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口袋公园与城市微更新论坛”在深圳顺利召开

图片
2022年11月18日,2022年口袋公园与城市微更新论坛——“我们的公园,共同的家园”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中国公园协会主办,并在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的指导下,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广东省风景园林与生态景观协会、广东园林学会、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风景园林分会、SRC街景研究中心公园城市专业委员会、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规划专业委员会作为支持单位,协力支持。
图片
参会合影
11月18日上午,“口袋公园与城市微更新论坛”在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自然课堂举行。本次论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公园协会、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及行业协会的领导、专家出席。
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分设开幕致辞、主题演讲、嘉宾讨论、闭幕总结多个环节。因疫情防控要求,参加论坛的线下人数控制在50人以下,线上累计近2万人次收看了论坛直播。
图片
陈重
图片
图片
冯增军
图片
杜雁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陈重、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冯增军、中国公园协会会长刘佳福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雁分别发表致辞,强调了口袋公园与城市微更新对于建设健康、绿色、生态、环保的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付彦荣,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雁共同主持论坛。
北京林业大学的副校长李雄、东南大学的特聘教授童明、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静、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院院长于光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侯晓蕾、东南大学副教授周聪惠、昆山市住建局园林科科长姚健围绕论坛主题“我们的公园,共同的家园”,从理论及实践的层面,多维度诠释了近年来国内口袋公园与城市微更新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令听会人员受益良多。报告人员来自口袋公园建设和城市微更新工作领域的政府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和设计院所,覆盖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昆山多个城市,汇集了近年口袋公园与城市微更新方面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
论坛上半场
图片
付彦荣
论坛上半场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付彦荣进行主持。
图片
李雄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题报告
李雄校长分享了题为“口袋公园——宜业宜居的乐园”的主题报告。他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阐述了口袋公园建设产生的背景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通过系统分析Paley Park口袋公园产生的原因、设计特点,提出我国口袋公园建设的内涵和典型特征。他从口袋公园建设的基本类型和拓展类型两个维度,结合大量工程设计实践案例,探讨口袋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经验,并提出提升绿地可达性的途径,精准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休憩的绿色环境。最后,李雄校长在报告中提出在多个口袋公园串联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公园系统+口袋公园”多级公园体系构建的绿地系统优化布局。
图片
童明
东南大学的特聘教授、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主题报告
童明教授分享了题为“连接城市生活脉络”的主题报告。报告中提出,城市微更新所从事的是人性尺度的工作,其内容是城市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即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提升社区服务的可及性,以实现舒适便利、生态宜居的高品质城市人居环境。基于街角公园对于提升城市社会生活的基本思想,童明教授从城市微更新视角针对一种具有分形特征的社区生活圈展开探讨,同时结合梓耘斋建筑工作室于上海开展的相关实践,提炼一种以实施为导向,以连接城市生活脉络为目的,以针灸性操作为设计策略,对社区内不同层级、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空间展开连接的,具有积累效应的工作方式。
图片
高静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主题报告:
高静院长分享了题为“公园城市语境下的城市‘微空间’实践探索”的主题报告。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和存量时代的来临,城市建设方式也从大拆大建阶段进入局部提升,“微空间”改造为主的新阶段。“微空间”是实现公共生活场景与人民生活相适、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相宜的重要载体,更是公园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在城市精微尺度的具体落实。高院长通过分享成都城市建设中的“微空间”景观实践,探讨“微空间”在公园城市发展历程中的坐标定位与价值意义;同时探讨如何在“公园城市”建设语境下,通过“微空间”建设,盘活城市存量空间,激活城市空间新价值,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
图片
于光宇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景观院院长
主题报告:
于光宇院长分享了题为“共建花园·共同家园——社区微更新与微治理的深圳实践”的主题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深圳共建花园的发展背景、理念内涵、主要特征及工作流程等,提出深圳共建花园是以有机“微更新”和“微治理”的理念落实新时期深圳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离老百姓最近的绿色共享空间,是适应深圳“三高”城市特征,以绣花功夫实现“山海连城,公园深圳”蓝图愿景的最后一环。报告还结合深规院景观院在南山区粤海街道、罗湖区笋岗街道等多个项目实践,阐述共建花园全过程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工作思想,通过科学选址、广集民意、过程引导、强化认同等工作模式,融汇场地生态、文化特质,平衡多方利益诉求,以“小花园”实现“大价值”,将我们的共建花园打造成为城市的共同家园。
论坛下半场
图片
杜雁
论坛下半场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雁进行主持。
图片
侯晓蕾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
主题报告:
侯晓蕾教授分享了题为“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途径”的主题报告。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街区和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小微公共空间及其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城市微更新关注空间重构和社区激活、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侯教授结合近年来团队在城市街区以及老旧社区城市更新领域的研究实践,介绍自己和团队对城市街区和社区的自发观察、景观更新和营造研究探索。她提出景观微更新的核心思想是关注平民的景观、百姓的生活,运用专业知识对街区和社区空间进行设计和艺术提升。最后,侯教授提出希望通过艺术和设计的提升,以社会治理的视角,微介入的使这些城市小微空间得到具有人情味儿的提升和再生,并结合其可持续创新机制,综合探索小微空间的城市微更新途径。
图片
周聪惠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主题报告:
周聪惠教授分享了题为“公园社区——‘协同型’小微绿地组群的建构与规划调控”的主题报告。周聪惠副教授提出,与大体量公园绿地相比,以口袋公园为代表的小微绿地具有占地小、布局灵活、就近服务等特点,在建成区中具有显著发展优势。但由于小微绿地面积受限,游人容量较小,在规划中仅采用“随机型”的个体布局模式很难有效缓解高密度地段游憩空间的供需矛盾。为高效响应和分摊建成环境下集中的居民游憩需求,建立“协同型”小微绿地组群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周教授围绕小微绿地组群的界定、空间与功能结构、协同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绩效评估方法及规划调控策略展开研究和规划实践,从中探索城市更新背景下绿地规划范式转变以及调控方法创新的途径。
图片
姚健
昆山市住建局园林科科长
主题报告:
姚健科长分享了题为“‘昆小薇’建设经验分享交流”的主题报告。2020年,昆山推出“昆小薇·共享鹿城”专项行动指南,明确城市微更新新路径,并由中心城区“点状推进”升级为“全域推广”,累计建成“昆小薇”项目158个,包括口袋公园37个、贴心装置12个、艺术建筑15个、活力街巷14个、健身环道5个、魅力街角72个和特色花道3个,并积极推进“昆小薇”品牌商标注册,城市空更加精致,居民感受度、满意度更强。姚科长在交流中讲述了昆山市城市微更新的做法和经验,并介绍了“昆小薇”的系统化推进的规划和具体实践路径。
图片
图片
现场照片
图片
贾建中
论坛最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做了闭幕总结,他认为本次论坛举办非常成功,并从五个方面回顾了论坛对于口袋公园探讨的核心内容和方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专家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和城市微更新的工作中来,将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宜居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