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这十年|陈华:气象观测“哨兵” 护航飞机起降平安

天气预报,对于普通人来说,意味着未来出行是否需要增减衣物、是否需要带伞。对于从各个机场起降的各类航空器来说,同样是影响“出行”的必要因素。民航气象观测便是每一架航空器的“天气预报”。
图片
▲陈华向记者讲解气象图。
“塔台,塔台,我是气象观测,现在天气低于标准,能见度600米,天气现象为大雷雨,雷暴方向为天顶,低云高4个量120米……”在赣州黄金机场,就有这样一位气象观测“哨兵”,看起来其貌不扬却本领高超。每一趟航班来到机场时,机场的天气如何?能见度多少?是否会有大的天气变化?是否具备起降条件?这些问题都难不住他的“火眼金睛”。他就是赣州黄金机场气象观测员、民航局气象检查员陈华。
自2008年老赣州黄金机场迁来现址,至今已有14年,说起这十年来的民航气象观测工作,陈华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拥有34年工作经验的陈华见证了机场的民航气象观测工作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自动化、精细化、规范化。
回忆起以前的民航气象观测工作,陈华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辛苦。民航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每小时做一次气象观测并及时发布天气报告。同时,每趟航班起飞及降落机场的前三个小时就要开始连续进行气象观测直至机场航班结束。那时的气象台只有5人,其中气象观测3人,大家工作需要三班倒。机场航班运行时间长,经常要工作到凌晨,而凌晨两点多又要上早班,每人每班需要工作二十个小时。从办公室去往观测楼的路,大家一天要走十几趟。
除了人员少,设备不先进也是一大问题。最开始的时候,机场自身不能完成民航气象服务的所有工作,就连气象预报都需要南昌空管分局气象台的帮助,一旦有复杂天气,气象观测员就要及时向南昌空管分局气象台通报。“这毕竟隔了几百公里,机场气象变化有时候是很快的。”陈华回想起当时的情况依然担忧地说,这样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图片
▲陈华正在检查百叶箱中的设备。
而现在,机场的设备都完成了升级,用作测风向、测气压、测降水等多种测量仪器早已实现了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通过地下走线直接连接到电脑。至于百叶箱、手动测降水的仪器等老设备,机场依然做了保留。陈华与其他气象观测员依然延续着每天检查老设备的习惯,“电脑虽然方便,可万一坏了呢?有时候,这些老物件还能发挥余热呢!”
除了设备更新,人员增加,赣州民航气象最大的变化还是在安全管理的变化上。这也和中国民航从2002年进入快速发展期息息相关。用老民航人的话来说,过去的民航是“调度员指手划脚,预报员胡说八道,观测员东张西望”。这句话比较清晰地体现了当时中国民航人在缺乏设备和相关经验的情况下艰苦的工作状况。于是,从2012年起,赣州黄金机场就紧跟中国民航事业发展步伐,对接现代企业先进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不仅仅是气象观测员,机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才有了如今赣州黄金机场每年2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的成绩。
图片
▲站在气象设备旁工作的陈华。
对于陈华来说,不管设备如何更新换代,机场人员增减多少,34年的气象观测工作还是让他更习惯在机场跑道旁那一座小小的观测楼里坚守岗位。“知道为什么观测楼建在这里吗?”陈华向记者介绍观测楼时兴奋地说,“这里是机场的西南角,大多数雨水和雾气都是从西南方向来的,这里可以比机场其他地方更快发现天气变化。再看这些电脑屏幕,这一台是报告能见度的,这一台是看云高的……”这些在常人看来晦涩难懂的各类图像,对陈华来说却是目无全牛。不管是新设备还是老设备,陈华向记者介绍起来也是如数家珍。这座观测楼见证着他深厚的功力:看到附近的山头距离机场多少米标志着多远的能见度、云朵形状意味着什么天气……一眼扫过便洞若观火。
如今,大部分赣州黄金机场气象台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说是陈华的学生,机场经常可以听见一声声“华师傅”。特别是2019年中国民航局将陈华聘为气象检查员,这份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的荣誉更是对陈华业务能力的肯定。陈华说,自己作为一名从事民航安全工作的党员,将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岗位职责,苦练本领,以实际行动为飞机的安全起降作贡献。
来源:赣南红客户端
作者:见习记者蔡文杰 彭婧
编辑:李曦 编校:沈艳婷
值班主任:明心武
编审:李忠生 罗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