人在编织竹编。
“我们在美国和日本都创立了品牌,现在的顾客很注重产品质量,我们都是小批量生产,甚至个性化定制,争取把品质做到最好。”一位竹编商家告诉笔者,其厂房所生产的竹编野餐篮在国外能卖到120美元。
“以竹代塑”行动将打开竹子消费的“大市场”,但想要在市场中一枝独秀,本土是否有丰富的竹子资源,尤为关键。
在粤东潮州,东北部山区盛产毛竹,仅凤凰镇叫水坑村就拥有超过1500亩竹林,竹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近年来,潮州将竹产业纳入千亿农业产业发展方案,推动潮安区“以竹代塑、以竹治污”项目落地建设。目前,潮州以广东建中新竹材科技有限公司等经营主体为核心,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打造规模化、集约化高质量竹林基地,其中竹椅、竹花盆等各类竹子衍生品已带动农户增收超百万元。
在粤西茂名,仅信宜市的竹林种植面积保有量就超过20万亩,从事竹编工艺的达25万多人,每年出口2亿件,金额达10亿元。信宜市大山里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懂编制竹木草制品,竹编成为当地出口第一大支柱产业,由竹子编织而成的工艺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及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10月,经茂名海关监管出口的竹编制品共1026批,货值1.35亿元。
图片
复活节产品样板。
在粤北梅州,蕉岭县竹产业发展基地成为广东省首批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名单。目前,蕉岭县拥有竹林面积7984.2公顷,年产竹材370万根。全县竹资源年产值约2亿元,从事经营竹资源人口约2.1万人,其中经营面积达百亩以上毛竹林的经营大户有13家,毛竹专业合作社共有11家,毛竹深加工企业5家,省级毛竹产业示范基地2家,竹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处。
尽管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竹产业发展迅猛,但从目前来看,想深度参与“以竹代塑”行动,还需要在如何生产出高性价比的代塑竹制品方面去作出更多思考与探索。
目前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成本高是制约竹制品更广泛替代塑料制品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市面上的竹纤维一次性餐盒为例,由于产量和规模较小,原料的采收和初加工不集中,以及流水线终端制品加工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影响了成本的降低。相比较而言,一次性塑料餐具有规模化、批量化程度高等优势,成本更低。
而像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竹产业,目前大部分聚焦于装饰类产品,而非生活用品,还未能打开“代塑”市场空间,优势资源转化率低。同时,许多地方存在产业链单一且低效的现象,更是难以满足“代塑”后所出现的庞大消费市场。
图片
客家人用竹取材,制作各种生活用具。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树叶造型的竹编桌垫、精致优雅户外野餐手提袋、向日葵造型的竹编果盘……“这些物件虽然小,但是在工艺上,比传统的竹编制品要更花功夫。”信宜市宏兴工艺制品厂有限公司经理周明霖认为,“以竹代塑”要求竹制品能够全面替代塑料制品,就是要求茂名竹编产业能够实现更多的可能。
在“中国毛竹之乡”韶关市仁化县长江镇,当地竹产业从业者与周明霖有相同的观点。近年来,随着竹产业链的延长与深入,长江镇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已从以竹活性炭、食品用餐签、牙签等产品为主,逐步向竹木复合板、竹材装饰面板、竹家具、木家具等技术密集深加工领域扩展。“要看到‘代塑’之后的市场潜力,推进竹产业多元化发展,努力将竹制品的功能提上去、成本降下去。”该镇负责人说。
对此,国际竹藤组织董事会联合主席、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江泽慧建议,“以竹代塑”已上升为国家行动,应尽快在国家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加大扶持力度。比如要做好“以竹代塑”产业发展的规划、确定重点行业和产品、推动创新项目立项、支持设备装备研发、加大科研攻关及产业化等。
【统筹】陈丹佳
【撰文】韩安东 陈萍 邹祥亮 李阳诗
【作者】 韩安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