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等优质房企的涅槃重生

11月24日,碧桂园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碧桂园共获得三家银行逾1500亿元综合授信支持。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仅中国工商银行就与万科、金地、绿城、龙湖、碧桂园、美的置业、金辉等12家全国性房地产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意向性融资总额达6550亿元。
今年以来,尤其是进入11月,监管层对房地产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截止到目前,年内已有超万亿资金直接支持房地产企业。
先是今年上半年对房地产并购贷款及并购债支持规模超1000亿,5至8月示范房企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及全额担保发债融资有100亿,8月保交楼有2000亿专项借款,9月对房地产新增6000亿贷款,加上“第二支箭” 约2500亿元债券融资,总计超万亿资金。
一系列的举措表明,金融机构对房企尤其是优质民营房企的输血已正式开始。
目前,楼市面临着两大问题,分别是:一、房企现金流紧张;二、需求不振,预期转弱。
房企现金流方面,2020年8月政府出台了针对房地产企业的“三条红线”,即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
根据房企“踩线”情况不同,会按照“红、橙、黄、绿”四档来控制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长速度。简单来说,就是控制房企的负债,对于踩线的房企,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再提供贷款。
根据相关房企2022年年中财报显示,碧桂园、中梁、金科、招商等企业仍踩1条红线,属于黄档;时代、首开、中南、绿地等企业踩2条红线,属橙档;富力、中交地产、建业、蓝光等房企踩3条红线,属红档。
除了针对房地产企业的“三条红线”以外,政府在同年12月还出台了对银行的“两条红线”,第一条红线是“房地产贷款占比”,针对各类型银行贷款设置房地产贷款比例的上限,例如大型银行不得超过40%,中型银行不得超过27.5%,其他小型银行、村镇银行的比例更低。
第二条红线是“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对各类型银行贷款中居民房贷的比例设置上限。其中大型银行不得超过32.5%,中型银行不得超过20%,银行规模越小,比例同样也越低。
以上共五条红线,相当于在融资和回款两个方面套上了“枷锁”,同时也给银行套上了“紧箍咒”。自此,金融机构甚至到了谈房色变的地步,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是沉重一击。
图片
楼市所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需求不振,预期转弱。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8%,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2%,销售额下降26%。
市场的下行,不仅受疫情的拖累,还与当下经济大环境相关,具体是经济增速从快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房地产增量时代逐渐转向存量时代。城镇化到达一定阶段,不再有过去那样巨大的需求。此外,国际经济环境整体疲软、滞胀对供应链的影响同样带来不小的冲击。
图片
先是房企融资被卡了脖子,市场的下行又让房企赖以生存的经营性现金流阻塞、断流,部分房企的生存状态用垂死挣扎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然而寒冬已至,春天也不远了。
11月23日,央行网站正式发布了“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共16条内容,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供给端到房企以及下游单位和个人的需求端提出指导性意见乃至实操细则,简称“金融16条”。总结出来,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支持房企融资。不仅强调“对国有、民营等各类房地产企业一视同仁”,还对银行不敢给房企贷款排除障碍,指出“对于新发放的配套融资形成不良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已尽职的,可予免责”。还给了房企一个救命仙丹,提出房企债务到期后可以延期一年。
二、 多渠道提供资金。提供包括开发贷、债券融资、信托贷款、并购贷、“保交楼”专项借款等多种形式的融资;
三、 对银行的枷锁有所放宽。第13条专门提到延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过渡期安排,这是对“两条红线”的放宽。
四、 保障买房者的合法权益。不仅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还对延期贷款的个人征信加以保护。
可以说金融16条是对房地产问题的一次疏通,每一条都直指问题的核心。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对民营房企融资的支持是针对资质良好的优质房企。强者恒强的格局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图片
作为行业龙头的碧桂园,早在2018年6月底就开始目光敏锐的对投资踩刹车,减少土地开支;另一方面,碧桂园近几年加大力度销售酒店、商业等大宗资产,并大力拓展“代建”业务,谋求轻装上阵。
行业艰难形势下,2022年上半年碧桂园仍然实现了92%的销售回款率,净经营性现金流为正,有息负债总额与去年底相比下降7.6%,净借贷比率48.1%,继续稳定在民企最低区间;现金短债比达2倍,且年内已无境外美元优先票据到期。
销售业绩方面,前10个月碧桂园以权益合同销售金额3094.2亿元继续位列行业第一 。
碧桂园这轮获得1500亿元的授信支持,以及12家房企的授信。优质房企等来的是过往几年里坚守和精进之后的一次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