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系统理论”创立40周年,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研制也用上了它

数据不够多,样本量不够大,研究便无法开展,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也会打折扣。不少科研工作者在实践中,多半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此时,这种名为灰色系统理论的学说,便可以派上大用场。11月29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灰色系统理论创立40周年纪念展开幕式,纪念灰色系统理论创立40周年。记者了解到,就连前不久适航取证成功,有望在年底交付的国产大飞机C919,在研制过程中都用到了灰色系统理论。
图片
标准“国产理论”,是我国科研工作者原创
灰色系统理论是什么?南航灰色系统研究所所长刘思峰教授介绍,1982年,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发表首篇灰色系统理论论文,标志着灰色系统理论新学说问世。通俗地说,所谓“灰色系统”是介于“白色系统”和“黑箱”之间。既不像白色系统一样都是已知信息,也不像黑箱一样全部信息未知。灰色系统即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挖掘、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从而让人们能够运用数学模型实现对“贫信息”不确定系统的预测、决策和优化控制。邓聚龙教授正是基于对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控制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创立了灰色系统理论。
刘思峰告诉记者,航空航天等重大装备研制数据具有显著的“贫信息”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航天设备被大量制造,人们发现生产出来的火箭、飞机的可靠性很低,有些国家的飞机自己掉下来的比别人打下来的都多,许多火箭在起飞台上发生爆炸或中途坠落。”刘思峰说,面对重大装备可靠性问题,各国科学家开展研究,美国学者基于随机分析理论构建的可靠性增长模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缺失足够数据的情况下,尝试应用灰色系统的方法和模型解决可靠性增长评价、预测问题,创新、发展了本土的原创学说。
图片
航空航天重大型号研发都用上了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院士说,诞生于中国大地的灰色系统理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结构,广泛应用于解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实际问题,在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取得大量应用成果。
截至目前,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发表了30多万篇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与应用论文,有力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创新和发展,该理论在航空航天重大型号研制、机械工程、电力工程、岩土工程、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国际灰色系统与不确定性分析联合会秘书长谢乃明介绍,尤其在航空航天重大型号研制上,运用灰色系统方法和模型技术解决了中国商飞C919大型客机研制“贫信息”数据建模分析难题,保障了C919成功研制、完美首飞和适航取证;解决了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小数据、贫信息质量控制和可靠性实验分析难题,保证了长征五号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配套产品研制进度、质量和可靠性。南航灰色系统研究所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和中国商用飞机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的多项成果分别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灰色系统理论创立40周年纪念展由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灰色系统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灰色系统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盛媛媛