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这幢神秘洋楼藏着一位海关牛人的传奇事(上)

图片
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张福运在收回外国人控制的海关权利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关于张福运的生平,因信息相对缺乏,而资料之间不能吻合,有的甚至完全对不上,造成以讹传讹的内容很多。天津文史学者张翔先生通过多种书籍和相关回忆录,以及其后人在美国的一些信息,拼凑出张福运完整的故事。
图片
张 翔
天津文史学者
“天津记忆”团队成员;国际古迹遗址协会、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  会员
图片
- 常德道2号,原张福运旧居(摄影 张诚) -
前面的话
天津和平区常德道2号,位于民园体育场旁,现为某高档法式餐厅。这是一个典型的花园式别墅,但门口有两块牌子,一块写的是“林鸿赉旧居”,一块写的是“张福运旧居”。根据林鸿赉后人回忆,这栋房子应该是张福运的房产,是在张离开中国前转让给林鸿赉的。而张福运和林鸿赉均没有在此居住过。
张福运是庚子赔款的留美学生,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完全收回被英国人控制的中国海关。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张福运的事迹不为人所知。2007年出版了一本《张福运与近代中国海关》,虽然有其后人的回忆以及一些生平简介,但重点是介绍张福运与海关的渊源以及收回海关管理权的过程。在2012年出版了一本英文版的张福运的口述历史资料,颇有很高价值。这本书的名字叫做《Fu-yun Chang: REFORMER OF THE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张福运:中国海关的改革者)。这本书是198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班克罗夫特图书馆(The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对中国学者的一个口述历史项目,当时张福运已经93岁了。这个项目采访了多位研究中国的专家,包括张福运、赵元仁等。因为加州大学与张福运签署了协议,直到2012年协议终止,张福运的口述文字才得以正式出版。
图片
“1
青少年时期曾来津
张福运,字景文,1890年农历正月二十八,生于山东芝罘的福山县(今天的烟台的福山区)。根据张福运的口述,他祖籍是河南淅川,其父辈为了躲避太平军的战火而落户于山东福山县。芝罘是三口通商时与天津同时开埠的,经济发展迅速,而且教会进入烟台非常早。他父亲颇有经商头脑,与外国人做生意,并且在地产方面投资很多。
图片
图 | 1905年,少年时期的张福运
张福运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从4岁开始,与哥哥接受私塾教育。过了几年,张福运进入王懿荣的家塾。王懿荣是国子监祭酒(也就是相当于教育部部长),其更被世人所知,是对甲骨文的发现。王的经历以及忠君爱国思想对张福运影响很大。11岁,张福运进入美国长老会开办的实益学馆,当时的名称还是“毓璜顶英文学馆”(今烟台二中前身)。在这里,他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同时开启了解西方的一道门缝。
图片
图 | 张福运(右)与父亲和弟弟的合影
图片
图 | 芝罘原实益学馆
图片
图 | 张福运父亲修建的洋楼位于烟台市葡萄山路中路段东(拍摄于1989年)(邵桓 提供)
时间到了1908年秋,实益学馆的教学已经满足不了张福运的需求,于是他计划去省城济南找个学校继续学习。他先坐船从芝罘到青岛,再从青岛坐火车沿着胶济铁路来到济南。这是他第一次坐火车,当他知道这条铁路是德国人利用治外法权修筑的后,就对中国权利的丧失愤愤不已。这也是他后来在哈佛大学选择德语为第二外语的原因。
张福运生活在一个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引发了18岁的张福运思考国家主权问题,为他以后极力要收回海关权利做了思想上的铺垫。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青少年阶段,所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辈子都难以改变。一旦有机会,会以行动的方式实现青少年时期所构建的那种理想。这次出行,是改变他一生的一次活动。
在济南,他住在一位姓“易”的广东朋友家,几个月中他并没有找到适合的学校,倒是游览了不少济南的名胜。易先生建议他去天津看看,毕竟天津有更多的以英语为主的学校。于是他离开济南来到天津,当时的津浦铁路正在修建,他是坐了骡车用了5、6天的时间才到天津。在天津,住在易先生的亲戚家。此时已经是1909年春天。经过引荐,他找了一所英语学校的校长,但校长说已经过了入学季,学生太多不能插班,只有等到秋天才能入学。这让他极为失望,只能回芝罘。
但,很快他得到了一个更重要的消息,这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那就是,他了解到北京有庚子赔款的考试,可以去美国留学。但1909年首次庚子赔款考试的时间已过,他只能等下一年的考试。
时间很快到了1910年。北京,张福运参加了第二批庚子赔款考试。这批参加考试的有400多人,其中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胡适、竺可桢、赵元任、张彭春等。但是,如果去查第二批庚子赔款的留学生名单,72人中,是找不到张福运的名字的。这是为什么呢?
“2
留学哈佛  获得法学学位
张福运的口述中给出了答案。庚子赔款考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考英语和国文,国文的题目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英文的题目是“借外债筑路之利弊关系论”。张福运这方面基础很好,考得不错,获得第三名;但第二部分科学、数学却考得很差。因此只能作为候补,他需要在清华大学学习,而不能随着其他学生于当年赴美。因此在第二批庚子赔款留学生中,并没有张福运,他的名字出现在第三批赴美学生名单中。
有资料说他1910进入了清华学堂,但实际上1910年清华学堂还没有建好,因此他在北京待了几个月。正是这几个月中,他目睹了清廷最后的立宪活动,也了解了革命党人的主张,这对他是一种震动。与此同时,他发现众多外国银行控制着中国的经济,这对他刺激很大。因此他计划学经济、学金融,开一家银行来拯救中国。在这个阶段,与西方人对抗的一种心态正在他的心里产生萌芽。也就在这一时期,他剪掉了辫子。
1911年3月,清华学堂的校舍建好,他正式入学,但仅仅过了3个月,他就离开清华园,回家准备赴美留学的事情了。1911年8月10日,张福运在上海,脱下长袍换上西装,随第三批庚子赔款留学生60余人,登上了波斯号(S. S. Persia)邮轮。
9月4日,张福运从旧金山登陆美国后,又乘坐横跨美国东西海岸的火车,达到波士顿,进入了哈佛大学。
说到张福运为什么选择哈佛大学,他自己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教她英语的美国女老师建议他去耶鲁,因为这位老师有个堂兄在耶鲁,可以照顾张福运。而当张福运与他的化学老师告别时,化学老师却说:如果你想当橄榄球运动员,你就去耶鲁吧,如果想当一个学者,那就应该去哈佛。就这样,张福运改变了去耶鲁的主意。在后来访谈中,他提到王宠惠和周诒春时,开玩笑地说道“他们是耶鲁人,我不想谈”。王宠惠是中国大学文凭第一位获取者,1900年北洋大学法科毕业,后来在耶律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周诒春1909年毕业于耶律大学,后来成为清华园的第二任校长。
1911年他进入哈佛大学,1914年以优等生获得了学士学位。这一时期,他救国的思想和与列强对抗的心态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加强,唯一变化就是方式方法。原本要学习经济学当银行家,但他发现学习法律更能与列强抗衡。于是他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1917年获得了法学学位。在后来他主持的“收回关税主权”问题上,法律武器被他应用的淋漓尽致。另外,需要说明一下,美国的本科教育没有法学专业,必须拿到大学文凭后,才能进入法学院。因此1914年拿到学士学位后,张福运才能进入法学院学习。
图片
图 | 哈佛大学时期的张福运
图片
图 | 1917-1918年哈佛大学中国学生会名单,张福运名列其中(邵桓 提供)
在这里,纠正一个流传已久的错误,张福运是第一位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的中国人,而不是哈佛大学毕业的第一位中国人。根据哈佛大学的资料,第一位哈佛毕业的中国人是广东台山人陈联祥(Chan Loon Teung,1868-1917),189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化学专业。陈联祥儿子陈耀真非常出名,是中国眼科医学的奠基人,1927年波士顿大学医学博士。
张福运1917年哈佛法学院毕业后,原本计划去英国继续学习,但由于正值一战,他决定先回国。
“3
任职北洋政府关务署署长
1918年回国后,张福运开始在外交部任职。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蔡元培邀请张福运去北大讲授法学,任命信都发了。但由于需要用中文讲授,而张福运却因为英文翻译为中文而犯难,还有一点因为讲师的地位要低于教授,没过多久,他便辞职。所以,他并没有真正在北大讲过课。但对蔡元培的评价很高。
1921年到1922年,张福运作为中国代表团秘书去美国华盛顿参加了海军裁军会议,这是一战后的一个重要会议,虽然名义上是“裁军”,但涉及了很多政治和经济问题。此次会议有关中国的《九国条约》对收回海关权利有积极意义,这个事情,下一篇文字再提。
图片
图 | 1921年09月30《益世报(北京)》刊文《昨晚出京之華會代表團》张福运作为编纂组成员(邵桓 提供)
1922年2月份回国后,他的同乡交通部长高恩洪力荐张福运去向吴佩孚汇报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因为此时的吴佩孚大有统一全国之势。在洛阳,他受到了吴佩孚的热情接待,但在谈话时,张福运感觉吴佩孚对华盛顿会议不太感兴趣。反而长篇大论北京政府的无能,以及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多么多么恶劣。张福运只是听,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三天后,他回到北京,不久辞去外交部工作,去交通部担任航政司司长。
1922年11月,张福运公差去上海,拜访了哈佛校友宋子文。此时孙中山正处于革命低潮期,住在上海。张福运出身北洋,虽然一生对国民党都有所芥蒂,但他对孙中山还是景仰的。于是张福运就想见见宋子文的这位姐夫。
12月的某一天,上海莫里哀路29号,张福运见到了孙中山。在60年后的回忆中,张福运仍然对当时的见面记忆犹新。整个面谈,张福运说话很少,都是孙中山在侃侃而谈。从话语中,孙中山始终坚信革命的理想,尽管没有军队的支持,但孙中山仍不放弃武装革命的想法。此次谈话后,张福运还想进一步了解孙中山的用意,甚至于考虑斡旋孙中山和吴佩孚合作的可能性。
于是,他把想法告诉了宋子文,并约12月29日他离开上海的最后一天去再次面见孙中山。可是,就在那天早上,宋子文匆匆来到酒店,告诉见面取消,没有给出任何解释。张福运带着疑惑登上了北上的列车。
直到转年3月,他才明白为什么孙中山取消了面谈。因为孙中山要筹划见一位更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苏联的特使——越飞。越飞全名,阿道夫·阿布拉莫维奇·越飞,这次来中国,就是探讨与中国哪一派合作的可能性。越飞首先与北京政府谈,但没有成功。因此秘密来到上海,与孙中山会面多次,商讨关于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在1923年1月23日联名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这份宣言,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后来的黄埔军校、北伐战争等均与此有关,可以说,是改变中国历史的一份重要宣言。张福运在这个历史事件上,打了一个擦边球。
1923-1925年,张福运担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这是交通大学北京分校改名后的首任校长。现在北京交通大学网站上,张福运的名字也赫然在上。
图片
图 | 北京交通大学老校门
1927年,北伐运动进展顺利,新的国民政府正在筹建中,宋子文任财政部长,邀请张福运担任关务署署长兼国定税则委员会委员长。关务署是财政部下面负责管理海关事务的机构,而国定税则委员会是一个联合机构,目的是为了收回海关权利而设置的,由关务署署长兼任。
在这一阶段,张福运殚精竭虑,利用各种矛盾以及自己的学识,彻底从英国人手中收回了海关的管理权和关税自主权。
另外,有的资料写他是“首位华人海关关长”这是不准确的,关务署是一个管理机构,当时行使海关职责的还是“总税务司”。那么,总税务司、税务处、关务署是什么关系?以及如何收回海关权利的呢?
精彩讲述,敬请期待!
资料来源:天津新闻广播《话说天津卫》节目
图片提供:张翔、张诚、邵桓、唐文权、陈硕
片头题字 海报制作:唐文权
编辑 整理:刘长虹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