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广西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在列

图片
图片
图片
据文化和旅游部消息,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共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西的六堡茶制作技艺、瑶族油茶习俗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成为组成部分。
图片
图片
至此,我国共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成为世界各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该名录(名册)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申报片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
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包容并蓄的理念。
广西有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成为此次申报中的组成部分
分别为:
六堡茶制作技艺
瑶族油茶习俗
下面,上视频!
一起来“闻闻”这茶香
图片
六堡茶制作技艺
六堡茶是中国黑茶类的佼佼者,上品六堡茶有“红、浓、陈、醇”四个特点:红,即汤色棕红;浓,即茶汤黏稠;陈,即香气陈纯;醇,即滋味甘醇爽滑。六堡茶经过采青、摊青、炒青、揉捻、复炒、复揉、堆闷、三炒、三揉、烘干、挑拣、蒸压、陈化等十三道工序,陈化时间越长,汤色越红,色呈琥珀。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冲泡六堡茶。广西日报-广西云记者 何淞荧 摄
《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驰名海外的六堡茶产于梧州六堡镇,因产地而得名。明清之际,苍梧县多贤乡有头堡、二堡直至六堡,皆产茶叶,以六堡所产的茶叶品质最佳。
图片
广西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美丽的六堡茶茶园。广西日报记者 何学俏 通讯员 潘绍珊 摄
晚清以后,大批华工下南洋,从事开矿、垦荒、种植、制糖等重体力活,能够解渴除瘴、消暑祛热的六堡茶,成为华工的“救命茶”。据文献记载,六堡茶在南洋一茶难求,当年没有它的工棚很难招到矿工,六堡茶一直到民国前中期都保持着强劲的出口势头,占广西出口茶叶的大头。
图片
瑶族油茶习俗
恭城原名茶城,始建于隋朝,唐朝时茶城改名为恭城。恭城瑶族自唐代开始从湖南、广东等地陆续迁入,瑶族油茶习俗便是瑶族迁入恭城后逐渐形成发展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后,“恭城油茶”传至桂林及广西各地,2008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如今桂林的街边小店、大排档或是高档酒楼,都有油茶的身影,喝油茶已成为人们饮食休闲的一件趣事。2021年5月“瑶族油茶习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瑶族油茶。图源:桂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图片
制作恭城油茶的“神器”。图源:桂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瑶族油茶习俗是居住在南岭走廊的瑶族人民在与山地潮湿、瘴气重的自然环境长期相处过程中摸索形成的独特的饮食习俗,油茶是将油茶叶、生姜、大蒜等原材料,放入铁锅反复捶打后煮熬制成的饮品,俗称“打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的功效。
新闻1+1
11月25日,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暨第二届广西茶文化节在南宁开幕,丰富的茶业产业体验与多样的茶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茶商茶友前来观展。
六堡醇香润文化气度丨第十二届南宁茶博会亮点纷呈
走,喝茶去~
来源丨新华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丨朱映伊
校对丨吴煜衡
责编丨莫雨田 蒋晓伶
总值班丨罗锐 王文英
广西新闻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