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全市各类医疗机构功能怎样精准定位?

图片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巡礼
聚焦“1+9”政策体系
图片
打造“一大医疗集团、两大医专联盟、三大医疗共同体” ,逐步将市级综合医院建设成为“大综合、强专科”,将各区级综合医院建设成为“小综合、大专科”,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健康守门人”……近日出台的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1+9”政策体系,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列出任务清单、责任单位和时间表、路线图。
记者了解到,我市通过优化医疗资源整体布局,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鼓励差异化发展,形成专科特色明显、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良好办医格局。
到2025年,基本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实现“小病不出区、大病不出市”,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事业发展规划先行。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内蒙古2030”实施方案》《自治区“十四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乌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我市编制《乌海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与举措、保障措施等,同时,区分不同类别方向编制各类事业专项发展规划。
在此基础上,我市落实调整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整体布局,强化医疗机构“合纵连横”,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体系3大项9小项任务。
明确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布局。研究分析全市历年人群疾病谱,找准对人群健康影响较大的疾病种类,结合周边地区人群发病情况,确定全市整体医疗专业学科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专科医院建设计划,拟订市级层面的心脑血管、骨科、肿瘤、呼吸等专科医院建设方案,这一工作预计年底前完成。
确定市级综合医院学科建设发展方向。按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设要求和建设目标,根据市人民医院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及软硬件条件,确定8—10个主攻方向,补短板、强弱项,在2025年之前建成5个以上自治区级重点学科。
明确区级综合医院功能定位。按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建设要求和建设目标,各区级综合医院根据各自人才、技术、软硬件建设及资源禀赋、相对优势,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布局的专科医院建设计划框架内,申报各自发展方向,由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综合分析研判后,提出功能定位计划。
延伸各级专科医院服务内容。 按照“一院多区”建设思路,定向积聚优质医疗资源,鼓励各专科医院选定特色专科,延伸医疗服务内容,探索在市妇幼保健院开设儿科、市传染病医院开设胸科或肺科、市职业病防治院开设老年病科、市精神卫生中心开设睡眠科等,促进专科医院在实现现有职能基础上,向高精尖专科医院方向转型,拓展服务人群范围。2023年6月底前基本确定发展方向,2023年底前完成基本建设。
全面推进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综合改革示范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打造“一大医疗集团、两大医专联盟、三大医疗共同体”,组建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各专科医院、区级医院、民营二级以上医院为成员的城市医疗集团;由市蒙医中医医院牵头、海勃湾区中医院、各区医院中医科、基层中医诊所(室)参加的传统医学专科联盟和由市妇幼保健院牵头、各区妇幼保健机构参加的妇幼保健专科联盟;各区二级医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组成部分的县域医疗共同体。
建立医疗机构同业合作新模式。成立全市医疗资源统筹协调机构,宏观指导各医疗机构相互合作,畅通人才、信息、技术、资金有序流动渠道,充分发挥积聚效应。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分工协作、资源与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由医疗集团、专科联盟、医共体牵头单位统一规划内部资源分配、学科建设、人才流动及培养等事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大型检查结果互通互认,人才资源双向有序流动,技术上互相扶持支援。2023年底前实现该新模式运行基本顺畅。
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范围。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各医疗机构执业范围、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及改革目标,严格限定所属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范围。市人民医院作为全市唯一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主要承担全市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各专科医院主要承担专科诊疗;各区级综合医院主要承担区域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特色专科诊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及承担普通门诊、特慢病诊疗。
充分发挥医保付费制度引导作用。深入落实医保住院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制度,在总权重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论证,适当调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症、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病种病组权重,引导三级医疗机构积极收治重病、大病患者,发展新特技术,提升技术水平,二级医疗机构收治常见病、多发病患者,促进患者分流。深化门诊统筹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发挥好“健康守门人”作用,报销比例适当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引导参保群众普通门诊、门诊特慢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解决。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加大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制定激励措施,引导全科医生到基层执业。出台执业医师多点执业具体操作办法,面向基层一线放开执业医师多点执业,通过市场化机制鼓励引导二级以上医院在职及退休高年资医生到基层执业,此项任务要在2023年6月底前完成。
(记者:张玉珑 董岩)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