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山,治理新篇

巍巍五桂,泱泱岐水。伶仃洋湿润的海风,拂过苍翠的五桂山,轻抚碧波荡漾的岐江河。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等诸多荣誉,中山对于城市环境的重视早已深入肌理。

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今年,中山正式启动美丽中山建设三年行动,围绕生态环境整治、人居环境优化、城市管理提升、综合交通构建、美丽乡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六大方面,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充分彰显自然生态之美、城市宜居之美、和谐善治之美、全域畅顺之美、岭南水乡之美、香山文化之美。

美丽中山的画卷,正在伟人故里徐徐展开。

今年,中山正式启动美丽中山建设三年行动。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生态为魂

建设“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美丽家园

16条外江奔涌而过,1041条内河涌密布交织,赋予了中山岭南水乡的城市底色,也成为了中山提升城市环境的一道“必答题”。今年5月,中山吹响了水污染治理大兵团作战的号角。在中山市治水办的统筹下,中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三军联动发力,横跨14个战区开展攻坚,坚决啃下水污染治理这块“硬骨头”。

半年时间过去,大兵团治水的成效开始显现——

“这一刻,我们等待已久了。”南朗街道河长办常务副主任王华煜激动地说。今年9月,大溪、大车南、北渠等一批南朗流域未达标水体治理截污工程先后通过验收,投入使用,意味着数万名南朗居民周边水环境将得以改善,河涌黑臭局面将被改变。

污水池内的污水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后,变为一股清流注入石岐河。眼前这一幕,让在场的治水作业人员倍感振奋。10月,珍家山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正式通水,在短短8个月完成了二期扩建工程,是本轮中山治水攻坚中第一个动工的污水处理厂,也是第一个实现当年动工当年通水的项目。项目通水后,将显著改善中山城区环境、改善石岐河水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数据不会说谎。截至今年11月,非中心组团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11个项目已全部开工,累计已进场施工河涌319条,累计新建截污管道超540公里。11月底,中山市9座新扩建污水处理厂将陆续进场施工,建成后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将提升39万吨/日,加快补齐污水收集、污水处理短板。

治水不仅要为“污水”找去路,更需从源头根治污染,这就涉及到工业生产模式的改造提升。为此,中山大力推进工业领域绿色发展,加大力度引导、支持工业企业通过清洁化改造等措施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目前已投入83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支持83家企业开展绿色发展项目。今年以来,全市新增清洁生产注册企业104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企业100家。

中山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说明——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非二选一的选择题,而是引领城市发展的双轮马车。

翠亨湿地公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练“绣花”功

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只要天气允许,我们每周出机飞行巡查三四次。”在岐江河流域附近,中山市城管和执法局执法人员,正在执行本周的一次巡查航拍工作。经过一番调试,只见一台四翼无人机缓缓升空,化身“空中侦察兵”在城市上空巡查违法建筑。

为什么要引入科技“硬核”手段?先要了解违建查处的难点。中山市城管和执法局执法一科科长彭进和介绍,由于部分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不配合调查,城管执法部门没有相关强制执法措施,导致调查取证工作往往难以开展。无人机侦察就是中山市城管和执法局引入科技“硬核”手段执法的缩影。

此外,查处违法建筑涉及询问、调查、认定、听证、事先告知、行政救济等诸多程序,直接影响对违法建设行为的及时处置。这些都成为了整治违建的难题。

为此,中山市城管和执法局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保障。首先,以中山市城管办名义印发《2022年违法建设治理工作方案》,部署全市各镇街将违反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农业农村等法律法规的建(构)筑物一并予以摸底排查。

在执法处理的后端,中山市城管和执法局再次修改《中山市违法建设治理考核办法》,每季度对全市各镇街违法建设治理工作开展监督考核,重点考核各镇街案件执行、新增违法建设查处、存量违法建设消化等相关事项,避免违法建筑卷土重来。

随着一个个违法建筑被拆除,城市“颜值”得以大幅提升。目前,中山全市共治理各类违法建设超256万平方米,提前6个月超额完成省下达的2022年治理违法建设142万平方米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80%。

以“绣花功夫”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正是建设美丽中山的诚意体现。城市管理不仅需要精细化,还需要智慧赋能提升治理水平。以入选省智慧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地市为契机,中山坚持数据赋能、系统集成、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全面建设中山“城市大脑”,构建市域治理“一网统管”新格局,利用中山市综合网格调度指挥系统,汇聚基础地址和房屋数据超343万条、视频监控超1万路,发现网格事项18万余件,办结率超98%。

内联外通

融入湾区交通网 实现“60 30 15”时空圈

城市要发展,交通必先行。11月16日,深中通道中山大桥西侧非通航孔桥最后一片钢箱梁完成架设,距离全线通车再近一步。一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深中通道的通车将深刻改写深中两座城市的发展格局。

“十四五”时期,中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投入超2000亿元,总体建成东承西接、南联北融、内通外联的珠江口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努力推动区位优势向交通优势转变。

到2025年,中山将基本形成“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三环十二快”高快速路网、“三纵三横”轨道交通网,实现“60 30 15”时空圈:中山市与大湾区相邻城市1小时内通达;中心城区与外围镇街、各镇街与深中通道30分钟通达;各镇街中心区与邻近高速公路出入口间15分钟通达。

今年6月,南朗快线中顺互通正式完工通车。这意味着南朗快线与翠亨快线两条干线公路实现了互通互联,既方便来往中山城区与南朗街道的车辆出行,也方便了民众、火炬的车辆通过中顺互通直达深中通道出入口。南朗快线中顺互通的建设,正是近年来中山让内外交通“连起来、顺起来、快起来”的一个缩影。

外通内联,打通道路“肠梗塞”,畅通交通“微循环”,也是提升交通水平的重要方面。“治理交通拥堵节点”已被列入今年中山市民生实事内容。截至11月,中山市公安局已完成机关三幼片区、沙石公路片区、博爱二路至四路路口等10多个交通拥堵节点的优化改善工作,推进交通事故黑点排查治理工作,完成130处隐患治理。经过优化,今年1至10月,中山市主城区交通拥堵指数平均为1.29,同比下降了2.3%。此外,中山市首条“潮汐车道”已在东区街道沙石公路开辟,晚高峰时段允许该路口东进口车辆借“潮汐车道”行驶,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宜居宜业

打造大湾区性价比最高城市之一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中山的城市宜居性价比较高。兼具现代化城市设施和多样化生态肌理的中山,已成为珠江西岸一张亮丽生态名片。

在澄碧晴空下,穿过西江横栏碧道的十里葵廊,闯入梦幻般的田园花境,可细赏西江碧波荡漾,尽情呼吸沁人心脾、清新宜人的草木芬芳。以“构建一条品味珠三角农业田园、岭南水乡的生态游憩魅力廊道”为目标,横栏镇高度融合花木产业,把西江碧道横栏段打造成为融合了生态和旅游体验、最能体现珠三角田园魅力的生态游憩廊道,成为广东万里碧道“十廊串珠”上的特色一环。

而在伶仃洋畔,翠亨新区香海路北段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香海路北段道路工程北起横门大桥,南至翠亨快线,总长约4370米。香海路将是中山首条园林景观式海滨公路,未来还将进一步延伸至珠海,与珠海共建具有浓郁湾西风情的“情侣路”。这些都是中山不断拓展城市公共绿色空间,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的生动写照。

除了优越的生态环境之外,住房保障也是评价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考量因素。在优化住房保障方面,中山不断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创新和完善住房制度机制,出台《中山市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方案》《中山市“香寓·城南时光”人才保障房管理和入住审批制度(试行)》等政策,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全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筹集认定火炬开发区生物人才谷、火炬开发区佳能A栋工业宿舍区和香寓·城南时光公寓等15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3918套,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2022年筹建任务,完成率达130.6%。

长江水库。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产村融合

美丽乡村带动“美丽经济”

岭南的冬日午后,微风和畅。南区的曹边村,一座有着彩色玻璃窗户的老侨房里传来了悠扬的琴声,循着琴声,跨过门槛走近房子,一股茶香扑鼻而来。原来这栋侨房已被一对夫妇承包下来,取名“左琴右茶”,为游客提供品茶、听琴的雅致体验。走出侨房,路旁一片熙熙攘攘,村民们将自家的“拿手”小吃、饮品以及种的蔬果放在路边摆卖,颇有乡村的味道。

这样和美的画面经常在中山的乡村上演。经过多年的打造,这些乡村各美其美,成为了中山以及周边游客周末放松身心的好地方。在打造“近悦远来、道法自然”美丽乡村方面,中山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今年,中山延续去年开始的市领导挂点联系示范村制度,把13个市领导变成乡村建设的统筹者、13个市直部门变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者,串珠成链,持续打造大湾区样板精美农村。

为确保每个镇街80%村居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中山完善“美丽指数测评”等体制机制,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大讲堂”“正负面清单”等新举措,为打造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标杆提供了坚实保障。从今年3—10月的美丽乡村指数测评来看,通过建立美丽乡村指数测评机制,实现镇街常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中山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好。通过“回头看”8个月的测评,共发现农村环境整治问题1.73万个,至今近九成已完成整改。与此同时,利用荒地、废墟因地制宜建成农村“四小园”,把环境“黑点”变成亮点,目前已建成农村“四小园”1550个,提前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乡村变美了,经济也同步“美”了起来。一直以来,中山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今年推出了横栏水乡花田农业观光游、神湾镇美丽乡村风貌带等2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结合雍陌村、安堂社区历史风貌、资源,选择岭南建筑老屋进行改造,打造精品民宿。大涌镇安堂村安堂长堤路规划的特色餐饮区,以及在双桂下街规划的民宿休闲区也在有序推进中,目前特色餐饮区已有商家进驻,民宿也已经顺利开业。相比之下,三乡镇雍陌村的业态已经初具雏形,酒吧、饼屋、咖啡厅等文旅元素已经开始运营,结合郑观应故居群以及雍陌艺术广场,雍陌的文旅元素日渐丰富,成为周边游客热衷的旅游打卡点。

厚植根脉

让城市文明触手可及

沐浴着冬日的暖阳,漫步于孙文中路,中山这座城市的历史在一步一景间悄然浮现。其中,今年新落成的中山市博物馆新馆格外显眼,设计线条流畅简约,院落式的布局彰显古色古香,传统与现代在此巧妙融合。

博物馆承载着一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悠久的香山历史,是中山的文化瑰宝,更是每一个中山市民的精神财富,持续而永久地散发出强大的内在力量。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施文化兴城五年计划,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全面提升中山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创造力。

以中山市博物馆新馆启用为契机,香山古城保护活化项目正加快推进,以孙文西路步行街片区活化提升为重点,加快打造“香山古城、美丽中山”城市品牌……

香山历史文化璀璨如星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但文明不仅仅是星辰光辉,也是街头微光。实现文化兴城,需要厚植城市文化根脉,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可知可感、触手可及。今年,中山市将“香山书房”建设工作纳入市十件民生实事,提出年内打造不少于100家“香山书房”,进一步擦亮香山文化城市品牌,目前已完成94家,地点包括学校、商圈、社区、公园等多种场所,覆盖全市23个镇街,总流通人次达数十万。

与此同时,中山正着力打造“家门口”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通过盘活融合一批学校、图书馆、民俗馆、村史馆等基层单位,把文明实践活动拓展到田间地头、小广场、家门口,构筑“布局合理、群众便利、出户可及”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实现从“人追阵地”向“阵地追人”。目前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77个,已实现全市镇街、村(社区)100%全覆盖。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美丽中山建设工作结出了丰硕果实。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站在新的起点,中山将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书写城市建设的新篇章,以更宜居的生态环境、更优的城市品质、更美的城市面貌,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苏芷妍

【图片】叶志文 卢子衡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