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医生》导演张睿:创作医疗题材不煽情,不赋予“主角光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电视剧《谢谢你医生》收官。该剧根据笙离的小说《ICU48小时》改编,讲述了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中的医护工作者们拯救一个个急重症病人、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和理解,帮助患者和家属重建生命希望的故事。

《谢谢你医生》以单元案例为主要表现形式,40集剧情中出现了大约70个案例。桐山医院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里,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救死扶伤故事正在发生。以肖砚(杨幂饰)和白术(白宇饰)为代表的急诊科医护工作者们,在抢救病人的同时,为患者和家属送上及时的心理疗愈。

老教授原本手术成功一家人即将迎接新生活了,却突发意外,没来得及和老伴好好道别就生死相离;一位父亲知道自己已是肝癌晚期,担忧女儿花费太多钱影响未来的生活,而拒绝做检查,得知父亲苦衷的肖砚选择尊重患者意愿,帮助其善意隐瞒女儿。

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程国栋单元中,儿子程为良心急掌掴患病父亲后愧疚落泪,原来他长期照顾父亲压力太大,无处排解,才做了错事。剧集通过肖砚等医生的视角,提醒观众在关注病人身体是否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患者家属的身心状态。

日前,《谢谢你医生》导演张睿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分享创作这部剧的心得。张睿曾执导过《刑警队长》《余罪》《莫斯科行动》等影视剧作品。面对现实主义题材,他要求自己更符合真实情况,并用相对克制的情感去创作。

中青报·中青网:最初你希望拍出一个怎样气质的医疗题材作品?

张睿:因为我选择的背景是急诊科,具有突发性、不可预知性,24小时随时会发生各种事,我想要表现出那种节奏感。这种很急迫的情况,更能体现医生、病人、家属等人物的张力,包括他们情感的流露。

我们后来选择从医疗情感关怀角度出发,把重点放在事件之外,展现人物的命运、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可能是和其他医疗题材剧不一样的地方。

中青报·中青网:在塑造肖砚和白术这两个角色的特质上,你有哪些考虑?

张睿:肖砚和白术这两个人,一个人坚持的是医学,一个人坚持的是人学。中国人很注重人情,跟国外理念不太一样。在这种传统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的医学观念冲突中,有很多问题能够引起观众共鸣、思考和讨论,这是创作现实主义题材剧的一个方向。通过肖砚和白术从冲突到最后融合的全过程,我们会发现,在中国,要把医学和人学结合起来看待,才能更好处理问题——因为每一个人的境遇、家庭情况不一样,我们除了要关心病情,也要关心病情背后的具体情况。

另外,我希望观众能够看到医生的难处、理解医生。他们本质上也是普通人,有自己家庭的困境,也会面临自己和家人的生老病死。大家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个社会才能良性地发展。

中青报·中青网:创作这部剧前你们进行调研,有哪些触动你的地方吗?

张睿:在北大国际医院体验生活的时候,我亲眼见到他们急诊科的医生讨论病情,会从各个角度去讨论如何救治,还会考虑病人的实际情况、家庭情况。专业医护人员真的是方方面面问题都会考虑到,非常周到,非常细致。

这就是“以人为本”。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在剧里也表达了,医学发展到今天,依然有很多病症还没找到医治的方法。我们该怎么对待患者?还是要多去关心、安慰和陪伴,让他们更好地活着。当我们不能阻挡患者身体上的病痛时,至少能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舒缓。

中青报·中青网:每个单元也更多展现了过程和人物情感,而不只是关注结果。

张睿:我们征求过真实医生们的意见,他们说,送到EICU和ICU的患者,救不好的占大多数。基本上这是要“坠入悬崖”的一群人,医生尽力去拉他们一把——能拉回来是万幸。因此,剧中我们没有刻意给医生赋予主角光环,说他(她)治了就能治好,这也是不符合规律和实际情况的。 

中青报·中青网:为什么选择比较克制的方式去展现剧中人物情感?

张睿:我本身就是一个不是特别喜欢煽情的人,我观察过这些医生,他们见得太多了,没有时间抒发感情,所有时间得用来救下一个人。所以通篇我们都选择相对克制冷静的拍法,更符合真实。

《谢谢你医生》播出之后,我发微信问参与指导拍摄的医生们,看剧了吗?他们说,没有时间看剧。疫情期间,他们工作量又增加了。我觉得,对于这样一群人,我只能由衷地说:医生,谢谢你。言语已经没有办法表达我这种感情。 

中青报·中青网:创作这部剧对你心境有何改变?

张睿:看了这么多,我感觉活好当下、珍惜当下是最重要的。做好我们自己眼前的事,这样未来才能会更好。无论哪个行业的人,都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个社会上的。大家能互相理解、包容、帮助和关心,这是最重要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