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聚力 以文化人——武威文化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武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有着崇文尚德、包容创新、“书城不夜”的优秀传承。文化,是《凉州词》中醉卧沙场的豪迈,是攻鼓子激昂的鼓点,是华锐藏族民歌嘹亮的旋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贯彻落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任务,深入开展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思想教育、文化建设、文明培育等工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向着建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新武威迈出坚实步伐。
主流思想巩固壮大、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传承亮点频出、文旅融合异彩纷呈、文艺精品层出不穷、公共文化蓬勃发展,武威大地锦绣斑斓,一幅幅激扬文化自信的壮丽画卷,正在新时代徐徐展开。
图片
“‘小萝卜头’遇害时,年仅8岁,他是我国年龄最小的烈士……”近日,在民勤县薛百镇五星社区农家书屋内,薛百镇宣传干事白琼正在给孩子们讲述革命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的故事,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
“每到周末,社区的孩子们都会来这里看书、学习。”白琼向记者介绍,农家书屋除了借阅图书,还会经常性地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书香武威”建设,大力创建书香机关、书香社区、书香校园、书香军营、书香企业、书香农村,打造了“全民阅读·书香武威”品牌,让“最是书香能致远”的号召传递到了武威的各个角落,“书城不夜”文化底蕴的传承再现。
图片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基层文化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得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基层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
“这个戏唱得真好,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凉州区羊下坝镇的村民们在“送戏下乡”活动结束后激动地说。大家对于《花木兰》《梨花颂》等戏曲演出非常满意,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
近年来,我市坚持普惠为民,全力打造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阵地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力度,组织实施“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各类文体活动。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135场次,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演出,近距离感受文化的魅力。
    
武威儿女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这,源于我市不断激活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蕴含的新鲜活力。
凉州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商贸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东西方文明在这里兼容激荡,各民族文化在这里荟萃杂糅。2017年9月,凉州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肩负起研究凉州文化的光荣使命,灿烂辉煌的凉州文化自此有了传承、赓续、成长、发展的“家”。
武威市陆续设立长城文化保护研究院、五凉文化博物馆、吐谷浑文化保护研究中心,培育文化品牌,组织开展《西行悟道》品读会;出版《武威西夏碑整理研究》《斯文凉州》英文版等凉州文化专著,编印凉州文化研究——《武威文庙匾额文化专辑》和《凉州会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辑》等,对武威市的文化资源进行调查、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图片
2018年至2022年,武威市先后5次与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共同举办“凉州文化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与融合:隋唐河西文化与丝路文明”学术研讨会、“凉州与中国的民族融合和文明嬗变”学术研讨会、“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古代河西走廊的地缘与社会”学术研讨会,邀请中国社科院、国内高校等200多名专家学者来武进行学术研讨和考察调研,充分运用媒体平台宣传、艺术创演、院际交流等方式,对厚重的武威历史文化及文物进行包装和宣传,推动文化资源“活”起来,成功举办四届凉州文化论坛,持续办好《凉州讲坛》《凉州文化沙龙》,邀请余秋雨、郦波、康震等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武威进行学术考察和专题讲座,结集出版了一批高质量、有深度的学术研究成果。
与此同时,我市持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构建起了较为完整的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目前,全市有凉州贤孝、凉州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河西宝卷·武威、天祝土族格萨尔、民勤曲子戏、天祝唐卡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7项、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21项。有4名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7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7名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72名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15个传习所。
    
气势恢宏的天马文化、灿若繁星的五凉文化、博大精深的凉州儒学……悠久的历史为武威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为武威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进入文旅融合新时代,我市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坚持文化自信,深化文旅融合,不断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了众多优质文旅产品,激发了多层次消费,让文化发展有活力、旅游发展有魅力。
图片
在武威老城区,五凉文化博物馆、李铭汉故居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建成投用;在新城区,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等一批公益文体设施拔地而起,描绘了一幅幅文化名城的美丽画卷。近年来,武威市通过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重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名市战略目标,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产业春潮涌动,推动全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欣欣向荣、百花齐放。
我市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严格按照规划,科学、规范、有序、务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立足市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迥异多彩的旅游资源,紧紧围绕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加快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开发特色文创旅游产品,全面打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旅品牌形象,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全市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旅游名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项目带动,实施重点文旅项目22项,完成投资18.62亿元,占计划投资93.1%,扎实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力推动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凉州会盟纪念地、市体育场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深度挖掘宣传五凉文化、天马文化、长城文化等核心价值,力争在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产品综合开发和深度开发上取得更大成效,加速升级产业空间维度,推动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全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强化党建引领,忠实履职尽责,加大投入保障,注重人才培养,多措并举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做好文艺工作的基本职责和要求。将文艺活动与各项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市文艺事业不断发展的显著特色。
在全面展示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和生动实践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参与采风创作,举办了书法、美术、摄影等主题展,“我们的节日”系列公益讲座,组织了“书香武威·悦读经典”读书会等社区文艺志愿活动等,创作了一批主旋律作品,展示时代之进,厚植文化底蕴。
文化的竞争最终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我市按照存量优化、增量优选的原则,打造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配齐配强文化艺术人才服务力量,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图片
今年年初,我市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文化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要培育文化文艺人才集聚高地,建设引领高品质文化文艺事业发展的宝地,建立激发创作活力的扶持奖励机制,创作推出在省内外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营造高质量服务保障的良好氛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市制定出台《武威市“天马文艺奖”评奖办法(试行)》和《武威市优秀出版物资助管理办法(试行)》。“两个办法”是对实施方案的细化落实,为推动全市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助力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实现“文化兴”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文化人才培养、阵地建设、品牌打造、成果转化,积极扶持鼓励文艺工作者参展参赛,多渠道推荐宣传优秀作品,斩获一批重量级文艺奖项。《凉州攻鼓子》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并获金奖;长篇小说《国家坐骑》、歌曲《海知道》、歌曲《年画》、散文集《芣苡在野》、书法《凉州词十五首》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舞蹈《凉州娃娃贤孝情》参演第十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获金奖;歌舞剧《梦幻凉州》入选第十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一系列精美的文化艺术作品,进一步提高了武威的美誉度,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来源:武威日报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