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农药效果不理想,喝农药无恙送锦旗?你对农药的误解有点深

前言
① 农民朋友在使用农药防治田间病虫草害时,往往会遇到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只能采取重喷补救的措施,除了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还极易造成病虫草害抗药性的产生。
② 有农民在农资店购买农药,回家误服后竟然啥事没有,家人在虚惊一场后,敲锣打鼓为农资店送锦旗,从而表达对农资店老板销售假农药行为的感激之情。
大家把以上两种现象,都归结于假农药所致。
这是对农药的一种误解。
图片
以上两种现象,除了假农药因素外,其实还有多种因素导致。
如第二种现象,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广泛得到普及的当下,误服少量低毒农药,根本达不到致死量(但不排除会对身体造成一些潜在损害)。
当事人之所以误认为是农资店老板销售假农药所致,其实是思想还停留在曾经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时代。
抛开假农药因素,3种错误操作也会导致药效不理想
一、二次稀释,是导致农民用药产生低级失误的“重灾区”
图片
随着农药制造工艺的不断提升,高成本、高污染的乳油类、粉剂类农药,逐渐被更能减少环境污染、更能增加农药保质期、更能提高杀虫(杀菌、除草)工艺的悬浮剂、水分散颗粒剂、可分散油悬浮剂、微胶囊悬浮剂、悬浮种衣剂等新剂型所替代
而这些含量更高、用量更少的农药新剂型,基本都是要进行二次稀释的,如玉米田除草剂、小麦拌种剂,置放较久后,大多会产生分层沉淀现象,使用前不仅要摇一摇,还要进行二次稀释,才能确保药效的充分发挥。
防治刺儿菜的二氯吡啶酸,75%水分散颗粒剂每桶水(15公斤)只需使用3-6克,如不进行二次稀释,直接倒进喷雾器内,即便进行充分搅动,也会致使部分颗粒无法彻底融化,最后沉淀在喷雾器底部,使除草效果大打折扣。
图片
不进行二次稀释,除了会影响施药效果,还会造成药害现象发生,如麦田除草剂唑草酮可湿性粉剂或悬浮剂,如不进行二次稀释,就会造成药液浓度不均匀,浓度低的药液对杂草无效,浓度高的药液会严重灼伤小麦叶片。
二、用药习惯,导致错过最佳防治时期
随着新农药、新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和传统种植管理相比较,当今农民的种植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
如预防大于治疗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新农业技术得到普及的结果,然而,也有很多农民朋友,依然保有见虫施药、见病施药、见草施药的传统理念,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当病虫草害形成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后,一旦施药量拿捏不准,就会造成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发生。
图片
以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及呋虫胺为代表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举例,在制成颗粒剂后,采取底施、穴施、沟施的方式进行提前施药,不仅能有效预防地下害虫的危害,对生长期蚜虫、飞虱、蓟马等刺吸式害虫也有卓越的防效。
而传统施药习惯,使大家完美地错过了提前施药的好处。
三、过度用药,导致病虫草产生严重抗药性
过度使用农药,依然是农业种植业的通病,尤其是一些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在不吝成本使用农药的思维模式下,往往会导致病虫草害抗药性的迅速形成。
笔者服务过一位西瓜种植户,该农户反馈西瓜黄蚜已经泛滥,30元/桶的施药成本,依然无法阻止黄蚜愈发泛滥的结果。
图片
究其原因,该农户从苗期预防开始,就采用了高品质的进口杀虫剂,当黄蚜抗性形成时,依然采取市场上最好的杀虫剂进行防治,未达到理想效果,甚至还采取增加用药量和用药次数的极端方式。
结果却事如愿违,在发现田间黄蚜已经无药可治后,只能无奈进行拔园处理。
不懂得循环渐进用药,肆意增加用药量和用药次数,是导致病虫草害难控制的罪魁祸首,在农业病虫草害防治方面,不是多投入,就能换取理想防效。
总结:农药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是保护农业的天使,用不好就是导致损失的魔鬼。
图片
农民朋友的种植思维,一定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只有在科学用药的指导思想下使用农药,不断学习新农药在田间的实际应用,并掌握新农药、新农技的应用特点,才能以最低的成本,发挥出最高效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