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呼唤“以竹代塑”!南海藤编有了新使命

相信每个南海人家里都少不了一件藤制品
藤箱的轻便、藤椅的舒适、
藤席的清凉、藤摆件的精美……
藤可谓全身都是“宝”
近日,随着“以竹代塑”倡议的提出
藤制品又以绿色低碳的优点
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从日用品到工艺品
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藤条的外皮色泽光润,手感平滑,弹性极佳,是一种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粗的藤枝经高温蒸煮过后变得柔软,散发出独有的植物香气。工匠们沿着模具趁热将藤枝拗制造型,冷却后便可自然定型。
以藤枝为架,以藤皮或幼嫩的藤芯为衣,一件藤家具要经历打藤、拣藤、洗藤、晒藤、拗藤、拉藤、削藤、漂白、染色、编织、上漆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特别考验工匠的手艺和耐心。
图片
工匠用藤枝制作出藤椅框架。
柔韧的藤条在老师傅的指尖变魔术一般丝丝环扣,上下翻飞。一步错了,全部都要重来,再精密的机器也无法替代。就连看似简单的藤席,从选材到编织成品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花上十天的时间,而一张优质的藤席如今的售价也在上千元。
图片
手工织作的藤席席胚。
藤器除了人们熟知的轻便、凉爽、耐用之外,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藤编也因此被誉为“指尖上的艺术”。工匠们发挥出丰富的想象,运用各式各样的编织方法让藤编呈现出动物、建筑、花卉等题材的工艺品,造型万般变化、栩栩如生。
图片
大沥藤编作品在2018年世界竹藤大会上展出。
藤乡历史悠久
藤器曾是贡品
早在北宋欧阳修等人编修的《新唐书·地理志》中,便记载着南海把藤席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而大沥素有“藤乡”之称,大沥藤编真正兴盛于清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鼎盛期。据1835年的《南海县志》记载,“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曾经南海藤编占全国90%的生产份额,其中南海90%的生产在大沥镇。
图片
那时,大沥拥有上千家藤厂作坊,盐步、黄岐的“八乡”,家家户户以藤编为副业,人们在门口织藤是当地一大特色景象,藤编也几乎成了黄岐一带人们最大的收入来源。随后藤编开始进行工厂化生产,当时南海最大的藤厂南海藤厂和东风藤厂,制作的藤制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
图片
20世纪70年代的东风藤厂。
图片
“守艺人”匠心坚守
摸索藤编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更便宜多样的塑料品的出现,加上藤工艺品原材料贵、制作耗时长,藤制品市场一落千丈。藤编也从一种家家户户都依赖的谋生手段,成为了防止失传的传统工艺。
2012年,南海藤编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梁灿尧便是南海藤编(大沥)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五岁起便跟着家中长辈学织凉席,作为一个从小喜爱藤编的大沥人,他始终坚守着这份代代相传的工艺文化,不断在实践中摸索藤编的传承和创新之路,这一守,便是数十年。
图片
南海藤编(大沥)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灿尧制作藤工艺摆设。
他开创了大沥本土藤编品牌“藤王府”,颠覆性地设计了“藤木结合”的新型家具、也走进了各大院校为学生讲解和普及藤编文化、开展公益性藤编课程等等……梁灿尧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让藤编技艺能传承下去,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片
梁灿尧指导青少年学习藤编。
图片
梁灿尧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解和普及藤编文化。
以竹代塑倡议
引领绿色新浪潮
竹藤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不仅生长速度快、资源丰富,也是绿色低碳、可降解再生的优质材料,具有重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图片
梁灿尧参加2018年世界竹藤大会。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致贺信。中国政府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了“以竹代塑”倡议,这赋予了竹藤事业新使命与新期待。
图片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致贺信。
在新时代的号召下,藤制品又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家里的那一个藤箱、一把藤椅、一张藤席,如今再看也依旧不过时,散发着自然的质朴。我们期待,南海藤编在“以竹代塑”的倡议下重新焕发新机。
图片
藤木结合的家具-资料图。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