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结束99天抗旱应急响应!市防指分析今年旱情特点

11月23日,市防指决定结束抗旱Ⅳ级应急响应,转入正常抗旱工作状态。自今年8月17日九江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以来,此次响应长达99天。今年旱情总体情况如何?抗旱应急响应的终结是不是意味着旱情的结束?一起来听市防指的分析。
旱情特点:气温高 降雨少 时间长 水位低 范围广
7月份以来,九江基本未见系统性降雨,较常年降雨量明显偏少,江河湖库水位明显偏低,气温明显偏高,土壤蒸发量明显偏多,出现历史罕见干旱灾情。市防指工作人员况文建介绍:“今年九江旱情总体呈现气温高、降雨少、时间长、水位低、范围广5个显著特征。”
气温方面:今年7、8月份,全市平均最高气温36.8℃,较常年同期(32.4℃)偏高4.4℃。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46天,列历史同期第一位;降雨方面:7月份,全市平均降雨量76.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8月份较常年同期偏少8.7成,9月份较常年同期偏少9.8成,10月份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时间方面:自6月下旬开始,全市基本无雨,旱情发展迅速,至今已持续将近五个月;水位方面:7月份以来,长江九江站、鄱阳湖星子站水位日均退幅、单日退幅均为历史罕见,9月23日鄱阳湖水位突破历史最低纪录,且成持续消退态势,水位屡创新低;范围方面:据MCI气象干旱监测显示,全市100%国土面积气象干旱等级达特旱,全市土壤均出现轻度以上缺墒,其中41.7%的墒情监测站点中度缺墒。
应对措施:万名干部下基层 五保五送抗旱情
面对今年旱情,九江早研判、早部署,早在6月底市本级结束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时,就作出要求做好抗旱储水工作,并按照应急响应机制,迅速成立指挥协调组、监测分析研判组、督导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核灾救灾组6个应急响应工作组,实行市应急、水利、气象、水文、农业、住建等重点部门联合集中办公,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制度,确保全市抗旱工作指挥高效、推进有力、配合到位。
市防指对每日用水量进行测算,预测用量,确保用水可持续;对全市辖区小二型以上水库和重点山塘蓄水情况,坚持一天一报制度,实时动态掌握管水用水情况,每日调度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干旱灾情,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我市还组建6个联合督导组和7个技术专家组,分赴各县(市、区)督导指导防旱抗旱和减灾救灾工作。
在实行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驻点的联包联保责任制的基础上,九江在全市范围内推进“万名干部下基层,五保五送抗旱情”工作。况文建介绍,“五保”即:保供水、保丰收、保生态、保安全、保稳定,“五送”即:送人员、送资金、送农资、送技术、送设备。全市组织了10184名(含2062名乡村振兴帮扶干部)干部完成驻村驻点工作,在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导、百姓主力、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抗旱救灾强大合力。全市累计投入抗旱力量27.6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1万余份,减少农业因旱经济作物损失5.12亿元,减少粮食损失4.45亿元。
抗旱计划: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态用水
抗旱应急响应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九江旱情随之结束,当前我市江河湖库水位仍在历史低位波动,抗旱形势依然严峻。市防指列出当前抗旱计划,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生态用水。
保生产方面:通过增雨水、引河水、调库水、抽塘水、打井水、引外水等多种方式,提高蓄水、保水、输水能力,全面保障农业灌溉用水。做好改种补种,及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确保实现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不减产、非灾区多增产的目标;保生活方面:采取取水口下移、围堰围挡、多级提灌的方式,确保自来水厂能够正常取水,采取增添净水、滤水设施设备的方式,保证饮用水水质安全,采取消防、城管等部门应急送水的方式,解决山区、偏远群众饮水难题;保生态方面:全面监测枯水水情对水质、湿地、候鸟、水生生物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针对性地实施生态保护、建设、修复工程,把旱情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