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知识点汇总,高考日晷体型汇总解析|地理知识

古人观天察地——日晷、骨笛、二十四节气
图片
图片
日晷仪也称日晷,是观测日影记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指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是我国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计时仪器。但在史籍中却少有记载,现在史料中最早的记载是“汉书·律历志·制汉历”一节: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而“汉书·艺文志”中列有晷书34卷,但仅存书名,而无内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地平式日晷,晷面与地平面平行,晷针和晷面之间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适合低纬度使用,因其制造容易、安装简单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适合安放在公园、广场和学校等地。
赤道日晷,它也是日晷家族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其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面上的刻度等分,晷针与地轴平行,两端分别指向南北极,晷针的仰角是当地的地理纬度,北半球的晷针高端指向北极星。
地平式日晷,直晷的晷面垂直于地面放置,晷面朝向,南、北、东、西都有,晷针的倾角通常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适合中纬度地区使用。
日晷题大多与太阳方位、物影方位、纬度、太阳高度角等有关。我们要注意的是:
1.阳光或晷针投影在我国日晷北侧面上应是夏半年,南侧面上应为冬半年;
2.晷针北侧指向北极星;
3.晷针与水平面的夹角即为当地纬度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圭表,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所谓高表测影法,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图片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图片
题情景
古人观天察地——日晷、骨笛、二十四节气
      一、日晷
中国古人观天察地,了解了日月运行的周期,创造了精度很高的计时工具:日晷。常见的日晷如下图:
图片
原理:日晷是根据一天中太阳方位不同,通过固定的指针产生的阴影来测量时间的。日晷晷针上端指向北极星,由于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地理纬度,故日晷与地面的倾角θ=90°-当地纬度。
二、贾湖骨笛
位于河南省贾湖遗址(33.5°N)中发现贾湖先人将骨笛和叉形器组合起来,做成原始“圭表”,观测正午日影。下图示意该原始“圭表”使用原理(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二分二至时的日影末端位置),两根木桩按南北对位,叉形器置于南端。
图片
三、二十四节气 
主要适合的地区: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明时期人们总结出的规律。
图片
素养探究
视角1:[地理实践力]日晷图的判读方法 
(1)由于晷针上端指向北极星,故面向日晷,左侧为东,右侧为西。
(2)春秋分日出正东,晷针影子在正西(如A),即6时;日落正西,晷针影子在正东(如B),即18时。 
(3)夏半年日出东北,晷针影子在西偏南(如C),6时之前;日落西北,晷针影子在东偏南(如D),18时之后。 
(4)上午10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晷针影子在西偏北(如E);正午12时,太阳位于正南天空,晷针影子在正下方(如G),此时影子最短;下午14时,太阳位于西南方向,晷针影子在东偏北(如F)。
图片
视角2:[人地协调观]骨笛图的判读 
①处日影最长,应代表冬至日;③处日影最短,应代表夏至日,②位于二者之间,为二分日。5月1日,在春分到夏至之间,即②③之间,且正向③处移动。11月1日,在秋分到冬至期间,即①②之间,且正向①移动。
图片
视角3:[地理实践力]推断日期 
一年约365天,24个节气,故每个节气约15天,根据已熟悉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可以推断其他节气的日期,如芒种在夏至(6月22日)之前的一个节气,故约为6月7日;再如清明位于春分(3月21日)之后的一个节气,故约为4月5日;大寒位于冬至(12月22日)之后的第二个节气,故相差约一个月,约为1月21日。 
图片
视角4:[综合思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
结合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知,黄河流域夏至日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①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节气,昼夜长短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日出日落方位相同,如图中小暑与芒种,立夏与立秋,小雪与大寒,寒露与惊蛰等。
②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节气,昼夜长短相反,直射点纬度数相同,但直射半球不同,如惊蛰与清明,立春与立夏,处暑与霜降等。
图片
试题链接
1.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早年间古人就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记录时间,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以北京时间23时起数,23:00-01:00为子时,01:00-03:00为丑时,以此类推。赤道式日晷是一种计时仪器,其晷盘盘面与赤道平行,晷针与地轴平行,在太阳照射下晷针针影便能指示时间。下图为北京(39°N,16°E)故宫太和殿门前某日某时的日器晷针影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若图所示晷针针影在当日图示时刻之后消失,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针影消失时伦敦可能朝霞满天
B. 当日之后,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
C. 当日,北京的日出时间比重庆早
D. 从上海港经苏伊士运河到荷兰鹿特丹港的货船一路顺风顺水
(2)巴蜀中学地理研究小组的同学想在重庆(29°N,106°E)大礼堂前人民广场摆放一个自制赤道式日晷,晷盘盘面朝向以及馨针与地面的夹角大约是(   )
A. 朝南和北30°
B. 朝南和北40°
C. 朝东和西30°
D. 朝东和西40°
【答案】
1. C   2. A
【解析】
(1)读图,图示时刻为19:00,针影消失时,伦敦地方时约为11:00,接近正午,不可能朝霞满天,A项错误;当日晷针针影在19:00之后消失,说明日落时间晚于19:00,北京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当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可能向北也可能向南移动,B项错误;北京纬度比重庆高,当日北京昼长长于重庆,日出时间比重庆早,C项正确;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半年,北印度洋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顺时针流动,向西航行的货船不会一路顺风顺水,D项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2)结合材料,晷针与地轴平行,在太阳照射下晷针针影便能指示时间,因此晷盘盘面应分别朝向南和北,晷针与地面的夹角正式当地地理纬度,约为30°,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2. 暑期热播网络剧《长安十二时辰》,在每集电视剧开头通过日晷来显示时间的变化。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一般由晷针和晷盘组成。晷针垂直于太阳视运动的轨道平面,上端指向北极星方向。在晷盘面上刻画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盘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长安十二时辰》提到:“圣人诏令,至此刻起,直至次日巳时,长安城暂停宵禁,汝等无论来自何方何国,只需一次勘验人市,此后十二时辰内,皆可于坊间自由来往”。“十二时辰”开始的时刻为(   )
A. 9:00     B. 9:30     C. 10:00     D. 10:30
(2)夏至日晴天,长安城内日晷仪晷针的影子移动的方向应是(   )
A. 由西北逆时针转向东北
B. 由西北顺时针转向东北
C. 由西南逆时针转向东南
D. 由西南顺时针转向东南
(3)若图示日晷仪由西安移至上海使用时,晷盘与地面的夹角应该(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按日期做调整
【答案】
1. A   2. D   3. A
【解析】
(1)巳时指的是9:00,一个时辰,对应2个小时(120分钟),学生也可以通过午正指示12:00,以此来推理。故选A。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于东北方、正午在正南方、日落与西北方,影子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则影子由西南顺时针转向东南,故D项正确。
(3)北半球各地仰望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又因为晷针指向北极星、垂直于晷盘,故晷盘与地面的夹角与当地地理纬度互余;西安纬度高于上海,则移到上海后,该夹角应该增大。故选A。
3.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与指针垂直的石盘组成。其工作的原理是,将指针朝向北极星固定,通过观察指针投影在石盘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下图为我国某地某日日晷影像照片及其工作原理图。
图片
(1)根据照片中指针投影位置,判断此刻当地物影朝向_____方向。
(2)若将该日晷正确置于盐城某校园内(119.5°E,33.5°N),则日晷指针与地平面的夹角α应为____。图中P点的纬度是_____。
(3)当置于盐城的日晷指针阴影与图中虚线完全重合(当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______。
(4)用石盘背面刻度计时的时间始于____(节气),止于______(节气)。此段时间内,盐城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状况是_______。
【答案】
(1)东北
(2)33.5°      0°(赤道)
(3)12时02分
(4)秋分   春分   昼短夜长;先昼渐短夜渐长,后转为昼渐长夜渐短
【解析】
(1)根据照片中指针投影位置,可知此时为7点左右,太阳位于东南方位,因而此刻当地物影朝向东北方向。
(2)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与指针垂直的石盘组成。其工作的原理是,将指针朝向北极星固定,若将该日晷正确置于盐城某校园内(119.5°E,33.5°N),则日晷指针与地平面的夹角α应为33.5°。
(3)盐城的日晷指针阴影与图中虚线完全重合(当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2时02分。
(4)用石盘背面刻度计时的时间始于秋分,止于春分,此段时间内,盐城先昼渐短夜渐长,后转为昼渐长夜渐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