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著名影像学家李果珍教授

来源:医学影像服务中心、健康中国
中国影像学界的泰斗,原北京医院放射科老主任李果珍教授于2022年11月27日13时11分辞世,享年108岁,深切哀悼尊敬的李果珍教授!老前辈一路走好!
60学CT、70学MRI、80学电脑,她的人生一直在“奔跑”
1915年2月9日,李果珍在北京出生。1938年,她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毕业后随即进入放射界,师从中国第一位放射学专家谢志光教授。
“当时,我们只有一台老式的带有曝光功能的GE X射线机。”李果珍回忆,“我们用它来检查骨关节、胸肺等部位,结合临床症状,得出可靠的诊断。”
图片
1948年,李果珍赴美国芝加哥大学附属医院(Billing’s Hospital)放射科作研究员。在那里,她系统地学习了当时最先进的临床影像技术,开展了多种临床疾病的影像学研究。她的聪明好学与钻研精神得到了导师和外国同事的交口称赞。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震撼了海外华人学子,也点燃了李果珍的拳拳爱国心。1950年,结束了两年的学习后,她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他们都认为我不可思议,但我从未怀疑自己的决定。回到中国,我能够将我所学的教给祖国的同行们。”李果珍说。
回来了,自己能为新生的祖国做些什么呢?李果珍想,国家医学影像学正处于起步阶段,追赶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是自己的历史使命。于是,锐意开拓创新,成为李果珍身上最鲜明的标签。
图片
上世纪50年代,她首创以手和腕骨判断骨龄的研究,后经不断完善,创建了中国人正常骨龄标准,普遍用于临床诊断和运动医学。20世纪70年代末,得知国外将研发成功的CT应用于临床,她马上想到,“如果把这一技术引入我国,就能解决很多疾病的前期诊断和术后复查问题”。在她的积极推动下,北京医院引进了第一台CT。
图片
只装备几家医院,患者受益有限;还有大量医生对CT了解不深,不能充分利用CT的优势。从1980年开始,李果珍先后举办了10余期CT学习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所学、所知的知识传授给全国同道。
上世纪90年代初,她带领年轻一代最先开始了高场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6年后,她又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功能磁共振的研究。
图片
2001年,欧洲放射学会开幕式上,86岁的李果珍做了主题为“中国的科研人员正在使用功能MRI(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针灸治疗进行量化研究”的演讲。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医学相结合,她的发言引起了与会国际同行的极大关注和兴趣。
“她的科研意识总是走在人们的前面。”一位放射学教授分析,因此,李果珍成为集北美放射学会和欧洲放射学会终身荣誉会员、亚太放射学会金奖等国际医学影像学界三大殊荣于一身的专家。
“我们医生是为患者服务的。患者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习去掌握什么。”她说,这才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和追求的根本动力。
图片
致力于中国医学影像学发展的同时,李果珍还时刻惦记着年轻一代的培养。半个多世纪来,影像学设备从单一的X射线机发展到今天的X射线机、CT、MRI、超声、核医学等并存;临床学科的细化也带来了影像学科按人体系统的细分。
“没有广博的基础,何谈深入!”李果珍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要先打牢大根基。1995年,她在80寿辰之际出资创立了“李果珍奖学金基金会”,为立志于中国医学影像事业的年轻医师出国深造提供资助。
她的办公室里有个小图书馆,荟粹了先进的原版放射学书籍,随时为学生开放。如今,她的弟子已有三代,她带过的进修医生、研究生、博士生已经遍布海内外,成为放射学界的栋梁之才。
图片
“她的聪明好学与钻研精神一直激励着后辈。她始终对新知识新领域充满着无限热情,永攀高峰,始终站在科研领域的最前沿。”谈起李果珍,学生们的尊崇之情溢于言表。
60岁学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70岁学MRI(核磁共振成像)、80岁学电脑,90多岁的李果珍还在用电邮保持着同世界各地同行的交流,跟踪专业发展的前沿。关注与放射学、医学有关的发展动态,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图片
“我总是让身体和头脑运动着。”她说。这样的状态她保持了一生,为了她挚爱的祖国和医学事业。
【益心达“脊柱类”耗材推荐会】
骨科脊柱集采采购需求量120万套,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