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增0+2,全国日新增本土感染破3万,专家:未来半月是疫情高位平台期

今天(11月24日)下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市卫生健康委进行网络发布,通报我市疫情防控、区域风险等级调整等有关情况。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发布:11月24日,上海新增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市、区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机制立即响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相关人员排查、采样检测和防控管理,落实相关场所及环境终末消毒等防疫措施。
感染者1:女,33岁,居住于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朱家弄村,常态化核酸检测中发现结果异常,经疾控部门复核为阳性,被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现已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隔离医学观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感染者活动轨迹除居住地外,主要涉及闵行区申旺路18号,普陀区富平路737弄1号,浦东新区曹路镇顾东村新屋190号、万安街599号山姆会员商店(外高桥保税区店),静安区灵石路851号满益醉东北铁锅炖(灵石路店)
感染者2:男,77岁,居住于上海市松江区九里亭街道涞亭北路99弄,常态化核酸检测中发现结果异常,经疾控部门复核为阳性,被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现已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隔离医学观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感染者活动轨迹除居住地外,主要涉及松江区涞寅路72号上海益丰大药房,虹口区四川北路2288号,普陀区杏山路598号商铺
截至11月24日16时,共排查到这2例阳性感染者在沪密切接触者299人,均已落实隔离管控,其中211人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余正在检测中。
累计筛查相关风险人员110565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累计排查相关场所的物品和环境样本145件,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和《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相关规定,经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决定,将下列区域划为高风险区:
宝山区顾村镇朱家弄村龚江村民小组
松江区九里亭街道涞亭北路99弄奥林匹克花园(南区)153号
将松江区九里亭街道的其他区域划为低风险区。
日新增本土感染破3万
11月23日,全国新增本土感染者波及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广东超9200例,重庆超7700例,北京超1100例,重庆已连续四天本土感染者超过6000例。此外,新疆、河北、河南、甘肃、陕西等地23日新增本土感染者均超500例
11月11日,“二十条”发布,此后国内多地积极跟进,但随着疫情趋势的严峻,各地防疫措施随之收紧
近日,北京、广州、哈尔滨、江西宜春等多地发文要求外来人员“三天三检”。此前,多地对外来人员的要求是“三天两检”
图片
北京
北京从11月22日起,要求对所有进返京人员进行落地“三天三检”,即抵京后前三天,每天须完成一次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未出前,居家不外出。抵京满三天未完成第三次检测的,北京健康宝将弹窗提示。
图片
深圳
11月23日,深圳发布“8号通告”称,所有来返深人员,抵深前进行申报,抵深后严格落实“落地检”及“三天三检、不聚会、不聚餐、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等措施。
图片
宜春
江西宜春市疾控中心11月23日发出通告称,外地来(返)宜人员抵宜后须落实“三天三检”,对未按时完成核酸检测的人员赋黄码。
图片
郑州
11月24日,郑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指出,郑州对主城区(市内八区)流动性管理5天,在11月25日0时至11月29日24时,郑州市主城区开展每日核酸筛查,其间减少人员流动,郑州将用五天时间打一场攻坚战。
图片
多地
此外,11月23日以来,河南郑州、湖南长沙、湖南郴州、黑龙江哈尔滨、江西南昌、上海等地发布通告,明确外来人员抵达5天内不得进入餐饮服务、商场超市、农集贸市场、美容美发、室内健身等公共场所。11月24日,“上海发布”称,经防控部门审核的跨省市通勤人员随申码等不显示“来沪返沪不满5天”
“具体到某些防疫细则,全国不可能实现完全统一化,要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防疫。”流行病学专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姜庆五说,“二十条”的出台是想实现精准防疫和常态防疫,但全国的疫情状况千变万化,想通过“二十条”就将所有事情都囊括其中,不太现实。
在这位病毒学家看来,曾有研究表明,对感染者连续进行三次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基本上98%的感染者都能找出来,“三天三检”正是基于这样的原理去考虑的。
“这些防疫措施的机动调整算是各地的一种摸索,需要一个过程。”一位公卫专家指出,就目前全国疫情来看,从这个月10号开始,到下个月10号左右,会是一个疫情高位平台期。
国内一名流行病学专家表示,各地其实一直在优化防疫措施,一些地方比较好的措施要尽快和其他城市实行交流共享,比如广州、北京的疫情,感染人数增长快,可以注意到,这些城市的流调信息已经简化。
在11月上旬召开的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会议上,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公开谈到,最近随着中国防疫“二十条”的发布,很多人对未来中国走出疫情有更多的期待,“我们内心非常清楚,最终走出疫情看的肯定是科技,但现在生物医药所做的这些贡献是不是已经提供了充足的支撑?相信中国有能力来支撑整个抗疫,走出疫情”。
来源:东方网综合上海发布、中国新闻周刊
编辑:柚子、33
审稿:钱程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