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同志究竟是怎样的人?

图片
江同志的传奇故事,理应由长江抗洪开始。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由于河段蜿蜒、宣泄不畅,汛期水位高出地面的荆江,历来是长江流域受洪水威胁最严重最频繁的河段。
1998年8月13日,长江出现第5次洪峰,水位达到44.83米,流量达4.95万立方米/秒,超过此前四次洪峰。在持续一个多月的高水位浸泡下,荆江大堤险象环生,随时都可能如同期的九江大堤一样发生崩堤事故,这意味着:
抗洪斗争进入最关键的决战时刻。
当日10时许,江同志不顾当地同志的一再劝阻,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同志、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同志等人亲赴一线。
站在时刻都有崩溃风险的大堤上、“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江同志,就如同传说中的英雄一样,声嘶力竭地发出决战决胜的总动员令:
我们要坚决地坚持到底!坚持奋战!坚持再坚持!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官话套话,江同志以五个“坚”字,以及亲身赴险,表达出党与人民的期待;而以“坚决完成任务!”回应的战士们,诠释了什么是人民的子弟兵。
图片
茨威格说:
英雄不是指那些为个人目的、为取得成就而进行斗争的人,而是指那些为整体,为社会进行斗争的人。
所谓英雄人物,自有英雄气度。
江同志的领导魅力
但其实,在大多数时候,江同志是另一种风格的领导。
1997年,是邓公逝世的那一年,地球村里颇不太平:
无论是因知识产权而起的全面贸易争端,还是沸沸扬扬的台海问题,甚至于全面禁核谈判…中美官方与民间都充斥着一层隐约的隔膜。尤其是在美媒的脸谱化刻画下,双方关系日趋紧张。
为了打破猜忌链,建立起“互信互惠”的、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江同志接受美国大统领克林顿的邀请,进行了为期9天的对美访问。
江同志访美的第一站是夏威夷。在当天的欢迎晚宴上,他用Ukulele(夏威夷吉他,又名尤克里里)弹奏了一曲当地传统名曲《ALOHA’OE》,意为:
再见,夏威夷!
为了让气氛更热烈更轻松,长者当场邀请州长夫人即兴为大家唱这首歌。美妙的歌声与精彩的伴奏,赢得了满堂喝彩和长时间的掌声。
而在美国本土的访问中,多才多艺、风趣幽默的长者,无时无刻不洋溢着自己的个人魅力,唱京剧、英文演讲、有风度有原则的答记者问…收获了中外记者高度的评价。当时纽约某媒体报道称:
他打破了人们对大洋对面的主观臆想,他完美地符合人们对leader的一切想象…即使按照马基雅维利的苛刻标准,他也是古典型的charming leader。
这次外交访问的巨大成功,不只是让歪果仁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江同志,更重要的是,它让中美人民意识到合作与共识的可行性,奠定了中美建设性合作进程的基础,为“入世”谈判重启、中国加入全球贸易体系提供了良好氛围。
什么是卓著的领导力啊?在我看来,正如江同志某次公开场合中,为了照顾不太精通普通话的南方同志,一边端着酒杯一边用粤语打趣道:
识得唔识得啊?
2022年11月的最后一天,这位谈笑风生的魅力型领导,走了。
微风在太平洋上演奏他的尤克里里,柳枝在瘦西湖畔临摹他的鸾回凤翥。
江同志的工作方法
当然,江同志的魅力不止于此。以very frankly speaking的语气来说,他就像冬夜里的星星,无时无刻不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江同志在工作上强调实事求是,小事做得不简单,大事做得不寻常。
例如在1971年,江同志受命考察罗马尼亚,为即将开始的援建罗马尼亚工业项目打前哨。
图片
江同志没有成天忙于与罗政府官员的交往应酬,而是坚持走遍了整个罗马尼亚的所有重要城镇。在途中,江同志遭遇了直升飞机故障的险情,所幸吉人天相,飞机陡降百米后化险为夷。
而在获取第一手资料后,江同志在于罗马尼亚代表的谈判中游刃有余。针对对方提出的“重点项目中方提设计方案,罗方参与基建”的建议,江同志有理有据地承认双方分歧,转身就在回国汇报中大胆提出:
在新形势下调整援外模式。
据说,当时的一机部领导在现场就拍了桌子,批评江同志没有“底线思维”。
但江同志依然以一口极具特色的扬州普通话,不紧不慢地说:
部长,请您先听我汇报,再发火也不迟呀!
果然,在结合江同志考察途中的一手资料后,领导产生了新思维、新想法,并夸奖江同志实事求是、坚持原则。
在随后由江同志亲自撰写的援罗考察报告上,他援引了教员同志的话: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必须牢记的最基本工作方法。
图片
江同志谈荣辱得失
其实,江同志的人生并非处处开挂、所向披靡,而是如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但和常人不同的是,江同志并未过多的唏嘘,而是迎难而上,在关键节点上取得关键胜利。
按照时髦的OKR工作方法,这就是:
Key Result。
1966年,武汉热工机械研究所当所长的江同志遭遇了席卷神州的风暴,他因为在留学与援外过程中赞美过“巴黎是个美丽的城市”,以及留着“不革命”的个性发型而被视为“执行资产阶级路线”,惨遭批斗。
江同志进入了长达4年的人生低谷,担任单位的清洁工。
但他没有为此怨天尤人angly(南亚英语),更没有计较个人得失。
在工作上,他仔细打扫实验室,为清理仪器上的铜锈累得满头大汗;在工作之余,江同志利用“靠边站”的闲暇时间,亲自组织编写专业教材,并组织年轻同志办了个外语补习班。
他是这样解释的:
现在的形势下,咱们没有太多设计任务,完全可以利用时间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和外语,提高自己,这样乱哄哄的状态结束后,这些知识都有用武之地。我看过国外的发达,心里越发有一种紧迫感
大人物看到的,也许是江同志敏锐而不失乐观的未来预判,但普通人第一时间看到的,是人生失意后的锐意进取。如果放大到特定的历史时期,江同志的反应,充分验证了知识分子在极端环境下,依然面向世界的坚强信念。
据说江同志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曾有涉猎。不知道身处逆境中的他,是否在内心吟哦着莎翁的名句:
凡此以往,皆为序章。
江同志的处世态度
江同志曾在某次访谈中说到他的人生求学经历:
我受过三种教育。第一种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孔孟之道。从上小学起,我就开始背诵《三字经》。我所受的第二种教育是资产阶级教育。特别是西方科学。我所受的第三种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
一个学贯中西的人,更可能具有开放的视野与积极的心态,同时又坚定践行其理论信仰。
江同志是一个重视细节的人,在上海工作期间,他曾说道:
我在益民食品厂当厂长时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看报表;在电子工业部每天都要看电子工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办公厅、研究室的同志,要及时告诉我上海每天发生了些什么事情、社会各方面对政府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当时《解放军报》一位叫做许锦根的记者,发表了一篇叫《“事必躬亲”的另一面》的文章。许记者认为,事必躬亲的态度是好的,但江同志不应该把宝贵的时间用于亲自解决出租车乱收费的问题。
江同志看过报纸后,在某次会议上坦率地表达了对记者同志文章的不同意见,并就这个问题解释为:
闻必躬亲、举一反三。
也就是说,这不是花大力气解决一件小事,而是通过现场调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人民群众、各个部门与单位的诉求,从而为解决同类问题、类似性质的问题提供思路。
许记者闻讯,特意向江同志写信道歉。而江同志则用毛笔写了整整三页的回信,最后一句是:
继续欢迎你对市府工作包括我个人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
如今,96岁的江同志已经作古,但他的历史,经得起后人评说。
俾斯麦曾说过:
历史,以理解过去,并教益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