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内山书店”回归记|鲁迅之孙周令飞:就像一个梦实现了

图片
青咖色砖木外墙、西式山花点缀,日式木格窗、红瓦坡顶、中式橱窗,在四川北路山阴路口停步,凝视眼前这栋沿街建筑,时光仿佛倒流。从被脚手架围起开始修缮,到拆去围挡逐渐露出真容,11月第一天,98岁的这栋文物保护建筑挂上了新的店招——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
图片
11月26日,店门打开了。见证鲁迅先生晚年诸多重要活动,连接革命者与国际进步人士的这家书店,即刻起以全新面貌融入这片街区新的市民生活。专程来沪的鲁迅长孙周令飞说:“就像一个梦实现了,多年记挂的念想成为现实。”
图片
图片
“我叫周树人。”
“哦,您是鲁迅?久仰大名。我知道您从广州来到上海,但是我不认识您,真对不起。”
图片
施晨露 摄
在回忆文章中,内山完造曾这样记述二人第一次在书店见面的场景。如今,这段对话在书店临街的一面白墙呈现。“自从我们贴上了这段话,总有路人经过,趴在玻璃窗前细细端详,然后若有所思地离开。”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总设计师沈晓明说。
图片
隔着玻璃张望书店 施晨露 摄
1927年3月,鲁迅在广州与陈延年会见,4月,在黄埔军校发表了著名的《革命时代的文学》演讲。9月,他离开广州来到上海。当时,他意兴阑珊,从日记看,似乎并不想在上海久居。这座流淌着红色血脉的城市,最终留住了鲁迅。他一待就是近十年,直至去世。
近十年里,鲁迅撰写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等十余本杂文集;他帮助进步青年,以笔作投枪抨击黑暗时代。去世前一个月,他在虹口大陆新村的寓所里写下“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图片
李茂君 摄
1927年10月5日,鲁迅初到上海的第三天就专程前往在虹口售卖进步书籍的内山书店买书,此后,这里成为贯穿鲁迅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据统计,鲁迅曾500多次来到内山书店,购入1000多本书籍,而为友人代购的图书更是不计其数。
图片
当时的内山书店位于魏盛里(现四川北路1881号),1929年迁至施高塔路(现旧址所在地),鲁迅也在不久后搬到距离内山书店仅二百米左右的拉摩斯公寓居住。几年后,鲁迅再次迁居的大陆新村也是由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介绍入住的,距离书店仅一个路口之遥。
与友人来往,与革命者和国际友人会面,买书、收转信件和避难,鲁迅在内山书店的种种活动促成了他与内山完造的深厚友谊,也让内山书店成为其生命的重要据点。
图片
书架上有内山完造送给鲁迅之子海婴的日本玩偶金太郎 施晨露 摄
“在鲁迅生命中,有两位日本友人至关重要,其一是鲁迅未成为鲁迅前,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其二是鲁迅成为鲁迅之后,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完造,甚至在他去世前几个小时最后写下的文字就是给内山的求救便条。”开业仪式上,周令飞指着书店大门说,“多年来,我们与内山家族从未断过联系和交往。2017年在北外滩举行的纪念内山书店成立100周年活动之后,我与内山完造先生的侄子、负责东京内山书店的内山篱回到这里,就在这个门口,在内山书店旧址的铭牌前握手留影。父亲周海婴生前也一直牵挂着内山书店。”
图片
“鲁迅在为《呐喊》捷克译本所作的序里说,‘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是用文艺来沟通。’希望这家新的书店可以成为一座新的沟通桥梁。”周令飞说。
内山书店旧址所在的新式里弄建成于1924年,再过两年就将迈入百岁大关。鲁迅与内山书店重合的岁月是其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后来几经辗转,曾先后为中国人民银行、工商银行使用,这里仍以上海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的身份存在着。
图片
图片
施晨露 摄
紧邻内山书店旧址,四川北路山阴路口的新华书店“承包”了不少虹口小囡的童年记忆。“放学必经之路,在原来的新华书店读的《朝花夕拾》”“在这里买过很多教辅”“走路三分钟到达的书店,天天盼着开门”……
图片
11月25日,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开业前夜  王文彦 摄
经历了近一年规划、设计、修缮,由内山书店旧址、前新华书店山阴路店和周围空间贯通后修缮改造而成的“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让这座文物建筑以新的名字传承历史内涵。书局由虹口区、上海新华传媒连锁、长远文化集团、工商银行上海虹口支行联合打造,历史上仅100余平方米的内山书店被扩展为800余平方米的新型城市文化综合体。
图片
图片
书局上下三层,外立面依据历史照片还原。“我们找到了一张清晰的外立面照片,可以看到当时的一层墙面为斩假石,二三层为卵石墙面,门口有铁栅栏,阳台有可伸缩的遮阳棚。在内山书店旧址这个单元,做了一一复原。”在沈晓明看来,历史建筑的“修旧如旧”要成为“真正的历史的建筑”,只有真实才有力量。步入室内,松洋地板和吊灯也是依据历史特征设计并还原的。
图片
内山书店老照片
图片
设计图  均设计方提供
除了“硬件”,读者走进书局更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氛围的浸入感。书局入口的小黑板告示着当天的活动。在《上海下海》中,内山完造写过,“书店初期,我们只敢从东京堂一本一本进新书,慢慢开始两三本进货,也就意味着书店已经稳步发展了。有客人提出:‘要是能告知一下新书书目就太好了’。”
黑板旁,是用纸和捆书绳包装好的书。《回忆鲁迅先生》中,萧红写道:“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图片
施晨露 摄
一楼分为三个部分,内山书店原址、“引玉集”、“南腔北调集”三个空间。“引玉集”借用鲁迅编选的中国第一部苏联版画集《引玉集》之名,取“抛砖引玉”之寓意,以博物馆式的陈列,呈现中日文化交流的图书,辅以海派文化、主题图书及书店自主研发的文创产品。
图片
一楼“引玉集”
“南腔北调集”是“石藤”咖啡与“山内山外”花店的所在之地,研发了限定特饮“朝花夕拾”“社戏”。
图片
图片
为书店开发的咖啡特饮“朝花夕拾”“社戏”施晨露 摄
若是从内山书店原址步入,首先看到的是门后衣架挂着的一条红色围巾。萧红、萧军第一次见鲁迅就是在内山书店,红围巾正是萧红的标志性打扮。根据考证,内山书店店堂右侧有一张较大的桌子,围绕桌子的是一圈藤椅,顾客可在购书之余聊天休息。桌上常常摆放着内山夫人提供的茶和糕点,当年郁达夫、田汉、欧阳予倩等就喜欢“吃着炒豆喝着粗茶,漫无边际聊天”——文艺漫谈会,就这样展开了。那里还有一把鲁迅专用的藤椅。这个场景如今就在店堂里“复刻”。
图片
内山书店原址空间一角的桌椅,据历史考证“复刻” 施晨露 摄
沿着木楼梯走上二楼,这里分为“而已集”和“集外集”,是书店主要的经营区域,提供社科、哲学、美术、艺术、文学、影视等门类的精选书籍。“集外集”的长桌是读者阅读的位置,那个摊开放着《北斗》的座位,是“留给丁玲”的。“而已集”的文创展台上,摆放着《为了忘却的记念》手稿,木刻版画主题明信片、信纸,制作木刻版画需要的工具等——鲁迅曾大力推动木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编辑出版木刻画集。
图片
图片
图片
“丁玲留座” 李茂君 摄
三楼的“华盖集”“三闲集”分别坐落于书局两侧楼道的尽头。“华盖集”是书局的收藏室也是展示区,可以举办主题临展和漫谈会;“三闲集”是一个阁楼,特意保留了房屋原始木梁,过去是新华书店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如今用作自习室、会议室。
图片
二楼“而已集” 施晨露 摄
图片
三楼“华盖集”一角 施晨露 摄
图片
三楼“三闲集”,保留了原始木梁 施晨露 摄
“希望这家书店是耐看、耐读的,这一处处设计不会特意设置讲解牌,期待喜欢阅读的人一点点发掘它们背后的故事。”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说。
鲁迅与虹口渊源密切。2018年起,虹口持续举办“鲁迅文化周”,并以鲁迅在虹口的3处住所、6处活动场所为线索,打造“鲁迅小道”。在《上海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中,四川北路区域有重要革命旧址30处、遗址14处、纪念设施5处,占比达到全市的12%,是名副其实的“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这批红色资源名录,多处与鲁迅相关,处于“鲁迅小道”范围内,之前只是作为文化展示的内容,交流空间不足。去年9月,鲁迅诞辰140周年之际,长春路的“木刻讲习所旧址”重新对外开放,成为融合陈列展示、文化艺术、休闲服务等多功能的社区会客厅,居委会办公场所也搬入其中。与此同时,“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项目正式签约启动。
图片
让历史上的内山书店回归——“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的建设得到各方支持,却又夹杂着来自不同层面的意见。鲁迅专家更关心鲁迅与内山的故事能否在这里重现,建筑专家考虑这栋优秀历史建筑如何重生,周边居民则顾虑修缮对居住环境的影响,施工开始又遇到疫情反复。
图片
图片
展柜里的展品 李茂君 摄
内山书店所在的这栋小楼,至今仍有20户住户。“特别是这里土生土长的老居民,既盼望书店恢复,又怕这里成为‘高大上’的地方。”四川北路街道山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萍告诉记者,书局建设过程中,周边居民群策群力,以弄堂治理委员会为平台,茶香议事会、周末协调会、楼组恳谈会等多种形式畅通民意,“大家还是希望,这里是可以走进来、坐下来,能品味、有烟火气的地方。”
图片
李茂君 摄
在内山书店旧址空间,沈晓明引导记者看天花板上预留的一个检修口,“二楼居民家原本没有淋浴房,生活一直受限。这次改造,我们一并解决了这个问题,检修口就是为此设置的。”
晾衣架、雨篷,都是居民生活所需。这次修缮,总计整修了9个雨篷,将8个晾衣架改为伸缩式龙门架,13台空调外机移到了不沿街的背面。书局所在街坊的600多户居民都进行了房屋整体修缮。“这里的一砖一瓦、一个拐角,可以说都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徐萍说。
“在附近长大,看着这里从银行+新华书店回归‘内山书店’,木刻讲习所也重新开放了。希望‘鲁迅小道’越走越长。”有人在网上这样留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施晨露 摄
“你们与1925书局是什么关系?”开业仪式现场,有市民问。
同在四川北路上,去年6月开业的1925书局,前身是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1925”即其开业时间。此后近百年间,这里先后为中国青年社华东营业处、华东青年出版社营业部、新华书店上海第四营业部、四川北路新华书店,是上海在同一地址运营时间最长的实体书店。
去年,书店外墙恢复上世纪20年代的风貌——土黄色墙面、红色雨棚与窗台上的红玫瑰相映成趣,“1925书局”的红色字体被灯光打亮。
图片
与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相距不到2公里的1925书局
红色,是历史为“1925书局”写下的底色。陈云同志曾在这里工作3年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鲁迅常来这里领取稿费和买书,书店一墙之隔就是丁玲故居。开业一年多来,1925书局引入沉浸式互动话剧和“剧本杀”体验,开设商务印书馆虹口讲堂,邀请上海评弹团定期演绎“评弹中的江南文化”——上海图书出版业和书店业的这枚“活化石”真正“活”了起来。
“新华书店不是原来的模样了。”得知“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与“1925书局”系出同门,携带新华书店基因又有全新形态,令读者惊喜。
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开业前,28岁的店长助理赵艺翎与同事就在1925书局轮岗过近一年。店长周静告诉记者,这家新书店采取了二“老”搭五“新”的配置,五位新店员平均年龄二十六七岁,都是图书发行行业的新人,“有三位有日本留学背景,过去所学专业有设计、表演、新媒体等。”
图片
店长周静(右) 李茂君 摄
图片
陈蔚(左)和赵艺翎 李茂君 摄
1996年出生的店员陈蔚说,看了B站文学UP主“智能路障”解读鲁迅的系列视频,“对鲁迅先生越来越景仰”。喜欢阅读,也是推理解谜游戏发烧友的陈蔚为书店开发了名为“致文学爱好者的挑战书”的海龟汤(情境猜谜)游戏;书店的自有文创——以鲁迅作品为灵感的五款香囊、“原稿系列”包书纸等也都出自她之手。
图片
图片
图片
店员设计的徽章、香囊、包书纸等文创 施晨露 摄
“日本书店有个传统,在结账时会询问顾客是否要为新书包上书店自己的书衣,保护好爱书人的宝物。延续这份书情与人情,我们设计了自己的书衣。店员在整理内山书店旧址二楼留下的物品时,找到了一篇鲁迅先生于1935年在上海为内山完造著书《活中国的姿态》作序的手稿(复制品)。手稿已陈旧发黄,但字迹依然清晰。设计组就地取材,拍下手稿照片,经后期处理设计制成了这款别致的书衣。”赵艺翎在“小红书”更新的书店故事为新书店“圈粉”。
“我们会尽全力做有内容的文创和文化活动,希望这是一家可以带领读者穿越古今的神奇书店。”陈蔚说。ㅤ
29岁的王文彦在日本留学、工作6年,去年刚回到出生地上海。“我在日本教了一年数学,希望未来能在店里开一个小小的日语教室。”王文彦坦言,如果不是内山书店,他不曾设想自己会成为一名“书店人”,“我的小学就是山阴路上的虹口三中心,放学常从这里经过。没想到有一天能为自己家门口的文化地标出一份力。”
图片
店员王文彦(左)和同事在开业仪式上朗诵
5月,王文彦找到东京内山书店的网站,给第三代经营者内山深(内山完造胞弟、东京内山书店创办者内山嘉吉之孙)写了邮件,很快收到回信。“这两本内山完造先生的《花甲录》,这本《内山完造传》都是内山深先生直接从东京寄来的,还给我们打了8折。他说,疫情以后,一定会来上海看看这家书店。”
图片
内山深从东京内山书店寄来的《花甲录》《内山完造传》 施晨露 摄 
展示柜里,有一幅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赠送给鲁迅的图画,画的是从当时上海闸北三义里的废墟中拾得的一弃鸽,取名“三义”。西村携鸽子归日,鸽死后为它建塔埋骨,并将这幅图寄给鲁迅。鲁迅为此作《题三义塔》,表达了中日两国人民终将友好相处的信念。这是王文彦最喜欢的书店里的一件展品。
图片
展柜里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送给鲁迅的画 施晨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